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敬神问题所做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哲学辩护。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思想处境。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现实图景。苏格拉底通过对虔敬问题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可能方向。《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诸神信仰问题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行为,又为苏格拉底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现实辩护。

  • 标签: 虔敬 申辩 苏格拉底 游叙弗伦
  • 简介:通过组织化与制度化,现代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社会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以科层制、理性化之“铁笼”为代表制度弊端日益严重.官僚制压抑创造力与个人自由,合法与代表极易衰减,这些都是现代政治所需要面对现实问题.以韦伯提供“理想型/偏差”模式为范本,通过对于理性化过程中人四种行动类型分析,可以让我们理解韦伯所担忧问题症结之所在,发展之可能.韦伯对于现代政治抱有的复杂态度,也与此处所尝试展开特殊方法关联密切.传统研究对这些方法虽有理解,却阐发不足.

  • 标签: 理想型 偏差 国家 官僚制 理性化
  • 简介: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或者说“错误可能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因为“错误可能”特征实际上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可能”论证所蕴含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错误的可能性 康德主义构成论 新休谟主义构成论 规范实在论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不可能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可操作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可能.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并置带来不是黏连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西方文明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根源,乃在于在其诞生之初希腊哲学就形成了影响整个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这一传统更经历了历久发展而成就了整个民族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缘由使得西方文明将古希腊作为自己精神家园,历久弥新。

  • 标签: 希腊哲学 西方文明 精神家园
  • 简介:“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与他人相关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一个体伦理德性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一个人类存在者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政治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一种相反培养程序.并且,二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深层理由并不完全一致.

  • 标签: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 简介:“异质哲学”是我近年来阐发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分析方法——异质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着眼点不是实践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基本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使用中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我,达到“我”与我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个人。

  • 标签: “我” 实践主词 实践主体 自由本体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之“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认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主体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视角阐释辩证法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区别及其与辩证法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过渡。

  • 标签: 劳动 实践 我思 反思
  • 简介:<正>自中共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根本标准以来,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实功能便在我国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以深刻昭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包括诠释、论证和创造应用在内广泛而有益研究

  • 标签: 社会生活 生产力标准 现实性 宏观把握 政治标准 相结合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概念。程序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