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一、爱情教育的内容1.爱情教育与审美教育苏霍斯基认为,共产主义的美学观点和伦理学思想对美和高尚道德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说,爱情教育就是要使青年男女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懂得一个人的美,首先是一种充满社会性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品质,它能使一个人的外表显示出人本身的高尚的光彩。

  • 标签: 霍姆林斯基 青年男女 教育思想 道德意识 教育理想 伦理学思想
  • 简介:十年磨一剑,孙孔懿先生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劳动,向广大读者奉献出60多万字的巨著《苏霍斯基评传》,可喜可贺!拜读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孙先生非常努力并且卓越地实现了“回到现场”。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现场 教育
  • 简介:孙孔懿先生的新著《苏霍斯基评传》,翔实地叙述了苏霍斯基独特的教育事迹、思想历程以及人格境界,描绘了一幅精美的苏霍斯基的肖像画。这部著作,是作者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苏霍斯基的一部扛鼎之作,也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新成果。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人格境界 思想历程 最新成果 肖像画 教育
  • 简介:我与孙孔懿研究员算是老相识了,虽然我俩未曾谋面。我担任过他的著作的责编和二审,有过书信和电话联系,他在撰写本书期间多次给我打过电话。我一向很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风格,但对于他能否写好《苏霍斯基评传》这本书,心里曾有一点点忧虑,因为他对我说他不懂俄语,看不了原著。后来在复审他送交出版社的这本书稿时,曾有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书稿写得出乎意料的好,令我对他肃然起敬。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精神成长 治学风格 敬业精神 研究员 出版社
  • 简介:孙孔懿先生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苏霍斯基研究”的最终成果、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亲笔题写书名的《苏霍斯基评传》不久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可喜可贺。该书也是向2017年苏霍斯基诞辰99周年献的一份厚礼。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集大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传记 “十二五” 著名教育家
  • 简介:对苏联相关教育问题的研究,将我与孙孔懿先生联系在一起,虽未谋面,然心已相知。得到孙先生新著《苏霍斯基评传》,读之不禁感慨:这是用心之作,实属难得。苏霍斯基乃苏联时期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在世界教育史上曾留下浓重的一笔。虽然他已离世多年,但以中国教育的现实,对其生平及思想进行新的总结与回顾还是尤显重要。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窗户 苏联时期 世界教育史 教育问题 世界影响
  • 简介:苏霍斯基认为,读书乃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路径。教师读书的目的在于增强教育涵养、完善行动技能、提高幸福指数;教师读书的内容涵括基于任教学科的、关于成功人士生活和事迹的、关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等人学方面的内容;教师读书的形式主要有个人自主性阅读、同伴交流性阅读和校本研修性阅读;而对教师读书的管理则要求学校创设校园读书的物质场景、提供教师在校的自由支配时间、营造爱好读书和主动读书的良好氛围。这些读书思想对当今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颇有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 教师读书 教师专业发展
  • 简介:2012年4月10日至13日,“瑞士一中国裴齐国际研讨会”在瑞士举行。本次会议由瑞士裴齐协会和瑞士“学校为儿童基金会”资助,瑞士中部师范大学主办。来自瑞士中部师范大学的师生,中国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德国图加特传媒大学的教授等参加了研讨会。裴齐(J.H.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继2009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裴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详见《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6期)之后的又一次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一次经验和思想的交流会,旨在探讨裴齐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和瑞士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同时比较中国和瑞士教育体制的异同。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裴斯泰洛齐 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瑞士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本文从裴奇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入手,简要介绍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裴氏教育思想与其一生的教育活动一脉相承,他主张平民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并向穷人、向社会更为弱势的群体倾斜;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以教育者平静的心态培养孩子平静的心态。

  • 标签: 裴斯泰洛奇 平民教育
  • 简介:一、献身贫儿教育事业的一生约翰·亨利希·裴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近代教育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一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即通过教育给儿童和穷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 标签: 裴斯泰洛齐 教育事业 生活 导读 子女 孩子
  • 简介:基于对中文和英文主要数据库的检索,统计分析了1980—2009年有关裴齐研究的题录数据,结合对主要文献的阅读、分析,概括了我国及国外近三十年来有关裴齐研究成果在数量和主题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各自特点。我国近三十年来有关裴齐的研究呈现了先波浪起伏、后迅猛递增的发展态势,应在继续保持已有研究特色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经验,取长补短,将我国的裴齐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 标签: 裴斯泰洛齐 研究成果 中外比较
  • 简介:美国纽约市佩勒中学所实施的“英雄心灵之旅”艺术教育方案,是把教育新理念应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前瞻性探索。这个方案注重学科间的协调与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个方案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心智习惯”理论,它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还关注态度、动机、敏感性等心理因素。作为一种例证,“英雄心灵之旅”方案对于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标签: 英雄心灵之旅 佩勒姆中学 心智习惯
  • 简介:系统观是绩效技术整个知识体系的指导原则,系统观也是绩效改进方案在组织中成功实施的关键。绩效技术专家朗勒博士正是这样一位秉持系统观,对组织的系统进行层层透视的杰出贡献者。文章在分析了系统观对于绩效技术领域的意义的基础上,分别从朗勒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他对于绩效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以期能给与在绩效技术之路上探索的教育技术界同仁些许启发。

  • 标签: 系统观 绩效技术 绩效层次 人的绩效系统
  • 简介:“麦诺维尔诉戈比蒂案”是美国二战期间典型的“向国旗致敬案”,作为“向国旗致敬第一案”,案件艰难而又反复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爱国教育与宗教自由之间冲突的尖锐性。由于影响恶劣,判决最终在三年后被否决,日益宽泛的宗教自由内涵在此后一系列“向国旗致敬案”的司法审判中得以确立。

  • 标签: 麦诺斯维尔诉戈比蒂斯案 宗教自由 爱国教育
  • 简介:多亚学派哲学是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该学派的悖论性来自其所汲取的思想资源的复杂性。多亚精神强调理性、世界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张“按照自然生活”与积极尽职责于家庭和国家,并重视伦理一治疗学。多亚精神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对苏格拉底道统即唯智主义的强调,并带有明显的人文文化色彩,强调人道思索与公民责任,关心将修辞和美德以及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要求雄辩家在演说中承担伦理教育的任务,传达那些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高贵思想,并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的赞美和深刻的奉献。相对知识的传授来说,多亚教育思想更关注“人”的特性,重视人格完善,尤其强调人的品德培养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并蕴涵了西方绅士教育理想的渊源。其对后世西方教育的积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斯多亚学派 人道思索 博雅理想 教育意义
  • 作者: 王逆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8-18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8期
  • 机构:摘要:乔万尼·阿瑞吉是纽约大学宾哈姆顿分校“布罗代尔经济、历史体系和文明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之一,著名的世界体系论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早在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就关注到了他,但十多年过去了,仍鲜有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成果。因而,简洁明了地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阿瑞吉思想的研究状况将有利于人们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工作,更全面的了解新马克思主义和世界体系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称“神童”的赫钦(RobertMaynardHutchins,1899—1977)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布鲁贝克(1978)则认为,在“为建立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作出重大贡献的作者及其作为高等教育哲学里程碑的著述”中,赫氏的《美国高等教育》(1936)一书比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852)和维布伦的《美国的高等教育》(1918)两部著作都“更为全面。如今,赫氏的《美国高

  • 标签: 美国 赫钦斯 高等教育 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