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抗体检测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需要进行临床输血治疗的1968例患者,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microcolum gel Coomb's test,MGCT)、凝聚胺法、固相凝集法进行输血前抗体检测,以谱细胞检测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比分析三种技术检测的一致性。结果MGCT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与谱细胞鉴定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和0.72。MGCT与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效能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GCT检测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凝聚胺法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82%比72.73%,85.71%比72.73%,χ2值分别为5.01、5.17,P值均<0.05)。MGCT和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与谱细胞检测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83和0.75。MGCT与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效能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GCT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固相凝集法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17%比84.10%,81.19%比74.64%,χ2值分别为6.53、6.11,P值均<0.05)。结论固相凝集法、凝聚胺法与MGCT比较,MGCT进行输血前免疫抗体检测效果显著,不仅可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还可以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免疫抗体检测 输血 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 凝聚胺法 固相凝集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在女性不孕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商丘市妇幼保健院不孕患者150例(不孕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生育功能正常的女性1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女性血清激素水平及免疫抗体阳性率,统计不孕组行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不孕组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62.511、11.689、41.024、45.827,P<0.05)。不孕组月经周期失调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月经周期正常者(t=13.011、3.258、20.018、9.854,P<0.05)。不孕组卵巢功能低下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卵巢功能正常者(t=21.351、4.164、25.046、13.372,P<0.05)。不孕组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透明带抗体(ZPAb)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22.581、17.447、53.882、18.484,P<0.05)。不孕组继发性不孕者AhAb、ACAb、EmAb、ZPAb阳性率高于原发性不孕者(χ2=7.367、7.169、4.059、4.331,P<0.05)。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不孕组女性,结果示阳性136例(90.67%)。结论女性不孕患者血清激素和免疫抗体表达异常,并与月经周期、卵巢功能、不孕类型相关,二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可用于临床不孕的筛查和诊断。

  • 标签: 不孕 血清激素 免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自身免疫抗体对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52例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的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性别和年龄相近的6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禁水试验开始前的24 h尿量、尿比重和尿渗透压,垂体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监测血清细胞因子及自身免疫抗体的浓度,从而评价血清细胞因子及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在中枢性尿崩症预测中的价值。结果研究组的24 h尿量[(201.6±9.9) mL/kg]显著多于对照组[(90.6±12.5) mL/kg]、尿比重(1.006±0.002)和尿渗透压[(116.4±23.5) mOsm/L]显著低于对照组[(1.013±0.004)与(649.6±72.4) mOsm/L](t值分别为15.378、13.298、45.625,P均<0.001);经MRI检查,研究组的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比例[46.2%(24/52)]、垂体柄增粗比例[32.7%(17/52)]和垂体信号异常比例[7.7%(4/52)]显著高于对照组[0%(0/0)](P均<0.05);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 1β,IL-1β)的含量[(117.0±7.8)、(234.0±21.4)、(178.6±15.1)、(87.0±6.5) ng/L]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含量[(654.1±194.3) ng/L]较对照组[(12.5±2.3)、(32.5±9.7)、(37.8±7.3)、(22.6±4.7)、(98.0±23.7) ng/L]均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17.031、27.490、15.670、12.360、109.984,P均<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及自身免疫抗体的浓度对评估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结合头颅MRI检查,对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中枢性尿崩症 细胞因子 免疫抗体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运行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质量。在检测前对适用于人体疾病辅助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1类、3类)和配套试剂进行性能验证。通过观察对照组织染色,结合抗体说明书对染色的客观证据(细胞定位、强度和/或数量百分比)及抗体的特征参数如克隆、特异度、敏感度、重复性等进行确认,证明抗体与预期用途相符合。遵循3类试剂持证检测、1类试剂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后采购使用的原则,对每次购进试剂均开展验证,保存好验证切片,记录试剂的有效起止时间及效期内性能评价等。对3类免疫组织化学试剂开展同步多组织(MTB)或芯片(TMA)对照验证,采用≥10例的样本进行临床用途确认。从检测全流程角度去验证抗体的合格性,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是在有对照组织的基础上开展的有效、可溯源的客观认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核酸检测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对实验室和技术人员要求高、操作繁琐以及存在“漏检”可能等,应联合特异性抗体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人群实现大规模批量筛查,且抗体的检测可降低医务人员在呼吸道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和性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辖区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65岁男性80例丙肝患者血清,根据检测方式分为常规组(间接ELISA法,40例)和试验组血清(双抗原夹心ELISA法,40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抗-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V)阳性标本有8份,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87.50%(7/8),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25.00%(2/8);抗-HCV阴性标本有72份,试验组阴性检出率为97.22%(70/72),常规组阴性检出率为83.33%(60/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 2、7.912 1,P=0.011 7、0.004 9)。试验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数据,达到改善预后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ELISA实验 丙肝抗体 诊断结果 诊断效能
  • 作者: 罗蓉蓉 石远凯 韩晓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创新药物临床PK/PD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2
  • 简介:摘要肝癌是我国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5%,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在目前临床常用的肝癌诊断方法中,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效能仍不甚满意,而超声对小病灶不敏感,CT存在放射暴露的问题,因而亟需探索新的肝癌诊断相关标志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肝癌患者血清中就已存在靶向肿瘤相关抗原的自身免疫抗体(AAB),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有抗p53、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信使RNA结合蛋白和葡萄糖调节蛋白等AAB。单个AAB在肝癌诊断中的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多个AAB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AAB联合AFP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目前AAB与肝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是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 标签: 肝肿瘤 自身免疫性抗体 诊断 预后
  • 作者: 罗蓉蓉 石远凯 韩晓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创新药物临床PK/PD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2
  • 简介:摘要肝癌是我国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5%,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在目前临床常用的肝癌诊断方法中,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效能仍不甚满意,而超声对小病灶不敏感,CT存在放射暴露的问题,因而亟需探索新的肝癌诊断相关标志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肝癌患者血清中就已存在靶向肿瘤相关抗原的自身免疫抗体(AAB),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有抗p53、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信使RNA结合蛋白和葡萄糖调节蛋白等AAB。单个AAB在肝癌诊断中的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多个AAB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AAB联合AFP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目前AAB与肝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是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 标签: 肝肿瘤 自身免疫性抗体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认识的深入和新型抗神经抗体不断被发现,很多抗体相关神经免疫综合征作为疾病实体获得确认。同时一些伴有多种抗神经抗体阳性或者表型重叠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例引起了临床关注。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这种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机制与临床意义。

