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现实生活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切入口.拉兹提出了一种独特理由分类学,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一阶行动理由自然状态,无论是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一种新型二阶理由,改变一阶理由规范性状态.一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一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
  • 简介: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平等地得到他人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权利,每个人对一切幸福手段也都有平等要求。然而,我们发现,人类社会中平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赞美的理想目标,是人一种理性诉求,平等本身变成了一种幸福追求,平等追求是理想追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历史。

  • 标签: 平等 权利 可能
  • 简介:当前,泛在网为基础建立社会正在形成。社会社会治理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泛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朗基诺“批判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社会研究(SSS)与科学哲学研究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对SSS是不公平,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区分。规范认识论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而SSS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与SSS具有高度相似性,而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为“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研究范式,围绕技术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德性之端种子受之于天上帝,是人性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天命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真谛。尽管二人人性、德性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与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成功与失败问题。

  • 标签: 德性 孟子 阿奎那 人性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先驱者之一,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所翻译亨普尔《自然科学哲学》和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由互联网深度应用而产生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形上学和"虚拟实在"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伦理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前沿性问题后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审度 辩护 解构 文化科学
  • 简介:本着我们是先有主张然后展开论证这一基本点,说理-论证一般性质得以澄清。说理-论证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事物之所以然探究使各种知识和道理得以贯通。澄清过程,平常对于说理-论证之性质错误看法得以揭示。说理-论证不等同于没有先见推论,它不只是让他人转变看法,也不一定要达成共识。

  • 标签: 说理-论证 看法、信念 推论 理解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品质。“存在者之间本体论对“介入”能力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对道德品质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费奇诺为代表新柏拉图主义“爱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
  • 简介:信号是流动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基本前提。感官系统和意识产生依赖流动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是信息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和意识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
  • 简介: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凸显知识精神特质,而且凸显知识生产特质、实践特质和规范特质。多元大数据主体使知识更加复杂,数据主体多元性客观上要求数据共享,而实现大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过程;数据主体多元性使大数据仓库客观性越来复杂。关联网状大数据彰显知识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客观性不仅来源于关联大数据形态,而且来源于经验世界大数据、主体与经验世界关联数据、主体问数据客观实在。强语境依赖大数据彰显知识相对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依赖大数据产生时空语境,基于大数据知识应用具有应用空间相对性。大数据知识实践应用彰显知识社会规范性,应遵循客观性、公有性和社会性及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的制度规范。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彰显大数据工具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普遍知识本质特征,是对人本主义和外在主义知识超越,是关联分析和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并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大数据 知识表征 数据关联 复杂性 客观性 相对性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事物整体发展过程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