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尤其是在齐国腹心地区发现的城组、城址和遗址对西周时期齐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西周时期齐国的疆域范围、营丘地望,商人、周人和土著夷人之关系诸问题也做了探讨。文中利用近年盐业作坊的发掘与研究资料,对齐国以盐业为基础的工商贸易经济发展亦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 标签: 西周时期齐国 城址发现与管理模式 盐业作坊发现与齐国商贸经济基础
  • 简介:方东美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旁通不仅是《周易》的根本原理,还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他在“学易者所以通其象,学易者所以通其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即“学易者所以通其理”,而这个“理”就是“旁通”之理。通过对中、西、印不同文明的比较,他认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旁通统贯的机体主义思维模式与西方二分思维模式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将世界看作是一个旁通的有机整体,从而避免了西方二分模式所带来的分裂。

  • 标签: 方东美 旁通 易传 融贯型 分离型
  • 简介:作为新公共管理的继承者和修正者被提出来的后新公共管理,在个维度全面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一是权力重组,从强调分权到适度集权;二是结构重组,从机构裂化到主张机构协作与整合;是关系重构,从倡导民营化到主张更加重视网络化治理。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对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后新公共管理 超越 启示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作为当下中国城市日渐流行基层管理服务模式,网格化管理在提供社区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但因其本身作为基层政权行政力下沉的一种方式,与代表基层民主的社区自治力量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同时也蕴含着城市基层政权“内卷化”的风险。本文认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诉求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权益诉求在社区服务上存在着衔接点,关键在于淡化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行政色彩,做到“社区服务网格化,社区管理民主化”,从而使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能够相互协动,并获得良性持久的发展。

  • 标签: 网格化 社区自治 社区服务 城市管理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
  • 简介:<正>所谓《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管子》曰:“国有四,一绝则倾,二绝则危,绝则覆,四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 标签: 《管子》 四维 启示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提出“四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为由,论证四论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
  • 简介:《周易》“驱”礼即西周蔸狩礼,蔸狩礼集“田猎”、“习兵”于一体。“驱”为西周苋狩礼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礼“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驱”礼本源渐遭湮没,“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 标签: 军事训练 狩猎 蒐狩礼 三驱 《周礼》 《周易》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思想方法 治国思想 长治久安 法先王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周易》成词例说()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类。本文就前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 标签: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 简介:<正>旬空何谓“旬空”?“旬空”是怎样出现的?因为古人以十天干在上,十二地支在下相排列以记年、月、日,而十与十二的最大公约数是六十,所以六旬是这样排列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戌亥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因“天干”数为十,“地支”数为十二,故“天干”自甲至癸排完十日,地支却有二日落空,如前面甲子一旬十日中即有戌亥落空,甲戌一旬十日中,即有申酉落空,甲申十日中即有午未落空等,因为每一旬中便有二日落空,故前人便将此落空之日,称之谓“旬空”,为便于查找何日逢“旬空”,前人作一歌诀如下:

  • 标签: 地支 天干 最大公约数 婚姻 父母 纳甲筮法
  • 简介:现代语言学各家各派学者从不同侧面、角度对语境的概念、要素、意义进行了界定、归纳和阐释,语境研究呈多元化模式。国外语境理论的多元模式主要表现为从社会文化、语言交际、心理认知、话语、语言变异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国内语境理论的多元模式主要表现为从修辞、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多元化语境模式实质涉及到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中语境的形态分别出呈现静态和动态的特征。客观实体和知识是语境两种主要的存在方式。

  • 标签: 语境 多元模式 层面 形态 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