  • 标签: 自身免疫 脑炎 抗体 表型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E(IgE)不但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还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反应。IgE型自身抗体已证实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中出现,可能通过与自身抗原结合影响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的诱发和加重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斑狼疮,系统性 类天疱疮,大疱性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IgE型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病是一类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及疗效评估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自身抗体被发现并证实其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准确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诊断效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 早期诊断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散发性小脑共济失调的常见原因。根据是否合并相关肿瘤,自身免疫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A)可分为副肿瘤性ACA和非副肿瘤性ACA。各类ACA的典型表现包括步态障碍、四肢与躯干共济失调、脑脊液轻度炎性反应及特异性寡克隆区带阳性,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效果。抗神经抗体对AC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新型抗神经抗体谱的发现推动了对ACA认识的深入。文中对ACA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脑 共济失调 自身免疫 抗体
  • 简介:摘要本文将总结清除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策略,并对抗体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AMR)的治疗策略展开综述。

  • 标签: 肺移植 抗体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自身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自身抗体检测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专家共同制订了《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内容涵盖风湿免疫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皮肤病的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学推荐,可作为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选择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学的参考。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 荧光抗体技术,间接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摘要CD22是特异性表达于B淋巴细胞上的Ⅰ型跨膜糖蛋白,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唾液酸黏附素家族成员,其作为抑制性辅助受体在B细胞的调节与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自身免疫病是由自身免疫失调所致,B细胞异常激活以及致病性自身抗体的生成是自身免疫病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抗CD22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异常增殖活化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已引起关注。此文就CD22的分子特征、功能以及靶向CD22治疗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D22 单克隆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抗体水平对流感疫苗血清阳转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9月—2018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共招募1 900例健康志愿者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采集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8 d的血液样本,使用血凝素凝集抑制试验测定血清疫苗组分抗体滴度,分析免疫抗体水平对不同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率的影响。结果趋势性分析表明,随着免疫抗体滴度的增加,A/H1N1、A/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疫苗组分的血清阳转率逐渐减小(χ2=121.76,P<0.001;χ2=67.58,P<0.001;χ2=45.25,P<0.001;χ2=54.5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了地区、性别和年龄因素后,免疫抗体滴度≥40是A/H1N1、A/H3N2和B/Victori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调整OR(95%CI)值分别为2.50(2.00~3.13)、1.64(1.35~2.00)和2.50(1.79~3.45)。结论各个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率与免疫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免疫抗体滴度≥40是A/H1N1、A/H3N2和B/Victori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的不利因素,尚未发现此因素对B/Yamagat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有影响。

  • 标签: 流感疫苗 免疫前抗体 血清阳转率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上述任何两种疾病主要特征同时出现的重叠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分类、预测预后、病情监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管炎,硬化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间隔的人群体内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变化,评价疫苗在人群产生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在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间接种两针剂免疫后,全程参与采样检测的50名疾控中心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共四个时间点收集血清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和抗体,通过测定吸光度A值,计算阳性率和抑制率。结果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的阳性率分别为76%(38/50)、68%(34/50)、30%(15/50)和100%(50/50);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8.80%、49.86%、34.60和95.55%。方差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的不同时间段平均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6.00,P<0.00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人群的平均抑制率逐渐降低,接种加强针后出现明显升高(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两针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但体内一直存在免疫记忆,增加疫苗加强针再次刺激,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将会显著上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抑制率 阳性率
  • 简介:摘要免疫出生错误(IEI)这一概念是2017年由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提出并用来替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IEI作为一大类先天性免疫功能异常疾病的统称,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手段复杂,预后相对不良。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一类抗CD20抗体,已有3代共5种投入临床,在IEI相关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增殖性疾病中有部分应用,本文讨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其在IEI中的应用,尤其是利妥昔单抗在其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可延迟或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促进移植物功能恢复及受者长期存活。本文就抗体免疫诱导剂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器官移植 免疫诱导剂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