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患儿通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从而造成步态异常。下肢矫形在矫正脑瘫患儿异常步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预防、矫正畸形,增加关节稳定性,抑制肌肉痉挛及不随意运动,从而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并改善整体活动能力。脑瘫患儿常用的矫形主要包括上肢矫形下肢矫形、颈托与围腰等,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类型下肢矫形及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 标签: 下肢矫形器 脑性瘫痪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掌踝足矫形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5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裸足、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步行状态进行分析,记录三种状态下患者的步速、步频、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跌倒风险和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步频为(86.718±17.947)Hz,较裸足和佩戴半掌踝足矫形时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步态不对称系数为(0.086±0.070),与裸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较裸足时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跌倒风险均显著低于裸足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时的跌倒风险亦显著低于佩戴半掌踝足矫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均可有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步态,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的优势更加明显。

  • 标签: 脑卒中 踝足矫形器 步态分析 跌倒风险
  • 简介:摘要烧伤患者术后跟腱部位的瘢痕挛缩极易形成足下垂,导致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针对此问题,笔者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款静态进展性踝足矫形。该矫形足底支撑部分与小腿支撑部分由铆钉连接,两侧的牵拉带牵拉足底支撑部分远心端与小腿支撑部分近心端,从而循序渐进地改善踝关节背屈功能。此静态进展性踝足矫形制作简单、实用性强、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烧伤 瘢痕 设备设计 踝足矫形器 足下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保留哺乳功能的微创矫正乳头内陷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Ⅱ、Ⅲ型乳头内陷患者96例,通过自制改良乳头内陷矫形进行治疗。随访7个月至5年,观察乳头矫正效果及哺乳功能。结果87例乳头内陷矫正评价为好,效果稳定,且不影响哺乳功能;2例Ⅱ型、3例Ⅲ型乳头内陷,评价为中等,乳头轻度回缩;4例佩戴时间均不到1个月,治疗效果欠佳。结论改良乳头内陷矫形,适用于Ⅱ、Ⅲ型乳头内陷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乳头内陷矫形器 乳头内陷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廓矫形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33例(61耳),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分为三组。A组11例(20耳),年龄3~30 d;B组11例(21耳),年龄31~90 d;C组11例(20耳),年龄91~180 d。比较三组矫正效果、矫正时间、反弹、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矫正有效率为100%(20/20),B组为85.71%(18/21),C组为65.00%(13/20)。A组矫正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患儿的矫正时间短于C组(P<0.05)。矫正完成后随访3个月,A组反弹率低于B、C组(P<0.05),B组反弹率低于C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B组>C组,但组间比较P>0.05。结论耳廓矫形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且矫正开始的时间较早,矫正有效率越高,矫正时间越短,反弹率越低。

  • 标签: 耳廓 矫形器 反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耳廓矫形对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29例(42只耳),年龄4 d至9岁,男13例(19只耳),女16例(23只耳);根据患儿的出生日龄分为3个组,日龄≤7 d为1组共7例(8只耳),8~42 d为2组共10例(14只耳),>42 d为3组共12例(20只耳),均采用"益耳"耳廓矫形进行矫正,并比较不同日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分为3个等级:显效及治愈,基本恢复正常外观;有效,较矫正之前有所改善,但未达到正常外观;无效,较矫正之前无改善。1、2、3组的显效及治愈率分别为100%(8/8)、85.7%(12/14)、45.0%(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18,P=0.04);耳廓矫形佩戴时间分别为(20.75±6.50) d、(32.64±15.40) d、(48.23±17.32) d,1组<2组<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耳廓矫形对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患儿矫正效果显著,矫正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矫形佩戴时间越短。

  • 标签: 耳廓,畸形 耳模矫正 治疗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roth训练法联合矫形在青少年脊柱侧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1例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矫形治疗,观察组采用Schroth训练法联合矫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锁骨角(CA)、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躯干旋转角(ATR)、腰背肌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A、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ATR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2、24周,观察组腰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Schroth训练法联合矫形能有效改善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畸形程度,促进脊柱功能恢复,提高腰背肌力。

  • 标签: 脊柱侧弯 青少年 Schroth训练法 矫形器 脊柱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脊柱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患者均佩戴改良矫形治疗6个月,平均每天配戴4~6 h;同时配合矫形体操锻炼,每天至少1 h。治疗6个月后复查脊柱cobb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脊柱侧弯的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脊柱cobb角变小。结论改良脊柱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有明显疗效。

  • 标签: 改良脊柱矫形器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侧弯
  • 简介:摘要腋下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容易出现瘢痕挛缩导致肩外展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佩戴肩外展矫形是一种有效的腋下瘢痕挛缩干预手段,但目前临床常用的肩外展矫形调节范围有限,定制静态矫形只能维持相应的肩外展角度。且以上2种矫形都只能单侧进行牵伸,对于两侧需要牵伸的患者,治疗比较耗时。针对上述情况,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设计了一种组合式肩外展矫形,根据患者腹部、上臂部及后腰部测量数据,裁剪低温热塑板材并塑形、组装,形成组合式矫形。该矫形不仅可以渐进性大范围牵伸腋下挛缩瘢痕,从而有效预防腋下瘢痕挛缩,且可根据患者肩部外展挛缩受限情况,选择单侧牵伸或双侧牵伸,节省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治疗时间。

