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儒家文明圈的一员,却以不同的道路迈向了近代化,在教育领域中分别以近代学制的颁布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本文通过对比两国近代第一部颁布并实施的教育立法,探讨其中的相似性和异质性,使我们对中日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标签: 癸卯学制 学制令 明治维新 清末新政 异质性
  • 简介: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未必在同步增长,他们需要政府的资助.另一方面,教育规模的扩大又严重压迫着财政支出.各国都处在解决机会均等和财政负担的困境中.本文将讨论学生资助的相关理论,比较多样的资助制度,从中获得启示.

  • 标签: 学生资助 学费 学生贷款 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教育机会
  • 简介:上期讨论了相关理论并简单介绍了高学费、高资助政策.本期介绍对高学费、高资助政策的各种批判意见和各国的学生资助概况,考察了学生资助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的状况,包括其历史、现状、社会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结果显示美国的财政资助卓有成效,但也存在学生负债过重和不还教现象,还有学生资助基准的变化使教育机会均等面临危机.

  • 标签: 学生资助 学费 学生贷款 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教育机会
  • 简介:本期主要讨论日本、中国的学费和学生资助状况。在日本,学费上涨很快,但是学生资助制度没有及时得到完善。国家财政提供的资助主要通过日本学生资助机构办理。该资助属贷款而不是赠予,学生在毕业后必须偿还。多数私立大学虽设立了具有其特色的奖助贷学金,但获资助学生非常少。即便是日本国立大学的学生,其教育费负担也很重。在中国,公立大学的学费飞速上涨。虽然中国的学生资助类型多样,但是赠予型多用于奖优,助贫主要靠贷款,借贷学生的偿还压力很大。中日两国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教育机会均等化政策。

  • 标签: 学生资助 学费 学生贷款 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 财政投入
  • 简介:梳理翻译的语言学派对普拉斯诗歌译介的对比研究多以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翻译为取向,而忽略了其诗歌译介在目标语文化中两种接受者的感受是否相等的问题。虽然等效译论非议众多,但按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关键意义,这无疑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普拉斯 “爸爸” 父性权威 等效翻译
  • 简介:叶适存诗共计380首,题材涉及赠别、哀挽、题纪和民俗民风。叶适赠别诗主要反映朋友之情和师生之谊,反映骨肉亲情的作品较少;挽诗哀挽情绪淡化,体制也不再以典重肃穆的律诗为尚,有时以歌行体写挽诗;叶适的亭台楼观题纪之诗多应人之请,多为书斋之作,往往附和题意,谈理论学,流于艰涩,但是也有气韵流畅之作;留意民风民俗的是叶适诗歌内容的特色之一,有少量具有组诗性质的诗作,总体上以描绘乡村的淳朴民风民俗为主,有闲适格调。叶适稍显平淡的诗歌内容反映其深沉、博大的内心世界,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理性和宽容的气质。

  • 标签: 叶适 赠别 挽诗 民风民俗
  • 简介: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应对时代的挑战——中日德育对话”活动于2010年3月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来自昭和女子大学、鸣门教育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国士馆大学、东京成德大学、静冈大学等大学的日本德育研究者参加了本次“中日德育对话”活动。

  •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 德育 对话 道德教育 学院
  • 简介:〔摘要〕诗歌是文学中最优美,最灿烂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和新教改的过程中,各版本的语文新教材都加大了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的比例,再次确定了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这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高度和要求。教师应该从审美入手,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

  • 标签: 〔〕初中语文诗歌美
  • 作者: 石敏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4-14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 机构:〔摘要〕在职业教育环节中,诗歌鉴赏课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诗歌鉴赏课的实际效果,做好对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研究意义重大。文章先对诗歌鉴赏课堂教学原则进行分析,之后对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方法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教育中的诗歌鉴赏课教学效果提升带来帮助。
  • 简介:南宋高寿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近万首,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写于晚年闲居家乡山阴期间,这中间有大量的作品都是养生诗歌。分析陆游晚年在饮食、健身、睡眠三方面的养生诗歌,感受养生诗歌中超出凡俗的风雅和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以期启迪现代人选择更合理的养生方法。

  • 标签: 陆游 诗歌 养生
  • 作者: 毛晓宏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最具独特性格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艺术风格是以自然为宗,飘逸豪放,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他的诗裁体多样,题材广泛,并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一生,把禀赋所具有的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等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自如,同代诗人不可与之相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意象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首先要是一种物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事物,是有意义有形象的,可感可觉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只有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才是意象。也就是说,这个意象,不仅仅代表着它字面意思所指的事物,它还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 标签: 〔〕意象思想情感诗歌鉴赏 外化
  • 简介:本文梳理近三十年中日教育交流史研究成果,总结特点,探讨研究方向。近三十年成果虽多,但研究史料仍需搜集,国外研究著作仍需翻译;研究需扩大和深化,视角要下移;对日教育影响类成果少;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展望未来,留学教育、侵华教育史或仍将是较长时段内研究热点;更全面系统的通史类著作有待出现;个案、地方性研究有待增多;研究队伍可能会扩大化,专业化;口述史等新研究方法有待被进一步应用;国外研究译著仍待增多。

  • 标签: 教育交流史 中日 研究状况
  • 简介:寺子屋为江户时代以庶民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机构,私塾为中国以启蒙儿童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育形式。作为传统教育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二者都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但是,寺子屋在改造后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私塾却废而不除,此外,他们在中日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论文试以私塾与寺子屋的比较为切入点,管窥中日两国传统教育资源的命运异同。

  • 标签: 私塾 寺子屋 传统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