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建国初期,为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合作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必须成为大众的思想。以报纸媒介为载体的“典型思想讨论”将“农村党员在农业生产合作中应发挥骨干作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等作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意识形态、组织、典型和大众的特点,有效地推进了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大众传播,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也促进了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

  • 标签: 典型思想讨论 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 大众化
  • 简介:<正>《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是对反腐保廉难题细致观察、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的力作,它为系统研究反腐保廉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它至少给我们以下的启示:一、反腐保廉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腐败利用我们体制、机制、法制中的弊端,正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腐败不仅击中了我们队伍里的意

  • 标签: 反腐保廉 精神文明建设 体制改革 反腐败斗争 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正>《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是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哲学园地中辛勤耕耘和可贵探索的成果。作者围绕着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中心课题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以及马克思

  • 标签: 问题探索 现实问题 中心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当代哲学 园地
  • 简介:走向中国特色的自反现代不仅具有多重自反特征,而且呈现波次效应,差异性社会应运而生。在差异性社会中,阶级流变的特点是阶层不断分层与阶层逐渐阶级这两种状态同时发生、动态演化。这种动态的阶级流变不但保持了原有差异社会的特点,甚至使差异社会有进一步差异化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以良序引导差异性社会,推进社会公平,限制特权,关注中产阶级,改良工人阶级。

  • 标签: 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社会 阶级流变
  • 简介:纵观《家礼》真伪学术争论史,伪本论最关键人物是王懋竑、最焦点的文献是《家礼考》;真本论者惟有翻越王氏及其《家礼考》,才可能确立"《家礼》乃朱子书"之言。本文在邱濬、夏炘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反驳王氏观点,并提出一些新证,如手书《家礼序》笔迹对照、《家礼》核心内容并不悖逆《仪礼》主旨、无"深衣之续袵钩边""丧服辟领""妇人不杖"等常识错误等。这些新证将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

  • 标签: 朱熹 家礼 真伪考 王懋竑 夏炘
  • 简介: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的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的愉悦感都与行为的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的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的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的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的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的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的“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的、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的“形式”。

  • 标签: “兴趣” “实存” “形式”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程序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的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的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的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的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
  • 简介:该文受戴维森的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的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的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的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的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的语义学一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 标签: 把……看作…… 隐喻性分析 类型层级
  • 简介:<正>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能。各部门、各企业的领导者,在从事现代建设和开放、改革的管理活动中,都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决策是否科学,这不仅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他所在单位事业成败的关键。

  • 标签: 领导者 系统观 决策科学化 可行性研究 三个阶段 动态系统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出现了本土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既不是经典现代,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和关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对话.后现代语境下的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价值以及当代精神的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的社会与社会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主体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省与治疗价值.

  • 标签: 马克思思想 后现代性 历史意识 社会主体间性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和两面,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正>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认为,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倡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系统原则,早已随着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而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以辩证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得到加强。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揭示生物系统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马克思和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 唯物史观 社会系统 新阶段 历史发展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
  • 简介: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的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的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的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的

  • 标签: 道德 理性化 历史批判 情感方式 儒家 传统文化
  • 简介:儒学是积极人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现代的生活方式、全球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 标签: 儒学 重写儒学史 儒学现代化版本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反思。这一意义体现于人的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的理念(超越)之间无法消解的张力。该文在确定这一点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的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据。

  • 标签: 伽缪 背谬 超越性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