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马克思"社会意识"、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精神体系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关系,"冲动形态伦理"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历史性展现三个哲学维度。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 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
  • 简介:伯纳德·威廉斯提出过一套名为“距离相对主义”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悬置对于遥远古代或者未来生活道德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转投到古代或者未来道德系统中生活,因而与它们只处于“名义上对抗”。结合威廉斯“内在理由”主张,系统地重构出他对于“距离相对主义”论证,由此可以发现,威廉斯对“名义上对抗”这一相对主义适用条件刻画,并不足以保证相对主义只适用于古代或者未来道德观。

  • 标签: 伯纳德·威廉斯 距离的相对主义 名义上的对抗 内在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
  • 简介:康德对于美道德之间关系问题所给出回答是:"美作为道德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东西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道德东西"二者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联结。这种关系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区分类比之上:一方面,美道德有着异质性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道德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象征"来描述二者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伦理道德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统一。黑格尔所建立"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德"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道德警惕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自强不息精神超越。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超越,三者构成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精神哲学形态"中国气质""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道德理想主义。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 中国气派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感觉。1966年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伦理""伦理现实"之双重动机,"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为"一贯之"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所翻译亨普尔《自然科学哲学》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研究者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情感,1/4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形下之间互动、理论历史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工作体现了自身特点。从历史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哲学。就对人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精神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理解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注重以及对精神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道德形而上学进路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统一。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两种进路:主流儒家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 标签: “'德’一'得’相通” 道德本性 儒家进路 道德之“得” 功利之“得”
  • 简介:一、学思历程与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有哪些重要哲学思想影响到你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自然画派画家,他们作品对你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比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在多伦多大学读一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郝苑是"硕博连读",他硕士导师是孟建伟教授,是我第三届博士研究,在我先后招收10名博士中,他是学术功力研究水准都不错学生。从一开始我就对他提出两项建议:一是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批判学派与现代后现代科学哲学”,二是开学后选修二外——德语。

  • 标签: 博士生 心路历程 文思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恩格斯被刻画为康德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