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自由与法治之间矛盾关系,取司法独立审判权和表达自由作为考察视角.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作为宪法价值体系中二个独具特色价值层面,总体上具有一致性.然而,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因其在宪法价值体系中价值取向不同,二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矛盾,反映出自由与法治存在深层次紧张关系.如何协调二者之间关系,保证其有着合理张力,有利于二者价值实现,遂提供一套制度性保障机制是必要.本文拟从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正当性与合法性设计,设定其基本制度、处理原则和组织形式.

  • 标签: 表达自由 审判权 司法独立 宪法价值 法治 审判独立
  • 简介:地方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表明。政府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本级人代会是法定。值得注意是.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是否列席.要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笔者认为,由于上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上一届的人大代表。他们熟悉了解人代会,掌握许多与人代会有关情况,这些人员列席新一届人代会。

  • 标签: 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检察院 人大常委会 个人 尊重 地方组织法
  • 简介:作为一种基本权利,表达自由在个人进入政治共同体后,其权利范围总是受特定政权所倚重合法性理论影响。合法性理论背后文化基础,在不同文明类型中,通常是被不同宗教所限定,宗教与文明类型甚至直接影响了对表达自由权利本身容忍尺度。在这其中,宽容文化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表达自由 文化依赖 文明类型 宗教 宽容
  • 简介:有社会便有纠纷,于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防止和解决纠纷场所、机构、程序以及有关规则。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激进、非制度甚至带有暴力倾向利益诉求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需认真分析利益诉求现状、诉求渠道存在主要问题,构建新型利益表达机制。

  • 标签: 社会转型 利益诉求 表达机制 公共意识
  • 简介: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人民法院基本要求是,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法院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从古至今,对执法“刚性”向来是用“山”这一隐喻加以表达。于是,就有了形容司法公正无颇以及法官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等话语。这种观念深深地嵌入我国法律文化之中。尽管法制时空发生了变化,但与“执法如山”观念一脉相承严格依照制定法调整社会生活治理方式并未有根本性变化。

  • 标签: 公正司法 执法 和谐观念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
  • 简介:分散利益诉求在行政立法中往往较难得到保障,故有必要借助于组织化利益表达方式,但该方式在我国存在着诸多困境:利益组织化有着一定制度性障碍;不同利益群体间利益表达能力失衡,部分强势利益集团能够“俘获”行政立法主体。而一些弱势利益群体则因组织化程度低及缺乏利益代表等原因而在行政立法中集体失语;作为一个重要组织化利益体行政机关本身存在通过行政立法将部门利益合法化危险等。因而,有必要降低利益主体行政依附性,赋予其必要结社自由;提高弱势利益群体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均衡表达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程序,防止行政立法权滥用等。

  • 标签: 行政立法 利益组织化 利益表达 困境 对策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契合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现实趋势,当前处理好群体利益关系问题是摆在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心问题。因此,要明确利益表达权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功能定位,培育成熟利益表达主体,疏通利益表达渠道,行使法治化利益表达方式。

  • 标签: 利益表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 简介:从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婚姻自由法律表达展现是红色农村地区对共产党人法制实践接受和反应。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不仅进行暴力革命,建立割据政权,同时还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其中就包括对婚姻制度改造。革命时期对婚姻制度变革既是对封建制度消解,也是现实革命动员需要。文章通过对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法律表达分析,阐释革命与法律互动和冲突及其现实选择。

  • 标签: 革命 婚姻自由 法律表达
  • 简介:网络表达自由在本质上属于宪法言论自由保障范畴,依托于其权利性质主客观双重属性,国家必须同时对其负有尊重和保护宪法义务。在现实中,上述国家义务履行必须在消极尊重和积极保护之间获得均衡。着眼于网络表达自由自身界限,国家可以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以及人格尊严等正当事由对其加以干预,但此种干预必须合乎形式及实质上合宪性。就现阶段而言,制约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良性发展最大瓶颈在于国家立法以及执法干预任意性。新近颁布"法释〔2013〕21号"司法解释,虽然具有形式上合宪性,但在实质合宪性方面,这主要体现为其第2条第1及第3款,诚有进一步检讨之必要。

