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伦理学纲要》中,李泽厚阐明了他"新人性观"。作为对人性问题一个哲学假定,他提出人性结构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由人类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他将人性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其中,人性能力是理性主宰,人性情感是感性动力,善恶观念是理性和感性在应用中心理表现形式。以人性情感作为动力,经由善恶观念知性裁定,再由人性能力执行之,这构成了人类伦理道德行为

  • 标签: 李泽厚 新人性观 历史 积淀 道德行为
  • 简介:论证"慈善何以可能"是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实践研究首要问题。回答这一首要问题,笔者以为需从"财富本质属性使然、社会运转内在要求、施助者自身道德认知"三个层面去求索其自在之理。

  • 标签: 慈善 财富 社会运转 道德认知
  • 简介:近代伦理学是一种自由之伦理学”。可是,从表面上看,自由与伦理是矛盾:自由是行为主体自我决定,其意向性是无限;而伦理、道德则关涉到行为规范,规范则意味着限制。但当我们把自由划分为精神自由与行为自由两种,我们就会发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固然是无限,但精神自由真正实现是需要有理由支撑,所以精神自由便能够自主地确立伦理规范。而行为自由并不是无限,所以需要有伦理规范施加制约,制约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大和更长远行为自由实现。一句话,精神自由为了行为自由之故而确立伦理规范,从而对行为自由予以限制,最终以换取更大行为自由可能性。于是,自由与伦理学就并不矛盾了,而是和谐地贯通在一起。所谓自由伦理学,便拥有了基于自由伦理学和为了自由伦理学这双重涵义。

  • 标签: 自由伦理学 意欲 决定论 意志自由 一阶自由 二阶自由
  • 简介:道德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基础上为道德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可能性与人自身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道路引向人自身存在意义,并在语言本质中展现人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可能性以道德规范形式展现自身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支配下,对物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方式展现人对万物仁爱之情。

  • 标签: 朱熹
  • 简介:当代伦理道德重构必然涉及传统伦理资源开发与运用。开发、运用传统伦理资源,所涉及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有效转换如何可能?对这一前提问题求证,既涉及到重新审查传统伦理视域范围,也涉及到对传统伦理实质构成内容、本质规定和价值导向重新确认,更涉及到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转换原则确立与方法探讨。此三者,构成本文讨论基本内容,并企图通过这种讨论,为传统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提供认知视域、价值原则和宏观操作方法。

  • 标签: 伦理本位 以理统情 因革—损益原则
  • 简介:目前,安乐死立法已成为一个不得以任何借口回避国际性生命伦理问题。为了应对滑坡论证对安乐死立法质疑,磐路论证主张把苦难、自律、伦理委员会和临终护理等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构筑成一条具有一定可行性安乐死立法磐石之路。

  • 标签: 滑坡论证 磐路论证 安乐死立法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到公共管理历程。人类伦理关系普通性决定了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研究伦理问题必然性。但是,20世纪行政学发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否定了伦理研究可能性。随着行政学理论发展,以及公共行政从政府管理推广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建立已经成为时代课题。揭示公共管理伦理产生可能性,对于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

  • 标签: 公共管理伦理学 行政学 威尔逊-韦伯范式 西蒙范式
  • 简介:威廉姆斯在《平等观念》一文中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分别批评了康德伦理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强调了道德主体认知维度,并以此确立了建立在理解善事物本质基础之上分配方式。诺齐克与古特曼对威廉姆斯批评落实在政治哲学层面,并没有触及根本伦理学理论。相对而言沃尔泽批评则更具建设性,弥补了威廉姆斯方法论上缺憾。

  • 标签: 平等 道德能力 分配 理由的相关性
  • 简介:追求理性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性”基础上“目的王国”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正当性,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关于人发育和成长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道德品质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区分。人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表现,是道德自律性体现.没有良心,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作用表现为对行为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形成人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对公共道德概念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与积极性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即有所为,一是消极,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同情与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法律与规则。

  • 标签: 公共道德 私人自主性 公共参与 公民行为
  • 简介: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理念 中国道德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在胡塞尔意向性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引入和目的论思想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意向性行为 意志 先验现象学 先验还原 实践
  • 简介:什么是“对”,和对它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就是对”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
  • 简介: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有组织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表达.

  • 标签: 战争伦理 正义 权利 行为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