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 标签: 《老子》 “反道德主义” 道德教育
  • 简介: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和接续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本土创新的重要根基,而诠释效果的实质性产生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诠释方法。对经典进行概念框架诠释,指通过把握文本内的关键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来展示经典所蕴含思想的大脉络和大方向。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用六条纵向主线和五个横向的核心“概念族”来作为把握《老子》思想的一种理解性框架。其中,纵向主线分别是形而上学意义的自上而下的“离道失德论”和“道生德养论”,以及自下而上的以“修”“复”“法”“归”为代表的四条主线。这六条纵向主线具有鲜明的境界论和超越论色彩。五个核心概念族,指“道”“德”“自然”“无为”‘圣人”作为《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其各自的同位词或意义相近相关词共同构成的五个词汇群组,可以成为横向理解《老子》思想的五条线索。

  • 标签: 《老子》概念框架 既念族 经典诠释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 简介:老子哲学就如同他的“道”,负载天地,衍化万物,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长河中延展生发出无穷的精神魅力。其教育哲学以诗意的语言构筑起由教育目的论、教育本体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内容论组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老子的教育哲学充满了对生命的诗意吟唱。研读老子的教育哲学能给我们当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以某种启示,使课程与教学变革更好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科学继承,合理借鉴。

  • 标签: 老子 教育哲学 阐释
  • 简介: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研究认为:老子的修身思想对今天提高共产党员个人修养富有诸多启迪,对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民本观、名利观等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老子思想 共产党员 个人修养
  • 简介: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 标签: 道德教育 局限 道德教化 创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马克·豪瑟:的的通过进化学证明人之初,性本善.……

  • 标签: 法则与生俱来 道德法则
  • 简介:当今社会,干什么工作得会念什么:和尚要念和尚,道士要念道士,做老师的自然要念教师。教师不好念,别人念经以“勤”字当先,我却背道而驰,“懒有所得”,“懒有所乐”。

  • 标签: “勤” 和尚 道士 教师 老师
  • 简介:日本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上一世纪下半叶为了不遭受殖民主义者的蹂躏,日本先行于亚洲各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是,那是一条以邻为壑,以牺牲亚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赶超欧美的的法西斯式近代化模式。这样的近代化在日本的道德伦理上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日本的传统道德是以儒教,佛教文化思想为基础,以日本固有的神教—天皇思想为主导的一种混合体。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大量涌入,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便像见风的木乃伊一样很

  • 标签: 道德教育 日本教育 文部省 天皇制 社会课 道德伦理
  • 简介:道德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是指叙事主体描述自我的或他人的道德故事,通过对道德生活事件的表达关注人们当下的道德境遇和既有的道德验,从而实现立足当下的意义建构和获得对道德的理解。因此,应以境遇关怀为切点,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方面来探求道德叙事的构建。

  • 标签: 情境关怀 道德教育 道德叙事 构建
  • 简介:道德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对道德的认知而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知、情、意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内蕴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的产生与展开两个方面.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不能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的个人观念意识,而是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现实,是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历史过程.

  • 标签: 道德信仰 实践 主体 客体 统一
  • 简介:<正>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个体的道德选择应是自觉、自由而不是被迫的。而要实现道德自觉和道德自由,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反思当前的学校德育,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道德人格的培

  • 标签: 道德人格 道德理性 非理性因素 道德活动 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
  • 简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 标签: 〔〕品德与社会情境
  • 简介: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模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深刻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一新的概念,认真研究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对象——网童的特点,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对网童心理—道德的影响,注意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作用,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应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

  • 标签: 心理—道德教育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 青少年 网童
  • 简介:道德教育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 标签: 道德教育 回归 心灵 小学 道德内化 呼唤
  • 简介:制度与道德同属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表征与特质。制度与道德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使得二者的逻辑关联随着时代变迁、历史进步和道德教育发展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色与偏好差异。通过对民国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制度与道德之逻辑的缕析、梳理与把脉,可窥探、阐释与佐证近百年来二者亲疏离合的发展历程,达成历史的、逻辑的与现实的统一。

  • 标签: 道德教育 制度 道德 逻辑关联 历史考察
  • 简介: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但是,目前研究生道德失范现象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有发生。该问题如若不引起高度注意,势必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研究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研究生 道德失范 德育
  • 简介: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土壤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为"心理—道德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心理—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 标签: 心理—道德教育 文化智慧 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