  • 标签: 网络表达自由 国家义务 比例原则 “法释〔2013〕21号” 合宪性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价值理由和相应法律规范,评估《民法总则》第九章立法技术。我国诉讼时效制度具有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保护债务人免于举证困难、避免无益诉讼和节约司法成本价值基础。首先,诉讼时效期间和起算,兼顾权利人保护与债务人举证困难。其次,基于不同基础关系而发生请求权,值得保护程度不尽相同,在诉讼时效方面应体现其差异。再次,诉讼时效障碍事由及其后果,反映法律对于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在时效利益方面的分配状况。我国现行法对于诉讼时效障碍事由认定宽松。最后,诉讼时效届满后法律效果采“抗辩权发生说”,体现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利益动态平衡。

  • 标签: 民法总则 诉讼时效 价值理由 法律规范 立法技术
  • 简介: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发展综合症”和制度缺失使得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断裂,损害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正当性。宪法是现代社会最根本危机防范机制,是社会安全阀门。在改革共识破裂情势下,应该以宪法作为社会根本共识,通过完善表达、博弈、协商等宪政机制为各阶级、阶层在自治、妥协与合作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奠定制度基础,实现动态社会和谐。

  • 标签: 断裂社会 合作主义 宪政体制 社会和谐
  • 简介:学界和司法界对民事诉讼法关于发回重审标准争论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因原审裁判瑕疵是"发"还是"改"与法律适用过于弹性化叠加导致自由裁量权滥用现象上,由此形成了独我是好各自表达审级诉讼冲突。期间,因人为关系投送了法律无法承载利益期待使话题越发显得胶着和沉重,以至于剪不断理还乱。究其原因,既有立法技术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畅因素,还有公权私化、借案谋私倾向以及群体裁判下错案问责缺失等,不能不说情形混迹十分复杂甚至难以名状。对此,笔者仅从主体行为归责出发以缩限法任意性标准为目的,力图达到技术与思想双重治理品质效果。

  • 标签: 发回重审 审级利益 适用条件
  • 简介:思想与表达合并原则又称思想表达识别的例外原则。它只存在于特定表达形式中,即表达与思想难以区分,甚至必须被认为混合在思想中。合并原则关注是作品表达性成分和作品表达体现思想是否难以区分,或者表达性成分很有限以致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不构成侵权。合并原则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具有适用价值。

  • 标签: 著作权法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合并原则 计算机用户界面
  • 简介:与普通民事侵害健康权不同,在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中,非健康状态呈多样化表现:不仅有普通疾病型、个体型健康损害,更突出地表现为健康隐患以及群体型健康损害。这种复杂非健康状态背后利益归属难以仅由体现消极属性民法健康权所涵盖,更需要宪法层面对健康权进行积极确认与维护,同时在实证法上不断吸纳跟随社会发展的人权范畴中健康内容。基于健康权利多元化属性以及侵害后果严重性乃至不可逆性,对其保护不能仅限于事后救济,更需要寻求环境健康风险积极预防与控制。民法典应与环境法建立有效衔接机制,以克服大规模环境污染下健康保护局限。

  • 标签: 环境污染 健康权 公共健康 环境健康风险 民法典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新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为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本刊发表孙国华教授文章《法律——化解社会矛盾重要、精巧、不可少手段》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律 社会矛盾 化解 手段
  • 简介: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式诘问曾经让许多人伤痛,更有如孙志刚者,殷红血扑溅了大地,生命在那一刻脆弱得比不上一张纸,生命烟花般散去后,户籍烙印令人愤怒而刻骨痛.

  • 标签: 栖居 大地 哲学 生命 自由 脆弱
  • 简介:"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互动机制。看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 标签: 文学中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
  • 简介:与形态各异历代法律制度形态相对应,中国古典法律解释方法亦呈现出多种样式。官方解释在古典中国法律解释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主导作用。但这种事实并不影响民间解释和司法解释在历代法律实践中所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古典法律解释三种样式。

  • 标签: 古典法律解释 官方样式 民间样式 司法样式
  • 简介:探讨有-ly副词和没有-ly副词在含义、句子中位置以及习惯用语中用法不同。

  • 标签: 有-Iy 没有-Iy 副词 英语
  • 简介:一 “客观超过要素”主要观点《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刊发了张明楷教授《客观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以下简称《张文》),该文对刑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令人受益颇深,但笔者看来,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揣浅陋,冒昧地提出疑问,希望能将这一问题引向深入。《张文》以刑法第129条“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罪”为例,意在处理这样一类法律现象,即行为人明显出于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犯罪行为(更准确地说法应是“危害行为”——笔者注)所造成结果则出于过失,其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抑或其他?如果认为其罪过形式是故意,此类犯罪造成危害结果往往相当严重,其法定刑又比较低,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

  • 标签: 刑法 客观的超过要素 犯罪故意 故意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