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左翼SSK科学观是后现代反科学的、新蒙昧主义的科学观的典型代表。拒斥分析、提倡跨越式综合是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题径路。在SSK看来,科学是勾勒姆、科学是集体约定或信念(或信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男性主义的产物,是左翼SSK科学观的几个著名论断。这类论断隐含着反科学、取消知识差异、马桶和茶杯不分、智慧与技能颠倒、观念与实在错位、否定人类智慧存在等问题。因其业已汇聚成为一股庞大的潮流,剖析和反思这股后现代的、反科学的蒙昧主义潮流,有助于揩去被左翼蒙尘的科学观,恢复其应有色彩。

  • 标签: 反科学 倒错 新蒙昧主义 科学观 SSK
  • 简介:科学主体的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些学者虽不公然主张取消科学的主体或主体性,却以一种隐含的方式将科学主体“束之高阁”起来。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那些宽泛地使用“实践”概念的理论和流派,它们试图通过寻求“实践”本体而将与主体或主体性相关的认识论问题转换为单纯的本体论问题,进而又将主体与实践活动降格为外部世界互动之网的一个物化片段、一个偶然事件,以便彻底消解与主体性相关的实体性、超越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其严重后果是使科学难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沦落为一种“机会主义”的事业并失去了主体性的向度和合理性依据等。因此,在正确评价相关理论和流派语境价值的有限性的前提下,从其所依据的本体论出发,指出其症结所在,能够在“场-体”共在本体论基础上确立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并将科学主体放回其应有的位置。

  • 标签: 科学主体 实践 悬置 场-体
  • 简介:2015年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奠基人冯契先生诞生100周年,逝世20周年。2014年5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教授到上海做了《冯契研究与冯契学派———兼论当代中国的学术学派》的讲座,作为明年冯契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准备工作的一项内容。方教授对冯契哲学的同情了解和高度评价,以及他对冯契学派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他的讲座发言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当代中国 冯契 学派 学术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2013年9月22-26日,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德(欧)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前,第一届论坛于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召开,第二届论坛于2012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中德(欧)科技哲学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科学技术哲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之可能。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论坛 中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大学 综述
  • 简介:2013年9月25日,第六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科院分部哲学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了两位著名科学哲学家主讲——一位是拉卡托斯奖得主、不列颠科学院士、英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哈维.布朗(HarvevR.Brown),报告题目为《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的运动理论》;另一位是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科学伦理学与哲学中心主任保罗·霍伊宁根一许纳(PaulHoyningen—Huene)教授,报告题目为《论物理知识的局限》。

  • 标签: 哲学分析 物理科学 讲堂 综述 历史 大学教授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的认知一直是在扩展的。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问题。

  • 标签: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视野 吴根友 意识 全球化时代
  • 简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与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致辞。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和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分别主持了会议的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阶段。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来自上海社科界近6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文化强国的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途径、如何通过价值治理和发挥宗教正能量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的认同与传播,以及如何在汲取自身传统和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新文明类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学会 学术研讨会 精神动力 文明类型 上海市
  • 简介: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的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的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的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的特殊性和基于经验与实用的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的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的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的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的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的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1966年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的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学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 标签: 王弼 玄学 耿宁 心学
  • 简介: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思想家还是当代学者,我要问:他究竟提出了什么具有原创①眭的观点或学说?他有哪些思想观点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以为这是判定其学术水准和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书中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又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启迪思想、廓清谬误、提升学术鉴别力和判断力,就会使我兴奋不已。高瑞泉的《平等观念史论略》‘蹴是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他所提出的“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之真’三层意蕴说”、“观念史‘古今之变’三种规律性现象说”、“超越‘同情之理解’的平等的眼光+批判的头脑说”,皆具有精思独运的原创性质,对于推进哲学史、思想史和观念史等诸多领域的深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把该书作为哲学史、思想史或观念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推荐给我的博士生,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请学界同仁也来关注这部中国观念史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

  • 标签: 观念史 平等 论略 求真 学术水准 原创性
  • 简介:输入模块的计算功能作为范围特异性和封装性的基本前提,支撑了整个心理模块理论,它与中枢系统的计算差异,以及语义加载过程中的渗透问题是理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心理模块理论中输入模块与中枢系统计算机制的比较和梳理,尝试对心理模块理论中两次计算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 标签: 模块 输入模块 中枢系统 表征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