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12月18-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现代天主教神哲思想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化”、“道德与责任”为主要议题,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道德危机 价值重建 国际学术研讨会 “985工程” 西方道德哲学
  • 简介:7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台湾辅仁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吉林大学孙正聿、台湾辅仁大学陈德光等32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 标签: 精神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人 现代性 吉林大学 台湾地区
  • 简介:7月20—21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及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大会主题报告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以“现代中国哲学观演进及其对民族的遮蔽”为题,讨论了时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大多数现代中国学者把狭义哲学观误解为单数哲学观,尚未树立起“中国哲学观”,有意无意地以时代遮蔽了民族。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探讨了任继愈的中国史观,及其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进一步书写中国哲学史具有的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现代哲学 哲学研究 民族性 时代性 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大学
  • 简介:“古代哲学”研究直接关联了西方的古典学,因此,如何在中国现代语境中展开中国式的古典学研究,就是中国如何研究西方古代哲学的关键。在这种研究中,如何明确西方古代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便是重中之重。换言之,西方古典学以及古代哲学如何完成中国化转型是当前哲学界的热点问题。古典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它在中国兴起的过程也并不简单。概言之,它含有现代的文化理念,却又具有保守主义的文化内核,它通过对古代的浪漫化的修辞来反对现代话语,而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中又同具有狭隘的地方性文化视野的民族主义纠缠在一起。深入分析这一过程的内在文化机理,就可以站在古今的视野上揭示出古典学深刻的现代内涵。

  • 标签: 现代语境 古典 意义 古代哲学 中国现代化 中国式
  • 简介:“忠”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忠于民众发展成为规范所有社会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并以“忠于职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对“忠”德内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疏理,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我党建立之后,不仅汲取了“忠”的精华,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发展和理论升华。

  • 标签: “忠”德 忠于职守 公务员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的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的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的“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的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的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的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的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的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的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的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的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的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观”,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历时性关系。二者的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的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高标准的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的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的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的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的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的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的永久制度结构”。尽管沃勒斯坦的这番评论指涉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的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的“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的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与排他的价值取向,“高贵的野蛮”构成其深层的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正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

  • 标签: 《资本论》 现代社会 哲学思想 马克思 史观 运动发展
  • 简介:9月20—24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研究”课题组主办,东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协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60余篇。

  • 标签: 公民道德 学术交流会 现代文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际 当代中国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重要,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关于贾谊的教育思想,历来不乏研究者,但是较少能从贾谊的整个思想体系入手去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其教育思想,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贾谊教育思想的价值之所在。其实,贾谊的思想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起引领作用的是其具有形而上依据的政治哲学思想,贾谊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政治哲学思想引领之下的完整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其教育思想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所以特别强调教育的终极价值以及完美人性的塑造,若能从这个视野来重新认识贾谊的教育思想,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能提供的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 “礼”教 政治哲学 “道”本体论 道者教之本
  • 简介:《孟子》论,唯“天下之言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故也”之“故”。刘宝楠以“”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及《庄子》“始乎故,长乎”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常逻辑公式是不含命题变元的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的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对满射互模拟象和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以宗教和哲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宗教哲学涉及到以什么方式和立场看待两者关系的问题。方式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宗教哲学学术意义和问题选择的差异。西方基督宗教和哲学在同一社会背景中的长期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西方哲学对基督宗教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以及基督宗教运用哲学对其自身概念和内容的阐释与论证,为西方宗教哲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另一方面,长期单纯地对基督宗教问题的关注,也使这一哲学在客观上和广泛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 标签: 西方宗教哲学 学术意义 可能性 基督宗教 两者关系 历史关系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6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慕泽教授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教授分别报告了他们各自从事的“批判思维”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对主讲人的报告作了点评。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武汉和北京的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专题研讨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课程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 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