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柯象(1900-1983年),安徽贵池(今池州)人,著名社会学家.1912年求学于金陵中学,192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7-1930年于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0年获法国里昂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任教于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历任教授、系主任、金陵大学教务长.1943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理事长.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照搬苏联高教模式,撤消社会学,转任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1978年,南京大学恢复、重建经济学系,先生转任该系教授,以垂暮之年为中国经济社会学之发展尽最后之力.1980年,经小平同志指示,中国社会学得以恢复,先生已退休矣.但其一生最后几年,始终关注着中国社会学重建进程.

  • 标签: 柯象峰 学术主旨 生平 中国 社会学研究 人口问题
  • 简介:侔式推理是一种由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推理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紧挨着前提主、谓项前面粘附上一个相同词语从而得出结论。侔式推理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和“不是而不然”等四种不同推理形式。《墨经·取》中侔式推理不同类型并不是区分推理正确与错误标准,并非某一类型是有效,而其他类型是无效

  • 标签: 墨经 推理形式 谓项
  • 简介:《周易》本经爻辞中”义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义在本经卦爻辞中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本经中“”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义。这一系列问题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经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帛书《周易》中,“”与“少”用法存在非常明确区分,据此,本文对《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多处出现“亨小利”断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读法应为“亨,利……”,而不是过去多数人所认为“亨,小利”。

  • 标签: 帛书《周易》 亨小利
  • 简介:亚洲“四”经济结构转型中经验借鉴徐冬青亚洲“四”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但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亚洲“四”经济腾飞有多种因素,但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其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经...

  • 标签: 亚洲“四小” 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 韩国大企业集团 新加坡 重化工业
  • 简介:虽然麦金太尔被视为当代社群主义一个主要代表,但他本人却极力否认自己是社群主义者。这种否认源于他与其他社群主义者之间根本区别。为了标示这种区别,我们不妨把麦金太尔政治哲学称为“社群主义”。这种“社群主义”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之上,而共同体(邻里、村镇或农场)区别于大共同体(现代都市和国家);这种共同体既是实践共同体,也是道德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

  • 标签: 社群主义 麦金太尔 实践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 政治哲学
  • 简介:苏格拉底在《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互隐”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重要性有着极大肯定,由此可知“父子互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首要、基本内容,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取向。高校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建设和谐校园重要使命。本文以教育公平为契入点,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和谐校园框架。

  • 标签: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 简介: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理念。

  • 标签: 传统人性论 德育 教化成善 顺乎人性 修身养性 以人为本
  • 简介: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两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和“美德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普遍、客观、必然知识,是超验,而不是那种个人、主观、经验意见,因此,相对于不可教主观意见而言,美德是知识,是可教。围绕美德是否可教问题,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智者主要分歧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自身善,教化主要是让人发现自身善,以增强自身内在道德自律;格劳孔则更强调入性自私,强调法律等外在他律。就美德与教化问题,中国古代哲人也进行了深思,特别是儒家对美德与教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而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主性善而强调反求诸己,荀子主性恶而重视礼法约束,王阳明致良知则在孟子良知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关系。中西哲人有关美德与教化讨论体现了人类对于普世道德追问,同时也展现了中西道德哲学不同旨趣。

  • 标签: 美德 教化 中西比较
  • 简介: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 标签: 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
  • 简介:期权波动率预测是期权风险预警管理关键问题,传统方法采取GARCH等时间序列模型。与传统方法不同,本文创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SKRG递进集成”新预警体系,体系以中国指为对象,采取48个相关指标作为对中国指预测特征(Feature),依次引入SVM机器学习、KNN样本不平衡机器学习、RF划分、GBDT优化完成机器学习建模过程,逐步提高预测精准率。测试样本显示,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效果好于传统GARCH模型。本文理论价值在于丰富了期权随机波动率预测领域相关文献,应用价值在于为波动率预测进而期权风险预警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机器学习 期权交易 波动率预测
  • 简介:考察西方行政伦理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为行政伦理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为行政伦理产生与发展营造了殷实根基;行政学诞生催生了行政伦理问题生成;新公共行政运动为行政伦理学科学论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场域。行政伦理学正是遵循这一发展逻辑,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并成为新世纪显学之一。

  • 标签: 行政伦理 古希腊哲学 近代人文主义 行政学 新公共行政运动
  • 简介: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企业网络治理机制是保证网络问企业有序运作前提。和科层组织治理机制不同,企业网络治理主要是靠非正式机制,即所谓网络机制。本文从关系性嵌入、专用性投资以及联合制裁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本文结论是,企业网络中特有的治理机制是导致企业网络竞争优势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企业网络 治理机制 关系性嵌入 专用性投资 联合制裁
  • 简介:大学生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重要方法。大学生礼育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 标签: 大学生 礼育 儒家
  • 简介:在以公害等现代型诉讼为代表存在证据偏在情形诉讼中,当事人往往因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在文书特定之落实上存在显著困难。而文书特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文书提出命令时重要申请要件之一,将进而导致文书提出命令制度适用上困难。为实现武器平等原则及发现真实,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课以文书持有人之文书特定协力义务以缓和申请人文书特定责任。应当以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为借鉴,从文书特定协力义务理论基础、适用标准以及具体程序运作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以实现其适用具体化,为其与我国民事诉讼体系契合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实现其制度设置目的。

  • 标签: 文书特定协力义务 文书提出义务 证据偏在 文书
  • 简介: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本质特性而言。

  • 标签: 文化精神 社会理想 “大同” 山东 孔子 中国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以江苏Z镇389份调查问卷为依据,探讨乡镇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问题,深入了解农村居民对乡镇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以及影响评价结果因素。本文认为,乡镇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具有一定层次性和阶段性,而居民满意度根据其需求状况具有一定次序性。伴随着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成熟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文化娱乐、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大,同时对于政府行政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标签: 乡镇 社会满意度 问卷调查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