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周易》词例说(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对于《荀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正>孔子生于鲁国,他的影响和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的“历史的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的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的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的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 标签: 孔子 科学研究 鲁国 圣人 历史学家 师表
  • 简介:易学是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成玄英 庄子疏 重玄学 易学
  • 简介:在“汗牛充栋”的文献基础上研究地区工业化,如同学习经济学理论一样,需要深入系统地研读名家精品,借用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汪丁丁的话说,“最好读原典,即‘masterpiece’(大师级作品)。一般经济学家的作品只可称做‘原作’而非‘原典’”。因为名家精品在视野、领悟、贯通、确切和适用等诸多方面,确非一般经济学家可比。据此,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博兰尼所称道的大师们思考问题时的“支援意识”(tacitknowledge),而且可以获得“巨人的肩膀”。

  • 标签: 书评 西蒙·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定义
  • 简介: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
  • 简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条件分析徐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高决策层将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决策者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已变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理性,正逐步摆脱急功近利的...

  • 标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方式转变 条件分析 科学技术 失业保险 社会管理制度
  • 简介:张九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儒家是要德的。儒家为什么要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自以赛亚·伯林提倡价值多元主义并将其与自由主义结合之后,价值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便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自然地证自由的重要性;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坚持中立性原则,仍然遵循二者结合的思路。但格雷、凯克斯等人发现了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性,甚至主张多元主义必然否定自由主义。笔者认为,“多元主义反对自由主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而如果以一种更现实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自由主义是维护多元的最佳选择。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自由主义 中立性原则 自由多元主义
  • 简介:<正>《周易》是本筮书时,人们要想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某些启示,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提取,使其显示出来,这就是卜筮。卜筮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简或繁。较有影响的是使用五十策蓍草卜筮卦的方法,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作了详细介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卦法”与“筮仪”介绍的大同小异,只是去掉了繁文缛节和“挂一以象三”的左右限制。以上方法,一是造成了阴爻和阳爻出现的概率不等,导致六十四卦出现的概率不等,即出现了阴阳失衡现象;二是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人为控制成卦,使卜筮变成筮师“参与决策”的过程,人的因素多于“神灵”的因素。明白了这些,就使《周易》的神秘色彩黯淡下来,

  • 标签: 失衡现象 概率 阴阳 周易本义 六十四卦 人为控制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尔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马尔什在该书中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人的本质 解读 概念 马克思理论 60年代
  • 简介:“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具有天下为公、厚德仁民、讲信修睦、经世致用、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勤勉睿智等丰富的精神表象和鲜明精神特质。

  • 标签: 齐鲁十二圣 自然基础 社会环境 文化条件 精神特质
  • 简介:6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会主办,金玉学堂承办。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创造问题。

  • 标签: 中国哲学 再创造 学术思想 成中英 上海交通大学 论坛
  • 简介: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