  • 标签: 烧伤 挛缩 组合式矫形器 牵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穿戴膝踝足矫形(KAFO)和截瘫步行矫形(WO)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步行能力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45岁,根据患者穿戴的步行矫形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AFO组(穿戴KAFO)和WO组(穿戴WO),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站立床训练、平衡训练、坐位下重心转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电疗和针灸等。在穿戴步行矫形后,KAFO组及WO组患者穿戴相应的步行矫形进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6 d,共12周;并对比2组患者穿戴不同步行矫形第2周和第12周后的步长、步速、步频、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及PCI。结果经常规康复治疗后,KAFO组和WO组患者在穿戴不同步行矫形步行训练第12周后的步长[(43.45±12.33)和(46.21±11.45)cm]、步速[(44.74±10.32)和(50.18±9.56)cm/s]、步频[(45.29±14.11)和(48.14±15.32)步/min]、10 m步行时间[(20.89±19.22)和(17.33±18.26)s]、6 min步行距离[(391.12±100.89)和(480.56±108.12)m]及PCI[(0.89±0.86)和(0.50±0.53)次/m]较训练第2周后的步长[(40.12±15.11)和(45.65±13.12)cm]、步速[(36.74±11.29)和(39.12±12.35)cm/s]、步频[(42.34±14.23)和(44.58±13.87)步/min]、10 m步行时间[(27.14±18.15)和(25.02±17.19)s]、6 min步行距离[(350.15±110.23)和(430.10±99.23)m]、PCI[(1.67±0.72)和(0.91±0.81)次/m]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除WO组的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组患者在穿戴步行矫形的同时间点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FO和WO两种步行矫形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的步行参数、步行能力及PC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WO较KAFO更具有优势。

  • 标签: 脊髓损伤 步行矫形器 膝踝足矫形器 截瘫步行矫形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步态
  • 简介:摘要为了限制腰椎活动度、缓解疼痛或促进腰椎融合,很多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会选择佩戴矫形。然而,多数研究发现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使用矫形并不能缓解疼痛或改善生活质量,而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残疾率、融合率和生物力学机制方面也未发现有力证据证实矫形的作用,但在部分特殊情况,矫形可能拥有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从矫形的种类、临床应用效果、生物力学机制等角度进行相关文献回顾,以期为优化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矫形器 腰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矫形治疗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背伸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26例年龄≥60岁、伴有或不伴有脊椎骨折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纳入研究的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对照组6个月内未采取任何干预;脊柱矫形组患者由理疗师、医生和骨科技术人员佩戴矫形,每天佩戴矫形时间>2 h,持续6个月;设备培训组患者在理疗师的带领下,在体育馆每周锻炼1 h,持续6个月。三组均在3、6个月后进行随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和Borg-CR-10评分评估腰背痛,并测量背部伸肌力量。观察患者新发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共有192例患者完成了全部的随访研究,其中脊柱矫形组62例,设备培训组62例,对照组68例。在干预期间,三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背伸肌力均呈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形组6个月时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低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背伸肌力高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新发椎体骨折。结论佩戴脊柱矫形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并有利于背伸肌力的恢复。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背痛 脊柱矫形器 背伸肌力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矫形治疗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背伸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26例年龄≥60岁、伴有或不伴有脊椎骨折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纳入研究的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对照组6个月内未采取任何干预;脊柱矫形组患者由理疗师、医生和骨科技术人员佩戴矫形,每天佩戴矫形时间>2 h,持续6个月;设备培训组患者在理疗师的带领下,在体育馆每周锻炼1 h,持续6个月。三组均在3、6个月后进行随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和Borg-CR-10评分评估腰背痛,并测量背部伸肌力量。观察患者新发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共有192例患者完成了全部的随访研究,其中脊柱矫形组62例,设备培训组62例,对照组68例。在干预期间,三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背伸肌力均呈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形组6个月时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低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背伸肌力高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新发椎体骨折。结论佩戴脊柱矫形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并有利于背伸肌力的恢复。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背痛 脊柱矫形器 背伸肌力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矫形头盔对斜头畸形婴儿头颅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14例4~12月龄的斜头畸形婴儿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入选婴儿均给予矫形头盔治疗,头盔佩戴时间从每日1 h逐渐增加至每日23 h,治疗总时长(100±5)d。治疗前、治疗约(100±5) d后应用Spectra scanner 2.0激光扫描数据采集系统对不同月龄(4~6、7~9、10~12月龄)、性别、畸形程度(Ⅲ、Ⅳ、Ⅴ级)的斜头畸形婴儿进行头颅扫描和数据采集。采用径向对称指标(RSI)、颅骨不对称性(CVA)、颅顶不对称性指数(CVAI)分析治疗前后颅形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月龄、性别及畸形程度的斜头畸形婴儿经矫形头盔治疗后,RSI、CVA、CVAI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6月龄婴儿改善程度最明显,RSI、CVA、CVAI分别较治疗前改善39.11%、44.64%、45.49%。不同月龄、性别间的RSI、CVA、CVAI差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头畸形Ⅳ级的婴儿改善程度最明显,RSI、CVA、CVAI分别较治疗前改善44.14%、47.01%、48.75%。斜头畸形III级婴儿与Ⅳ级、Ⅴ级婴儿间的RSI、CVA、CVAI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头盔能有效对斜头畸形婴儿进行头颅重塑,改善头颅不对称性。4~6月龄开始进行矫形头盔治疗的疗效较明显,且畸形程度越轻,头颅形态越容易得到矫正。

