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正>《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是对刑法进行的一次规模性修订,包含罪名修改、刑罚幅度调整、刑罚制度完善等多个层面。而关于刑罚制度完善和创新的内容,则主要是对刑法总则的修改,这在以往的刑法修正案中相对少见。针对《草案》中刑罚执行制度的修订,笔者提出如下分析

  • 标签: 社区矫正 犯罪分子 刑罚执行制度 刑法修正案 执行主体 公安机关
  • 简介:法史学界关于《会典》的效力、适用、编纂意义问题上具有影响力的三种观点有待商榷。《会典》并不具有最高效力层次的法律地位,其在适用上具有三个特点:朝廷统一编纂《会典》,各衙门分别适用则例;皇帝根据需要直接适用《会典》中的礼制大纲;援引律例而非《会典》断罪。编纂《会典》,具有确立法统、统一法律体系的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又有建立盛世标志、争取官民拥戴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

  • 标签: 大清会典 效力 适用 意义
  • 简介:报应刑植根于人报复的本性,反映了人类对正义的追求,但它本质上也是一种“以恶制恶”,因而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刑事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装置,随着公权力的介入,虽更能体现公正和效率,但也越来越偏离解决争论的诉讼目标。由此,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尤其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有必要引入复和正义以弥补报应刑和报应性司法的不足。

  • 标签: 中国 监狱行刑 复和正义 刑事犯罪 刑事判决 报应正义
  • 简介:<正>在监狱行刑视域中,刑罚的教育使命广为接受,教育成为现代监狱行刑的合理内核。作为行刑机体的灵魂,教育矫正建立在对罪犯悔过迁善的预期之上,其印证了法律对道德教育的工具价值,以此为典型标识的教育刑正居于狱政哲学的核心。在教育刑的引领下,监狱行刑的矫正模式具有明显的教育学意蕴。

  • 标签: 监狱行刑 教育内容 罪犯教育 教育使命 道德教育 矫正模式
  • 简介:寻找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点,既是刑事诉讼理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司法实践的难题。而二者并重还是有所侧重,不仅是一个事关刑事诉讼理念并由此决定一国刑事诉讼法的模式、原则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还是一个能否革除刑诉积弊、实现宪法修正案保障人权的大问题。在中国热研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这更是再修改的刑诉法生或死的关隘问题。我们应当放弃固守多年的并重论,倡导“侧重论”,即侧重保障人权。

  • 标签: 刑事诉讼 惩罚犯罪 保障人权 侧重
  • 简介:清末修订新刑律是清政府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按西方法律体制进行的一次刑法改革。对于这次修律活动,一般认为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标志。但从近代世界先进国家的整体状况而言,以《清律例》为代表的中国刑法在体例上非但不比各国落后,甚至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刑法典之一。从清末到现在,我国共产生了七部刑法典,都是以西方法律为依据,没有照顾到我国固有的法律文化传统,应引起注意。

  • 标签: 刑法典 刑事立法 大清律例 清政府 刑法现代化 大清新刑律
  • 简介:罪犯话语权,是罪犯行刑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权利,直接关联着罪犯其他合法权利的依法享有。当下罪犯话语权的享有形式多元多样,彰显了监狱的文明,但是不可否认其话语权的享有仍然存在着缺失,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对罪犯话语权法律之认识、改进对罪犯话语权享有之方式、讲究对罪犯话语权享有之艺术、构筑利于罪犯话语权享有之机制及其建立罪犯话语权享有正义之程序,来进一步提高罪犯话语权享有之水准。

  • 标签: 监狱行刑 罪犯 话语权
  • 简介:<正>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行刑多元社会主体的生成(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政府活动的内容与方向。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向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国家与社会

  • 标签: 行刑主体 暂予监外执行 受刑人 《监狱法》 自由刑 刑罚目的
  • 简介:文章以北京市某基层检察院C院行刑衔接工作为视角,对监督专业化背景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审视,从明确定位、法律适用、证据创新、加强交流等方面提出完善路径,以期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 标签: 行刑衔接 基础理论 实践现状 完善路径
  • 简介: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十分必要。但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必须严格限定案件范围。目前的刑事和解缺乏法律的规定,矛盾较为突出,且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应修改刑事立法,加快刑事和解的立法进程,引入人民调解委员作为调停人参与刑事和解案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检察权的滥用。

