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死刑复核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对判处死刑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查核准的特殊诉讼程序。唐代十分重视对死刑的复核,除皇帝本人拥有对死刑的最高复核权外,中央多个机构还拥有对死刑复核权,如刑部从司法体系内部对死刑进行复核,门下省和中书省则以立法机关的身份对死刑进行复核,尚书都省作为尚书省的行政监督机关通过行使复核权对死刑进行行政监督,而御史台从监察角度对死刑进行复核,最后由皇帝亲自复核。唐代多方位的死刑复核制度反映了皇权的强化和中央集权体制在司法领域的完成。

  • 标签: 死刑 死刑复核 皇帝 覆奏
  • 简介: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法院蔡鸿铭认为: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其适用的范围包括判处死刑事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人民法院 特殊程序 案件 判处 永春县
  • 简介: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特别程序,在保障正确适用死刑,纠正和防止发生失误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这一程序仍然明显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就我国目前的立示和司法实践中有关这一程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有益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列刑复核程序 死刑 人民法院 复核范围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严格的死刑复核程序,它的设置对于严格把握死刑的适用,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大有助益,特别是在防止错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立法的缺陷造成实践中死刑复核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极易造成裁判的不公,违背了死刑复核程序设置的初衷。本文就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意义、法律监督缺失的现状及影响、依据、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法律监督 程序设置 刑事诉讼 刑事政策 适用
  • 简介:本文指出了我国民事鉴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重点分析了民事鉴定机构和民事鉴定主体的条件、鉴定程序,并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民事鉴定立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民事鉴定 鉴定机构 鉴定主体 鉴定程序 鉴定结论
  • 简介:1993年9月2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第44条规定:"伪造检验数据或者伪造检验结论……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16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实践中怎样掌握该罪的特征,如何正确予以惩罚,目前尚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的司法解释,造成各地法律适用的不一

  • 标签: 检验数据 产品质量法 检验结论 伪造 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认证
  • 简介:<正>建国4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坚持和实行死刑复核制度,对于坚持少杀方针,贯彻限制适用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准确地适用死刑,严防错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复查和最后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其任务是对下级人民法院依法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全面的审查,以核准正确的死刑判决和裁定,改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案件 适用死刑 最高法院 高级法院 刑事诉讼法
  • 简介:生命权是每个自然人最为宝贵的权利,死刑作为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无疑成为国家刑事审判中的一项最高权利.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核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是其在人民法院内部实行的一种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具体包括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核准.死刑复核权归属于谁,以及死刑复核权如何行使,体现了统治阶级对生命的重视程度及对死刑的审慎态度.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人民法院 判处 死刑案件 刑事审判 审判程序
  • 简介: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在死刑复核权归属问题得以解决之后,解决死刑复核权的正当行使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的行政化模式和空洞化内容无法实现设置该程序的目的。为避免死刑复核权流于形式。造成宝贵司法资源的浪费,应当构建审判式死刑复核程序,建立控辩双方出庭参加审理的庭审模式,给予被告人充分的司法救济,实现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审判式 辩护权 部分审查 排除合理怀疑
  • 简介: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平、福建省永泰县公安局温新阳认为: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规定鉴定结论以书面形式提供,鉴定人出庭宣读并接受询问,其鉴定结论相当于广义的书证。英美法系的鉴定人的地位相当于证人,鉴定结论相当于证人证言。我国现行鉴定体制的弊端主要为:多系统、多部门重叠设置鉴定机构;鉴定结论多数或由法官指定,或由

  • 标签: 鉴定结论制度 中国 鉴定人 证人证言 司法鉴定体制
  • 简介:本文作者认为,作为死刑控制程序保障之一的死刑复核程序,因部分死刑核准权的下放而出现许多问题,使这一程序失去了最后的程序保障作用,不利于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从加强死刑案件程序保障出发,本文提出两条思路:(1)保留并完善死刑复核程序;(2)废除死刑复核程序,对死刑案件进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 标签: 死刑复核 程序 完善 三审终审
  • 简介:测谎技术作为一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谎言的重要刑事技术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和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却莫衷一是,争议颇多。因此文章在分析测谎结论证据资格以及目前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诠释,以期进一步明晰测谎结论在证据网络中的价值。

  • 标签: 测谎结论 证据资格 法律地位 经验型证据
  • 简介:在面对以科学证据面貌出现的鉴定结论时,法官如何进行认证判断?这是摆在每位法官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具体、明确的鉴定结论认证规则,以至于很多法官在对鉴定结论认证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本文在分析我国鉴定结论的认证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主审的案件和备受社会关注的"上海闸北袭警案"提出完善我国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具体构想。

  • 标签: 鉴定结论 认证 完善构想
  • 简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测谎仪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的确定成为证据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当出现新的表现形态的证据材料时,不能因为与法律罗列的证据种类在概念上难以契合就剥夺其证据能力。测谎结论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测谎结论可以作为间接证据使用,用以加强法官内心确信和帮助法官审查、判断其他证据。

  • 标签: 测谎 证据能力 证明力 间接证据 程序保障
  • 简介:为确保司法监督的有效性,死刑复核程序确立全面审查原则。近年来为了提高死刑办案质量,死刑复核全面审查原则被进一步强化。但从死刑复核实践中不核准率下降以及不核准事由越来越集中于死刑适用不当来看,全面审查原则在确保死刑案件办案质量方面的作用下滑。这与证据裁判的确立、控辩双方的参与有关。全面审查原则对刑事司法程序和刑事司法结构的冲击逐渐凸显,如全面审查原则带来刑事诉讼程序重心上移,也使得最高人民法院不堪重负,增加最高人民法院的政治风险。我们可以借鉴有限审查的做法,将死刑复核全面审查改造为重点审查。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全面审查 死刑案件办案质量 重点审查
  • 简介:文章通过对2007—2009年这三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因不服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而要求复议复核的案件开展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检察机关在办理公安机关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要求复议复核案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立法中公安机关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的复议复核制度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 标签: 不批捕 复议复核 实证分析 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