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欧亚地区存在这样一种实体,它们拥有国家的基本特征,但是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而无法成为国际法上的国家,作者将其定义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它们在法律上都归属于一个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因外部力量的支持得以存在,而原属国失去了对它们的实际管辖权。本文以阿布哈兹、奥塞梯、科索沃与塞浦路斯为例,分析了"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得到承认的程度差异,指出它们是民族矛盾以及外部势力介入的共同产物,其出现不仅为国际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导致自身国际境遇的孤立化和边缘化,更是欧洲一体化的逆过程。由于承认的缺失,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但从其内部现状及国际影响来看,这不是一个应该鼓励的现象。

  • 标签: 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 分裂主义 干涉 承认 欧洲一体化
  • 简介:<正>加里曼丹包括文萊、沙捞越和婆罗洲三个地区。其中文萊是受英国“保护”的苏丹国,沙捞越翻婆罗洲则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地区还是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故也统称为英属婆罗洲。加里曼丹三邦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西北临南中国海,遥望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中国大陆;东北隔苏祿海与菲律宾相邻;东南则是苏拉威西海并与印度尼西亚为毗邻,恰居于东南亚的中心地带。三邦不僅同外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而

  • 标签: 加里曼丹 史略 婆罗洲 沙捞越 东南亚 苏拉威西海
  • 简介:扶南国是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有着五六百年历史。但是,对其主体民族是什么民族,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以宋书记载“赤土国,扶之别种也”为主要论据,认为扶的统治阶层是马来民族。

  • 标签: 扶南 主体民族 族属
  • 简介:<正>加里曼丹三邦的政党大多数都是最近几年成立的。当前三邦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要求独立的斗争特别是反对马来西亚计划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些政党也粉粉活动,但对这些政党的情况了解还不多,现将搜集到的三邦主要政党的材料加以整理,僅供参攷。

  • 标签: 加里曼丹 政党 殖民统治 情况了解 英帝国 沙捞越人
  • 简介:<正>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温炎副所长应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邀请,以“国际访问者”身份,于今年6月23日至7月22日到美国各地作学术考察访问,受到美国东南亚研究学术机构同行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温炎访美历时30天,参观访问了4大城市3个州:华盛顿、纽约、密执安州、伊利

  • 标签: 东南亚研究 访美 学术考察 总领事馆 密执安州 参观访问
  • 简介:李光前与益集团杨美景,刘晓斌李光前于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乡,十岁即随父渡新加坡谋生。1908年回国,先后在南京暨南学堂、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和唐山路矿学堂就读。1912年返新加坡,初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工作,后于1928年创办益树胶公司。...

  • 标签: 李光前 陈嘉庚 新加坡 中国文化 树胶 暨南学堂
  • 简介:泰民族为追求解脱而选择传佛教,庇护思想与制度的形成、短期制出家习俗的流行推动其传播和发展。素可泰初期佛教开始传播,但发展缓慢,直到素可泰后期,特别是阿育陀耶王朝萨迪纳制度改革中,官员的短期制出家习俗制度化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19世纪后期萨迪纳土地制度解体,泰国传佛教步入现代发展轨道。

  • 标签: 泰国 宗教信仰 南传佛教
  • 简介:19世纪,现代印刷出版业在印度虽然已有发展,但写本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传统物质载体仍旧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其前印刷时代的活力。这一时期,印度印地语写本的制作、流通与保存联系着从统治者到民间文化精英的诸多社会群体,覆盖了印度的广阔地域。不过,随着印度社会的结构性变迁,社会记忆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写本逐渐退出了新一代文化精英的日常阅读活动,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并在印地语文学史学科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 标签: 印地语写本 印刷史 书籍史
  • 简介:应交流协会邀请,菲律宾参议院农业和食晶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潘基利率12人代表Ⅲ于9月22—29日访华。在京期问.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会副会长王志珍设欢迎宴会,农业部总经济师兼办公厅主任陈萌山和国务院扶贫办专家郭建军分别就中国农业发展情况、

  • 标签: 菲律宾 访华 参议员 全国政协副主席 农业发展 办公厅主任
  • 简介:乌干达冲突本质上是一场不同种族之间争夺权力与利益的冲突。1986年,圣灵抵抗军在乌干达以武力反抗穆塞韦尼政权的名义进行叛乱,迄今仍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的边境四处流窜。圣灵抵抗军的叛乱及其暴行不仅对乌干达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也深刻地影响着中部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乌干达同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乌干达政府的反叛乱战略重点强调军事手段,重视媒体宣传、争取外部对其打击圣灵抵抗军的同情和支持。而圣灵抵抗军叛乱的动机已经从推翻穆塞韦尼政权逐渐演变成为开发“战争经济”和“为生存而战”。简而言之,圣灵抵抗军的叛乱策略是对叛乱成本-收益精心计算的产物。圣灵抵抗军的儿童兵策略、袭击平民策略、争取苏丹政府支持策略以及低程度地参与和平进程策略,既能够有效地打破乌干达政府的反叛乱战略,也导致乌干达冲突的长期化及其冲突影响的“外溢”。要真正地解决乌干达冲突以及圣灵抵抗军问题,需要重视武装冲突解决的和平进程、促进乌干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加强对中部非洲地区的和平建设。

