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加强对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保障是刑事司法发展趋势。在我国立法和法律具体适用过程中,刑事被告人权利得到了比较充分重视与保障,而刑事被害人权利却缺乏重视与关注。被害人由于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经济困难,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可以弥补现有制度缺陷,有效保障被害人权利。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公平正义
  • 简介:理性标准是英美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用以判断行为人行为时心理状态是否合理,从而确定辩护事由是否成立标准。其适用方法是:将理性置于行为人行为时具体情境下,如果理性也会产生行为人那样心理状态,辩护理由就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理性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法律上拟制的人。拟制理性应当以普通人为基础兼吸收行为人部分个人特征。确定应当吸收行为人哪些个人特征应以“漠视法益理论”为指导,即考察该个人特征是否影响到行为人对法益侵害避免。理性标准与我国刑法中判断预见能力有无类型标准在构成和功能上无实质性差异,理性拟制方法对类型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理性人标准 英美刑法 预见能力 漠视法益
  • 简介:翻供是犯罪嫌疑、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表现,其本身并无重大法律意义。然而由于受贿犯罪证据特殊性,受贿案件翻供、翻证行为已经成为打击腐败瓶颈。本文拟深入分析受贿案件翻供类型、翻供原因,通过在证据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分配上建立新规则、制度,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背景下,探讨受贿案件嫌疑翻供问题。

  • 标签: 翻供 贿赂推定 侦查证人制度
  • 简介:刑事和解各项价值功能发挥前提是当事之间能够达成和解协议,从逻辑上看,当事之间一项和解最终能否达成,需要经过启动和解和进入和解后谈判协商两个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中,当事主体性因素对和解开始、进展乃至最终结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促成和解和制度规范角度出发,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刑事和解 达成 当事人 主体性
  • 简介:<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整顿社会治安总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根本途径。当前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势下,深入探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对于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明确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渠道和方式,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

  • 标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检察机关 综合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问题 基本方式 维护社会稳定
  • 简介:对未成年进行人身危险性评估可及早诊断其危险程度和危险类型,从而及早干预和矫治。本研究选取北美应用广泛、信效度俱佳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为工具,以北京和郑州两地未成年犯管教机构105名未成年犯为样本进行未成年危险评估研究,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最后均得以证明成立,并最终提出了对YLS/CMI修订意见。从本研究可看出,未成年的人身危险性是可以借助科学制定评估工具予以评估和预测,我们可以设计此类工具开展人身危险性评估研究,此类研究更适合通过追踪研究予以完善。

  • 标签: 未成年犯 危险评估 犯罪防控 刑事司法 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
  • 简介:<正>《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一期刊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第三职务之便收受财物应否定罪问题笔谈》一文,就一案例(略)中被告人是否构成受贿罪,进行了讨论。此文共列举了三种观点:王树成同志认为利用职务上便利仅指利用行为人自己职务之便,不能包括利用第三职务之便,即否定说。曲辰同志认为国家工作人员要求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者谋取非法利益,并非法收取请托者财物,也是利用职务上便利,即肯定说。武乾同志认为对利用第三职务之便要作具体分析,不能认为都属于利用职务上便利,也不能认为都不属于利用职务上便利,即折衷说。上述三种观点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刑法界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第三职务上便利能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职务 我国刑法 受贿罪 被告人 利用
  • 简介: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刑事司法实践表明,外地缓刑适用状况虽有改善,但仍显其差,原因是审判人员存有趋利避害意识和缺乏缓刑管教条件及对被害人赔偿不到位。改善外地缓刑适用状况应建立再犯可能性评估机制和缓刑监管机制。

  • 标签: 外地人 缓刑适用 制约因素 改善举措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现行宪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宪法根据。在刑法和民法调整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都以调整财产

  • 标签: 民法 公共财产 刑法 国家保护 合法财产 现行宪法
  • 简介:关于洗钱罪侵害客体到底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还是正常司法活动在我国长期争论不休。侵害金融管理秩序说背后反映是刑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法益保护利益诉求,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未区分社会整体洗钱行为与个体冼钱行为危害之间区别,将整体危害性作为个体洗钱行为入罪理由,导致刑法评价对象错误。就侵害法益评价标准而言,两种争论反映是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争议,但由于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轻微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从行为无价值视角也无法得出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值得刑法介入合理结论,洗钱犯罪侵害并值得刑法予以保护法益只能是国家司法权。

  • 标签: 洗钱 法益 客体 金融安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差异,立论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问题,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犯与法定犯入罪上差异,并为具体类型法定犯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犯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犯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底线;其次,法定犯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两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观点,它构成证据学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 标签: 证据 证据种类 事实
  • 简介:论脱逃罪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脱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与原刑法第161条规定脱逃罪罪刑规范在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