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公正之于社会,恰如真理之于思想,公正不仅跟法律和制度有关联,从更大意义上说,它更是个哲学话题,它不仅代表着种完善制度,更代表着种完美的德性。般来说,公正是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相互间关系种理想状态。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来说,它是种内在美德和良知;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公正则是人们获得理想社会秩序手段。

  • 标签: 公正思想 理想状态 德里达 社会秩序 反思 制度层
  • 简介:政治治理应该基于良心,而非利益或原则。原则政治因为其普遍主义倾向不现实,民主政制为利益所主导,唯利是图,也不是优良政制。唯有良心政治可谓优良。良心政治关键在于明辨政治事务之是非,在明辨是非基础上平衡政治博弈各方(通常体现为相对变动多数和少数)利益。这需要有个独立、自主、自由、自足、高贵、稳定,拥有良心、良品和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拥有政治智慧和经验,不畏强权,不被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也无须谄媚大众,仅凭自己良心和良知来判断政治事务之是非政治人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是举足轻重作用。

  • 标签: 良心政治 利益政治 原则政治 民主政制 普遍主义
  • 简介:个倡导”具有丰富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种全面现代化国家形象,蕴藏着共同理想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制度伦理建构了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社会理想,蕴藏着制度正义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公民伦理塑造了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支持。“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 标签: 三个倡导 中国梦 伦理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认识探讨。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受强迫”做出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方面,通过进步区分不自愿行动非自愿行动、出于无知行动和处于无知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把握判断,并进步转向行动者品格。亚里士多德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美德恶行以及品格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
  • 简介: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观念实践。礼,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制度,德观念出现,体现了周代人文意识觉醒。要研究清楚中国道德文明渊源、本质、特色规律,就不能不对上古社会德或者宗教伦理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注重礼仪,礼仪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因此中国有"礼仪之邦"美称;

  • 标签: 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 中华民族 礼仪文化 核心观念 信仰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视角,将关注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
  • 简介:问题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党十八大报告进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气候问题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德性练习正义原则有助-t-~t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行动。

  • 标签: 普遍伦理 道德金律 气候问题 共识
  • 简介: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种缺乏伦理引导状态中缘起,提供了种富有启示性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机制所不同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获得和服从问题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 标签: 博弈困境 合作 正义 服从问题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情结"在"旅人"思想和行为中都占据着重要分量,它也是传统旅游价值生成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旅游发生了多维度改变,但是"乡土情结"意义并没有被完全解构,它应该被时代所活化而成为旅游伦理构建支点。

  • 标签: 乡土情结 旅游伦理 古代旅游 伦理蕴涵
  • 简介:德性本身乃是关于德性理念曼诺说:"男子德性即在于他有能力治理城邦事物,管理它们,使朋友获益,使敌人受害。而他自己却能注意免受其害。如果你想知道个女人德性,那说起来也并不难:她职责是必须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看管好家中财物,听从丈夫。如果你想知道,那么除了男性和女性外,还有孩子德性、老人德性、自由人德性和奴隶德性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德性存在。

  • 标签: 德性 幸福 性存在 自由人 事物 城邦
  • 简介:深入了解“中国梦”基本内涵丰富外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寻求香港和内地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中国香港梦,形成两地人民共同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价值引导,以国家意识形态有效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切实推进香港以国家认同、民族依附、价值归属等为核心要素的人心全面回归。

  • 标签: 中国梦 香港梦 香港群体意识
  • 简介:“仁之方”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方式之,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欺诈性道德风险是经济运行活动中个普遍现象。商业欺诈动机在于谋取更大利益或非分利益。在经济活动非人为、客观性风险之外,出现了另种风险,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存在表明人性总有幽暗性面。人们或以诚信手段,或以欺诈手段,来满足自己追求利益欲望。进步完善法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是我们经济欺诈进行斗争,减少道德风险有效武器之;重建经济诚信,则是防范道德风险根本所在。

  • 标签: 诚信 欺诈 道德风险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价值关联。正如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生命有应然性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旨意(天、神),代表种终极理想目标,人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目标有某种特定关系。在这样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在勒维纳斯时间概念中,存在“作为历史过去”“作为谜过去”。正是在对后种过去“忘不了”之中,勒维纳斯经由踪迹见证,阐发出种对他者无限、超越责任。同时,也正是在“作为谜过去”及其踪迹中,勒维纳斯通过“记不住”遗忘,讨论了宽恕可能。这种宽恕可能实际上在勒维纳斯那里被区分为种不同样式,本真和现实宽恕都是奠基在“作为谜过去”中,奠基在责任基础上

  • 标签: 过去 踪迹 见证 责任 宽恕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道德滑坡论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社会生活中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道德观念行为之间相互评价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分析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
  • 简介:问题引出:关于"法权论""道德形而上学"关系争论近年来,康德《法权论》引起了些学者关注和兴趣,围绕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康德为何把法权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部分,《法权论》和《道德形而上学》究竟是何种关系;康德如何在绝对命令基础上建立法权(正当)形而上学,法权(正当)普遍原则绝对命令关系如何,它对应着绝对命令哪个公式等。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立法权 哲学关系 康德 绝对命令 普遍原则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后台;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导言我将在本文中使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观点,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概念。这似乎是不可信事情,因为目前学界关于价值和语言大量讨论语境迥然有别,就个体而言,这些讨论还处在不断争议之中。然而,马克思自己曾经用个类比说明价值和语言之间关系:"有用对象有价值特性是社会产物,就如同人们语言有价值特性是社会产物样。"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思想 商品拜物教 价值 语言 生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