  • 标签: 冲突解决 叛乱策略 北乌干达冲突 圣灵抵抗军 乌干达政府反叛乱战略
  • 简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5月8日凌晨悍然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野蛮轰炸,这一严重事件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国际社会的谴责,美国朝野上下也不得不对此事件作了表态和辩解。现将美国政府和各界知名人士的言论摘编如下:一、美国政府官员的态度和做法从克林顿总统到奥尔布赖特国务卿等高级官员,一方面承认这是“一个悲剧性错误”、“不幸的过失”,并多次表示道歉;另一方面又声称,这是一起“偶然事故”、“意外事故”,并辩解美“根本无意袭击中国使馆”,是因“错误情报”、“使用了

  • 标签: 美中关系 大使馆 克林顿 南联盟 新华社 国务卿
  • 简介:2009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全球海洋战略环境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愈来愈将大国战略竞争视为美国面t临的最大海上挑战,认为冷战结束后二十余年来的美军海上战略优势和行动自由正遭遇着中俄等国的“侵蚀”。鉴此,美军开始重新强调马汉传统和与大国间海洋控制的竞争,围绕“海向陆”到“重返制海”的海上战略转型,积极在战略、战术、作战概念、装备研发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文章通过对美军战略与政策文件的回顾与分析以及对其转型实践和具体行为的研究,回答美军海上战略为什么要转型、怎样转型以及转型的前景和影响等核心问题,力求对此次转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转型聚焦“印太”、自下而上、突出体系联合及国际合作,相比历史上的历次重大海上战略转型,特点非常明显,中国等新兴大国海上崛起和技术变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动因。对于美军而言,转型仍然在路上,前期已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未来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尚存在较大变数,但大方向已经确定。由于此次转型很大程度上直接瞄准中国,其发展走向必将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构成重大成胁和影响。

  • 标签: 美军海上战略转型 大国竞争 由海向陆 重返制海
  • 简介:在越南的史学著作中,有关记事、典例和风水等书籍,就其史书的份量而言,则《天余暇集》一书要算是后黎朝时期(1428—1788年)最大的一部著作。因此,对于越南史学研究者来说,大凡提及黎圣宗(黎灏,1460—1497年——译者),人们总是联想到《越南余暇集》,而一旦提到《天余暇集》,又总是联想到黎圣宗。

  • 标签: 余暇集 黎圣宗 天南 史学研究者 一本 史学著作
  • 简介:我国的贵昆经济区与泰国、柬埔寨近邻,并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山水相连,而广西南宁又与北部湾水域相连。地缘的优势对促进贵昆区域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该区域与周边国家的政府、产业、科技、生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经济联动效应逐步显现。

  • 标签: 南贵昆经济区 周边国家 联动效应 对外开放 柬埔寨 北部湾
  • 简介:<正>一、文萊武裝起义的始末1962年12月8日,文萊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軍公开宣布要为推翻英国的殖民統治和成立一个包括文萊、沙捞越和婆罗洲的加里曼丹單一的独立國而斗争。发动这次起义的是文萊人民党,起义軍曾—度控制了文萊的大部地区,包围了文萊苏丹的王宮,占据了二十多个城市,占领了詩里亚鎮和附近的英国石油公司的油田、瓜拉勿拉耶、丁

  • 标签: 加里曼丹 武装起义 英国石油公司 沙捞越 人民党 婆罗洲
  • 简介:东盟引资政策的发展始终服务于地区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外部经济形势和内部发展诉求的双重驱动下,其演变过程有着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本地区经历了从国别到区域合作层面的跨越;二是东盟各国大体上完成了从差别对待域内外投资者到逐渐取消引资歧视性政策的转变。基于各国在区域和国别两个层面上的FDI政策仍存在差异性,东盟应以《东盟全面投资协议》为导向规范各国引资政策,提高政策一致性,同时强调对垂直型FDI的引进以应对外资流向的分化问题,并深化本地区引资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增加东盟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最后,当前中国-东盟投资协议的细则还有待于完善,考虑到中国在东盟的投资活动多是在双边框架下进行的,区域层面投资协议的利用率还很低,中方可以通过增加对区域性项目的投资以深化投资合作。

  • 标签: 引资政策 区域合作 东盟全面投资协议 东盟
  • 简介: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南洋华侨机工 南洋华侨社会 抗日战争 南侨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