  • 标签: 审查逮捕 刑事和解 权利保护
  • 简介:1911年,《清新刑律》颁布,标志着中国刑法典诞生。百年来,我国刑法的曲折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2010年4月17日至18日,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刑法典诞生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对于清末修律以来中国的刑法体系、罪名、刑事司法等方面的转变进行了集中交流。本期热点笔谈的三篇文章皆是提交于该研讨会的佳作,在此一并刊载,希翼借此及时展现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百年中国刑法史的反思。对于学界名家黄源盛教授,及孙家红、孔庆平两位博士的赐稿,及俞江教授的协助组稿,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标签: 光绪章董 刑律草案 所附签注
  • 简介: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从侧面反映出,皇权是高于法权的,法律被制定出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大家看古装宫廷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刑场上,囚犯身穿囚衣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在刑斩官宣布行刑的瞬间,会有人骑着马,举着圣旨,高呼:'刀下留人.'接着犯人往往就被救下来了。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类似的事件?影视剧采用夸张的形式是为

  • 标签: 前真的 真的刀下留人 行刑前
  • 简介:<正>正确执行刑罚是发挥刑罚惩罚和威摄功能的重要保证,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徇私舞弊,就可能使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前功尽弃,使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刑法功能的正常发挥。虽然我国刑法第188条规定了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将故意非法追诉、枉法

  • 标签: 司法工作人员 执行刑罚 我国刑法 非法 必然要求 重要保证
  • 简介:行刑社会化是现代刑罚执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它蕴藏着浓厚的刑法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刑罚人道精神.美国的行刑社会化起源于出狱人保护、缓刑和假释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践行.美国的行刑社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和坎坷的发展过程,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行刑社会化的式微,而是行刑社会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性发展.学习、借鉴美国行刑社会化的经验并汲取其教训,对于中国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美国 行刑社会化 刑罚执行体系 新古典主义 刑事原则 监狱制度
  • 简介:矫治罪犯要以尊重罪犯为前提。矫治工作者既要遵循平等交友、为来访罪犯保守秘密等原则,又要善于运用关注、倾听、支持等技术,还要真正做到耐心、细心和诚心。

  • 标签: 罪犯心理矫治 行刑理念 引进 工作者 平等 遵循
  • 简介:民律草案》作为中国第一次对外来法制和固有法制进行整合的尝试,其亲属制度是在对传统法的继承和变革中实现的,这集中体现在其与传统服制的关系上。草案中亲属分类、亲属范围和亲等计算方式的选择都受到传统服制的影响。但作为一部新式法典,草案也做出了一些变革,现代亲属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得到确立,如重视血缘、不论尊卑、相互主义等,奠定了近现代亲属法的基础。

  • 标签: 大清民律草案 服制 亲属制度 近代化
  • 简介:<正>所谓单行刑法,在我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形式上独立于刑法典的刑法法规。以1997年刑法典为界限,单行刑法的命运具有天壤之别,1981年到1995年的14年之间,通过了23个,可谓是遍地开花,而1997年刑法之后,仅有《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一个单行刑法,如果勉强算上两个不具有罪刑规范的决定(《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和《关于维护互联网

  • 标签: 单行刑法 立法技术 犯罪决定 邪教组织 假冒注册商标 国家秘密
  • 简介:社会管理是国家的永恒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对社会管理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面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矛盾、纠纷、对抗,为既利于控制社会治安大局、增强群众安全感,又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国家颁布实施了《刑法修正案(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使监狱行刑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刑法修正案(八)》对犯罪与刑罚的修改使监狱行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监狱行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是长期的,监狱行刑工作必须理性地应对。

  • 标签: 社会管理 刑法修正 监狱 罪犯 管教
  • 简介:<正>台湾现行"公司法"源于"商律草案",该草案于1909年拟成,尚未来得及议决,清王朝即被推翻。1914年北洋政府取《商律草案》中的"公司律"之一部,略加修订,定名为《公司条例》并公布施行。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公司条例》的基础上再行修改制定并公布了"公司法",于1931年7月1日施行。1944年国民党立法院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增

  • 标签: 公司法 股东会 主管机关 台湾当局 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