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及生理基础,即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反映了注意的快速定向还是注意的解脱困难,亦或是既有快速注意定向又伴随注意的解脱困难。行为数据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在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无效提示条件。脑电数据发现,无效提示条件下,愤怒面孔后的靶子比高兴和中性面孔后的靶子在自尊个体中诱发了更大的P1和更小的N1波幅,有效提示下无显著差异;高自尊个体在N1和P1波幅上无显著结果。晚期P300成分上,无效提示比有效提示诱发了更正的波幅,未发现自尊相关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自尊个体对评价性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对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解脱困难。

  • 标签: 自尊 注意偏向 注意定向 注意解脱 ERP
  • 简介:<正>一、引言关于白光和色光的暗适应过程,特别对于红光,白光的暗适应问题,4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例如,Hecht,S.,Y.Hsia,(1945),Hulburt,E.O.(1951)研究了不同强度红、白曝光后的暗适应恢复时间的差异。Luria,S.M.,Kinnedy,J.S.(1961)对比了红、白光早期暗适应过程的不同特点。Luria,s.M.,Schu-artz,I.(1960)对红、白光的视锐阈限时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都证明了红光有利于暗适应。Smith,H.A.(1967),Grether、W.F.

  • 标签: 暗适应曲线 暗适应时间 白光 红光 适应过程 尼特
  • 简介:<正>教育倔犟的孩子,对家长来说,确是一件麻烦事。但你应该看到,倔犟孩子往往有他独立的见解和个人的意志,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主张,即表示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为了加强和发展自己地位的表现。你若以粗暴的态

  • 标签: 自我意识 儿童心理学家 华实
  • 简介: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心理分析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及生成机制进行一个架构式的检讨。文章首先指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进而文章提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乐意公开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偏好中华文化的部分相关范畴,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世,以及关注祖籍地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文章对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建构的若干社会情境因素进行了检讨。

  • 标签: 海外华人 文化认同 社会心理 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
  • 简介:孩子会慢慢确立她自己的价值观。世上所有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代必须与前代不—样,必须更适合她自己,这样社会才有进步。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 保健法
  • 简介: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怎样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教育中如果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以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记忆和复制的过程。审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分析性推理(analyticreasoning)能力。审辩式思维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指挥棒,我们需要开发审辩式思维能力测试,考查一个人能否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否理解决策者对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而是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审辩式思维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形式逻辑和分析性推理,那么,东方文化的突出优势则表现为非形式逻辑和审辩式思维。对东方文化中审辩式思维的再发现,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仅局限于中华文化的重建,而且可能拓宽人类的未来发展道路,增大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 标签: 审辩式思维 心理测量 考试
  • 简介:成立于1984年的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以下简称法制心理学会,当时称:“天津市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现在是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直属一级学术团体,法人单位。法制心理学会在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关怀、领导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会员、组织活动、推进学科进步、促进学会发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 标签: 学会发展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科 坚持 促进 天津
  • 简介:佛教文化从因缘法的视角阐释了自我的生成、存有与解脱,因缘的无常性,规定了自我不仅是五蕴合和的幻象,而且是烦恼的载体。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大乘佛教以破"我执"为切入点,在"无我"层面上思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构造了完全不同于个体性自我思考框架的心智健康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加工过程上注重"正知正见";在情绪体验的追求上表现为"慈悲喜舍";在日常行动的着力用心上表现为"功德圆满";在人我不二的关系上表现为"同修共度"。以这个理论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编制了佛教信仰的心理功用问卷,测评了338名佛教信徒,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符合预期设想。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测验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自我建构逻辑原则在佛教因果框架下的系统性改变,是佛教文化促进心理功能优化的核心机制之一。

  • 标签: 佛教信仰 自我建构 心智健康 心理功用
  • 简介:<正>思维品质是在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性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或常的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重大突破口,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自1986年开始,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的《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教改实验,我们体会到在众多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办法中,开展编题活动是一个简便易行收效快的好办法。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条通过编题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路子。

  • 标签: 思维品质 编题 引导学生 个性差异 敏捷性 数学能力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的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的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的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自我评价的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的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的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的支持作用。治疗的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的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的家庭关系的探讨。本文的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工作的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的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的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的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的事物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促成内心的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中的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中的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的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的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的治疗过程。中国的宗教与它的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的根基上,中国的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的土壤中,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的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一名战士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的实践,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脱敏对求助者的焦虑症状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说了系统脱敏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效果评估问题。

  • 标签: 案例报告 考核焦虑 系统脱敏
  • 简介:采用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将75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分为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21),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结构化服务学习活动(每周2小时),对照组给予匹配任务(文献阅读和翻译总结)。采用反思日志中的开放性问题和非服务学习领域的结构不良情景问题为测验材料,利用自编的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性思维表现编码袁,对服务学习活动前后和过程中相关材料进行编码,探讨服务学习中服务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变化及其在非服务学习领域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中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案改进维度上,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迁移到非服务学习领域问题解决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中。

  • 标签: 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服务学习 方案评价 方案改进
  • 简介:根据阅读理解困难学生不能合理分配注意资源的特点,设置了文章标记这一能引导注意分配的外在线索,并以高层次的主题信息回忆和低层次的从属信息回忆为指标,考察阅读理解正常与困难学生接受标记影响的不同特点.结果表明:(1)文章标记对于阅读理解正常和困难学生的主题信息的回忆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而对于阅读理解困难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文章标记只促进了阅读理解困难者的从属信息的回忆,对于阅读正常者来说,文章标记反而有损于对从属信息的回忆.

  • 标签: 困难学生 阅读理解 文章 解困 信息 回忆
  • 简介:<正>一、实验目的儿童智力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通过掌握物体的外部特征及表面联系,以事物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在形象及其联系积累的基础上,使形象思维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新的质变,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是儿童智力的核心——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如何促

  • 标签: 几何图形 儿童智力发展 形象思维 控制组 实验组 智力测验
  • 简介: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方针下,教育的主管部门在考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委托管理是城乡合作办学的模式之一。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如何快速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二是创设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立足校本,形成乡村教师的专业自觉。

  • 标签: 委托管理 办学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
  • 简介:刀切是统计学家Quenouille提出的一种参数估计方法,由Miller等在1998年首次将刀切应用在单侧化准备电位(LRP)启始时间点(onset)的测量中。相对于以往单个被试而言,它是较新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综述了刀切的统计原理和基本使用过程,并和单个被试进行了差异比较,最后对这一方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标签: 刀切法 LRP 启始时间点
  • 简介:<正>一、眼动分析的历史眼动分析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眼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眼动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眼动分析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眼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布斯维尔,他

  • 标签: 眼动过程 儿童 阅读过程 眼动仪 心理学研究 注视时间
  • 简介:在物理、化学以及数学等各门科学中,都存在有不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有待后人去解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不例外,研究人的心理的基本方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

  • 标签: 心理学 自我分析 内省 方法问题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