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始》是美国著名的法人类学家霍贝尔的代表作。(以下部分所标页码均出自该书)霍贝尔在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先后执教于犹他大学、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阿波利斯分校,并兼任美国民族学会会长和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原始》、《晒延方式》、《原始世界的人们》、《印度尼西亚的阿达特》、《科曼契》。

  • 标签: 原始人 明尼苏达大学 人类学家 印度尼西亚 博士学位 民族学会
  • 简介:大法官既要成为政治家,又要成为法律。这是全国政法系统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要求,也是近日大法官“大学习、大讨论”专题研讨班上形成的共识。

  • 标签: 政治家 政法系统 大法官 研讨班 法律人 专题
  • 简介:1999年《破产清算法》中剩余债务免除制度的引入为免除自然人在破产程序中未清偿的债务提供了可能。但德国的剩余债务免除制度非常严格。其一,冗长的程序给参与者很大的压力;其二,债务剩余债务的免除会因为严格的要求被拒绝。这些过高的门槛损害了剩余债务免除制度应有的让债务重新融入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功能。2014年《个人破产》改革的重点有:缩短了剩余债务免除程序、删除了第312条至第314条的简易破产程序和第114条的优先受偿权,对自主进入程序的决定进行了规定(随之规定了对重复申请的限制),以及对剩余债务免除的拒绝理由进行了修改等。然而此次改革中,国家利益作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个人破产并没有得到理念上的发展,甚至剩余债务免除制度因为扩大的特例范围而被削弱,因为程序的划分而被消解,使此次个人破产改革显现出了退步。因此,下一轮关于《个人破产》改革的讨论很快就会到来。

  • 标签: 个人破产法 剩余债务免除程序 简易破产程序 优先受偿权 债务人经济循环再融入
  • 简介:国家监察立法涉及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必须慎重处理各种相关法律主体的地位、权限、责任和各法律主体相互关系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下述六项:

  • 标签: 国家政治制度 监察法 立法 法律主体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微滤技术分离检验血中脱落上皮细胞的新方法。方法选用微孔滤膜并构建细胞分离过滤平台,优化过滤参数;制备15组混合细胞悬液,每组包含2个等比例混合的样本,1个进行常规DNA检验,另1个经过滤平台过滤,取滤膜作DNA检验,对比两者的STR分型结果,评判过滤平台的细胞分离效果。结果当流量为250mL/h、滤膜孔径30μm时,白细胞滤除率可达90%以上,而脱落上皮细胞截留率不低于70%;对15组混合细胞悬液经分离检验,14组获得预期结果。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血中脱落上皮细胞的分离检验,能够改善此类检材中目的细胞的STR分型结果,为刑事案件中血迹浸染的烟蒂等混合生物检材的细胞分离检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微孔滤膜 细胞分离 DNA检验 混合生物检材
  • 简介:信托文件中的挥霍条款旨在防止债权对受益的信托利益进行追索,有利于保护受益利益。美国《统一信托》在承认挥霍条款效力的同时,基于公平或公共政策的考量,规定例外情形兼顾例外债权的利益。中国《信托》对挥霍条款的立场较为模糊,并且忽略了对债权利益的保护,而挥霍条款辅以例外债权的规定则是正确处理受益与债权关系的合理方式。

  • 标签: 挥霍条款 例外债权人 信托受益人 统一信托法
  • 简介:法事关自然人身份、能力、婚姻家庭以及继承领域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在外国的中国人的利益,也涉及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权利。基于经常居所相比住所和国籍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经过利益的权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选择经常居所作为属的主要连结点。事实上,选择经常居所作为属的主要连结点,也是晚近属法国际和国内立法的趋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经常居所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其界定也因确定经常居所的评估期间和当事人定居意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变得不确定,可能影响到当事的合法利益。在经常居所的界定上,我国现有的规则和司法实践仅仅关注当事1年的居住期限而不关注当事的居住意图,这是不合理的。我国法院应该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居住期限、居住的连续性,以及与自然及其居所有关的人身和职业联系,灵活界定经常居所,进而确定属领域的法律适用。

  • 标签: 属人法 连结点 经常居所 住所 国籍
  • 简介:經常關注中國政治的人們不會陌生,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此期間,數千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的議案提案和各類建議也都備受關注。法律(文中指稱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中的學學者和律師),是每年兩會上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以其獨特的視角建言國家大政方針,議案提案一般具有强烈的身份色彩,涵盖的内容除了立法修之外,还包括各类具体的司法完善建议、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思考等等。