  • 标签: 矫形头盔 斜头畸形 头颅重塑 婴儿 姿势调整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热损伤后手部皮肤瘢痕挛缩的特点及矫形治疗。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热损伤后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患者21例(24指)。所有患者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屈曲畸形,患指无法完全伸直,关节总活动度为(152.71±17.41)°。根据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以及皮片(瓣)供区情况,采用瘢痕切除松解、"Z"字改形或瘢痕切除后植皮、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术后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个月,皮片、皮瓣均成活,受累关节得到完全或基本矫正。矫正患指时无需松解神经血管束,其中1例机器热压伤病例合并关节附属结构挛缩。术后关节总活动度为(227.83±28.09)°。术后各患指指端指腹痛温觉、两点分辨觉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亦无血运障碍,基本恢复患手形态及功能。结论明确患指挛缩及受损程度,术前评估时可不必重点考虑指血管神经束挛缩和关节退化问题,与屈曲挛缩角度、范围无明显相关,患指屈曲挛缩矫正后无感觉及血运障碍。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瘢痕挛缩 畸形矫正
  • 简介:摘要探讨扩张亚速扩张方法在肢体深度电击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2020年4—10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一科收治下肢小面积深度电击伤患者3例,面积5 cm×5 cm~9 cm×10 cm。判定电击伤深度后,一期手术于创面旁皮下组织埋置扩张,术中注入1/3容量生理盐水,术后隔日注水,1个月内达到所需扩张面积,行二期清创术+扩张取出术+扩张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3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均一期愈合。随访1~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无明显回缩,仅残留缝线瘢痕,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扩张亚速扩张法修复肢体深度电击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电击伤 扩张器 亚速扩张 皮瓣转移 创面修复
  • 作者: 李洋洋 石路 叶聪 王菁 徐伟哲 张延猛 刘晓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200231 上海,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海深载人潜水舱室不同驾驶位人员长时间保持不规则体位后的下肢血流量和表面肌电图变化,为舱室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分为主驾驶坐位、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三部分。不同驾驶位的方案1为有挡板支撑,方案2为无挡板支撑。单次主驾驶坐位试验时长为2 h,单次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试验时长均为1 h。分别在主驾驶位、副驾驶位及观察位测定受试对象的下肢血流量、斜方肌、竖脊肌及股直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与主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主驾驶坐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有所增加,且方案2的下肢血流量较方案1有减小趋势;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驾驶坐位方案2中竖脊肌在2 h时的平均频率较方案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斜方肌、竖脊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1相比,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2的股直肌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结论全海深载人潜水舱室内如配置可伸缩的活动挡板,可以兼顾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的生理特征,减低肢体疲劳,提高作业绩效。

  • 标签: 下肢血流量 表面肌电图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作业绩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衡训练联合矫形鞋垫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平衡组、鞋垫组、联合组,每组30例。研究过程中平衡组脱落4例,联合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平衡组(26例)、鞋垫组(30例)、联合组(27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平衡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平衡训练,鞋垫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穿戴全定制鞋垫进行日常活动,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平衡训练及穿戴定制鞋垫活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3组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采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AIT)评定患者的踝关节情况,采用动态足底压力分析对患者患侧足底第1~5跖骨头(M1~M5)、足趾区(T1)、内侧足跟(HM)、外侧足跟(HL)共8个区域的均化峰值压力(PF/W)和达峰时间(TPF)进行测量。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踝关节主动活动度、CAIT评分、足底8个区域的PF/W和T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及CAIT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与平衡组及鞋垫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7.11±1.58)°,趾屈(29.11±3.49)°,内翻(18.85±3.04)°、外翻(27.44±1.44)°]及CAIT评分改善较为优异(P<0.05)。与平衡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HL区域的PF /W较低(P<0.05)。与鞋垫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M2[(3.25±0.24)N/kg]、HM区域[(4.83±0.17)N/kg]的PF/W较高,M5[(0.92±0.16)N/kg]、HL区域[(3.21±0.19)N/kg]的PF/W较低(P<0.05)。与平衡组治疗后比较,鞋垫组M3区域[(74.05±4.21)%]的TPF较高(P<0.05)。与鞋垫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M3区域[(68.95±2.13)%]的TPF较低(P<0.05)。结论平衡训练联合矫形鞋垫穿戴能有效增加CAI患者患侧多个方向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平衡患侧足部受压情况,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独平衡训练或穿戴矫形鞋垫的疗效好。

  • 标签: 平衡训练 矫形鞋垫 慢性踝关节不稳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