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中国现代文论的同质化现象中国现代文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古代文论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初步建构起中国文学理论的框架,奠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归之为中国文学走向"被殖民"的历史,把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归之为中国文论"西方化"的过程,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论)只是借用他人的概念术语衣装演练了一场堂皇而缺乏神采的戏"这显然是太简单化和情绪化了,中国现代文论对

  • 标签: 现代文论 列文 古代文论 文学走向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的历史
  • 简介: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和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性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将不存在单一的知识,一切知识,现在的,将来的,甚至也包括过去的,都将是球域性的。说到“国学”,“球域化”将不是它的终结,相反,它将在“球域化”中成为世界性的和全人类的公共财富。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知识 球域感
  • 简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的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长征 历史记忆
  • 简介:本文旨在对'批判美学'这个概念进行新的阐述。文章追溯了半个世纪以来对'批判美学'的界定,认为这些界定存在着对艺术抽离的缺陷。结构主义的兴起使得这种作为概念美学的美学延伸到艺术领域,要求与艺术重新建立关系。而碎片式的美学成了当今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理论的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始于一战期间的经典的欧洲先锋派重新引发人们的兴趣,并体现出批判美学的未来任务。

  • 标签: 批判美学 当代艺术批评 结构主义 先锋派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的关键时期。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的理论阐述主要贡献是: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标志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进入自觉升华的阶段;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论述毛泽东的思想方法,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他的理论阐述及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拓性探索,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张如心 毛泽东思想 理论阐述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健全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党的权力规则体系是由全党共同制定和执行,并以党内法规、政治规矩与工作制度相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旨在规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权力的全部规则的总和。这一体系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命题、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当代命题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命题的统一回应。同时,建构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必须确立权力运行原则、权力运行边界和权力运行过程。

  • 标签: 党的领导 权力规则体系 理论 价值 运行
  • 简介:齐泽克在《抵制民粹主义诱惑》中对我的著作《民粹主义理性》提出了批评。齐泽克的主要错误在于,把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化,而没有理解霸权关系;认为民粹主义是具有原始法西斯主义倾向;未能理解需求、要求和主张之间的关系,系统地误解了拉康的实在界,把实在界等同于资本逻辑;对于齐泽克而言,经济具有首要性,政治最终由经济决定,而对我而言,政治具有首要性,经济导向政治。齐泽克误解了我所说社会的建构性的异质性,误解了B之B性,把它降格为经验性的。齐泽克的政治极左主义的解放主体是某种天外来客般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 标签: 建构人民 激进政治 齐泽克 异质性 民粹主义
  • 简介:中国现代化新战略理论,作为邓小平创造性贡献之一,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中国现代化战略建构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理论价值,无论对明确邓小平在制定现代化纲领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还是对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推进当前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现代化战略 政治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知识分子”一词的最初使用,是作为一种指称意义上的称呼,指受过良好教育的,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士。知识社会学的创立人曼海姆,从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出发,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提出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迄今为止,除了那些实际上代表各个阶级的直接利益的人以外,所有各个阶级都一直包含着一个更多地取向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精神领域的那个领域的阶层。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看,我们可以称他们是‘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分子群体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知识社会学 现代 社会责任感 指称意义
  • 简介: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在广西右江地区共同领导了百色起义,随后建立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担任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政委。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参与了起义的全过程、反“围剿”和根据地建设,推动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起义期间及以后的革命斗争中,邓小平多次总结和回顾了起义的艰苦历程和广西人民在起义中作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从多个方面对百色起义进行了回忆和评价。

  • 标签: 百色起义 邓小平 历史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右江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建设
  • 简介:和谐是哲学思维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发展是社会实践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发展观主要经历了发展客体观、发展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三个: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就是以真善美三大尺度为准则,实现三个文明的统一,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

  • 标签: 和谐 发展 发展观 和谐社会
  • 简介:韩步江、尚庆飞在《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撰文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内在的阶级属性和民族立场,而且以结构主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进行了现实建构。毛泽东的实践概念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概念 现实建构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构主义方法
  • 简介: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彰显了他对人类社会研究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走向,此种逆向探索蕴含了他所坚持的历史哲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说,逆向建构是对顺向建构的批判和发展。作为他晚年仍在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建构是针对顺向建构的,通过对认定的命题或学说的反思批判从而达到重新创建。反向建构只是逆向建构的一种,逆向建构还包含非反向的其他种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艺批评中有着明显的逆向建构,后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也有呈现,总体上大致有三种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于社会历史,对文艺批评进行历史哲学的反思批判;阿多诺侧重于美学理论,对文艺批评进行审美反思批判;毛泽东侧重于革命实践,对文艺批评进行影响现实的反思批判,他们都力图达到对文艺批评进行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是文艺批评创新的有效途径,它能增进文艺批评创新的深度,也能增强文艺批评创新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能增强文艺批评创新的效能。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具有深刻性、一定的系统性,但连续性不强;阿多诺的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但也有矛盾性;毛泽东的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但也应辩证地看待。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并不是无条件和不受限制的,它受历史前提、文艺自身及现实处境这些因素所制约。由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所要达到的文艺批评创新,是历史的、审美的和实践的文艺批评活动的必然结果,不是虚历史、去审美和脱实践的任意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艺批评 逆向建构
  • 简介: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创新为灵魂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克服了过去仅从物质生产力的视角界定生产力的做法,扩展了生产力的涵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价值。

  • 标签: 知识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唯物史观
  • 简介: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将马、恩、列、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自己所处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特色和理论创新的知识分子理论。当然,他们的理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研究这种前后相承与发展的轨迹,对于党在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确立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知识分子理论 毛泽东 邓小平 中国革命和建设 知识分子问题 知识分子政策
  • 简介:本访谈围绕刘康教授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国家形象建设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展开,探讨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如何成为一名具有行动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 标签: 公共知识分子 刘康 当代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