  • 标签: 國政 DEPUTY amendment JUDICIAL LEGAL COURT
  • 简介:与治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谋略与措施。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治为本,治人为用,二者相辅相成,综合治理国家的经验和智慧,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效用,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治法 治人 治国方略
  • 简介: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字狱"与当代出现的小说侵权案件断然不能相提并论,但若从事件发生的制度背景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考察,"读者"这一身份分别被文字狱中的帝王与小说《殃》案中的自诉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各自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启动国家权力运作这一点上,二者又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

  • 标签: 读者 制度 关系 策略
  • 简介:导言任何合同的签订,都应以合同当事的诚信为基础。现代各国基本上都从法律上确认了诚信原则,并且把它视为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经济合同》亦规定,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为无效经济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

  • 标签: 告知义务 海上保险法 诚信原则 《经济合同法》 民事活动 保险合同
  • 简介:修订后的企业破产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企业破产无论是在管理制度的引入、重整制度的设立还是破产撤销权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为破产债权人设立了完善的利益保护机制。然而.这种利益保护机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立法者所期待的债权保护的功能能否在具体的破产个案中得到落实?企业破产的实施究竟对债权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

  • 标签: 企业破产法 债权人利益 修订 利益保护机制 保障 管理人制度
  • 简介:商标中的"相关公众"、专利中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及版权实践中的"普通观察者或听众"等拟制人格与传统法律上的"理性"概念在构成和功能上无实质性差异,在学理和实践中经常被视为知识产权法语境下之"理性"。分散于知识产权不同领域中的理性标准具有极多共性成分,"公因式"的提取可以为其适用提供更为简便和协调的路径。理性标准适用于客体适格性确定、侵权判定及权利解释等知识产权领域。在对知识产权中理性进行拟制时,应考虑所属群体范围、认知水平及时间选择等要素。知识产权政策目标定位和围绕着知识产品的"物化"环境两个因素影响着知识产权中理性标准的确定。实际判断者与理性之间认知偏差的矫正以及理性标准的类型化是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中理性标准"客观化"障碍的主要路径。

  • 标签: 理性人标准 知识产权法 规范性 客观化
  • 简介:人格权内涵的核心要素是“人格”。人格的意义经历了自“身份人格”到“抽象人格”再到“具体人格”的三部曲式的主题演进。这种演进并非革命式的突变,而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逐渐交融从而使得人格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从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出发,作为人格权客体的人格具有伦理与利益二元属性。相应地立基于这种二元人格之上的人格权在内涵上亦有内外两个层面。人格权的内涵在本质上乃是内在于的伦理价值,而在形式上表现为外在于的人格利益。应特别注意确保人格权内外两个层面的平衡。

  • 标签: 人格 人格权 伦理价值 人格利益
  • 简介:本文研究应用间接免疫酶组化检测“502”胶显现指纹的ABO血型.结果显示69例个体中,检出65例指纹的ABO血型,检出率为94.2%.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好、准确灵敏、结果可靠、重复性好等特点,为法医物证检验个人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标签: 间接免疫 酶组化法 ABO血型 502胶 指纹
  • 简介:随着我国民事立法和学说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学研究方法论日渐受到法律的重视。比较研究尚方兴未艾,判例研习的方法又成新的热点。第三惊吓损害侵权责任问题涉及某人因侵权行为遭受损害,而损害波及于与该人有特定关系的他人时,该他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乃是各国侵权法理论与实践的重点与难点。为此,本刊特约请四位在侵权法方面素有研究的学者分别从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出发,对我国的一起典型的第三惊吓损害案例进行评析,以期寻求各国不同侵权法制度下对第三惊吓损害处理的共同评价,构建起各国法制共同的"上位模式",实现超越空间的比较研究的目的。在此,对于各位学者的赐稿及朱晓喆副教授的协助组稿,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标签: 损害赔偿请求权 比较法研究 侵权责任 第三人 民法理论 德国
  • 简介: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对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盟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家盟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厦门市人民检察院指控,1996年至2007年,被告人张家盟利用职务便利,先后收受他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735万余元。

  • 标签: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省人大常委会 中级人民法院 剥夺政治权利 人民检察院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