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4 个结果
  • 简介:“阿訇”作为回族穆斯林中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人员,凭借渊博的宗教学识与高深的宗教造诣,在回族群众中享有极高的权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阿訇利用其宗教身份与宗教权威,融合回族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相关内容,积极参与回族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而备受青睐,为维系回族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阿訇调解的运行却非一帆风顺,因此,有必要对阿訇参与民间调解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阿訇调解的一般方法和运行程序,深入了解阿訇调解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标签: 法人类学 阿訇 调解 纠纷
  • 简介:内蒙古草原牧区属于干旱草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近年来正在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属于西部沙化地区的鄂尔多斯市,还是属于中部典型草原地区的锡林郭勒盟等干旱牧区都在推行城镇化进程。推行城镇化进程的目的是以生态恢复为前提,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早日享受更舒适的、更便利的城市生活,使他们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但是我们从生态人类的视角审视干旱草原地区的人地关系史时,发现这里推行城市化建设并不只是当代人的所为。辽金元等历代王朝也曾建设过大型都市。但由于诸多生态因素的限制,元上都等曾经的草原都城变成了“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通过分析元上都遗址的生态环境条件,强调今天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干旱草原牧区发展模式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因素的生态人类观点。

  • 标签: 城镇化 元上都 生态因素
  • 简介:狩猎经济本来是适应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合经济,从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契合的角度看,其他经济类型并不比狩猎经济先进;狩猎经济也是综合经济而非单一经济;狩猎经济也能发展为现代经济,但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同时,也意味着它超越森林生态法则的限制而衰落。

  • 标签: 生态-经济人类学 鄂伦春族 狩猎经济
  • 简介: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丈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 标签: 龚举善 《走过世纪门》 报告文学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
  • 简介:人类给自己贴上了“万物之灵”的称号,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确,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现代文明已经给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 标签: 人类世 地质时期 工业革命 现代文明
  • 简介:地球的原始生态只需人类进化1%年的时间便可形成,人类的痕迹数千年后自然烟消云散,仅以纽约为例——人类消失后仅二三十年,纽约的地下管道就会腐蚀变形,街道很快会变成河流。用不了200年,纽约公园的草坪就会被橡树和枫树所取代。

  • 标签: 卓然 《地球如此抹去人类痕迹》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杂著
  • 简介:人类解放问题构成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无产阶级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从事着有意义的工作,也正是这种理论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斗争,并使得这样的斗争取得了历史正当性和合法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够通向“人类解放”的现实目标,是因为这种世界历史性的力量将现存的社会看作人类活动的结果,进而论证了通过实际行动可以摧毁现存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可能性。共产主义运动抓住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推动性力量,从物质生产出发解释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

  • 标签: 人类解放 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 马克思
  • 简介:随着技术不断融入人类生活,人类中心主义正在遭遇来自“后人类”的挑战。“后人类”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实体概念,更是一种隐喻、一种思想和时代特征。深入教育的立基之本,“后人类”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人性”基础,强调“发展人性”;批判“等级制”人性,支持“民主化”人性;反对表征式的“抽象人性”,提倡表现式的“实践人性”。“后人类”解构已有的身体,确立起网络化主体,意即所有行动者包括人、物、技术、精神等的网络化就是学习本体。与此同时,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化课堂教学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新真理观和认识论的同等效力原理等,为网络化学习从盘旋在超俗的柏拉图空间落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空间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以“后人类”视阈来观照网络化学习,能管窥网络化学习发展的新天地:它孕育了网络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生命存在的新本质,要求对传统教师的本质和角色进行重新考察和重构,为课程创新尤其是批判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

  • 标签: 后人类 后人类主义 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本体 教师角色 课程创新
  • 简介: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人类不同文明时代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农业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历史,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前辈的经验;工业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现在,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当下的知识;信息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未来,学习方式关注的是未来的变革。

  • 标签: 时间观念 学习方式 变革
  • 简介:"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借用"丝绸之路"历史话语所构建的新的话语实践,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目标指向的话语实践。回溯历史,"丝路"话语传播实践饱含沿线国家与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基础;"丝路"话语传播实践体现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诉求相契合。这正反映出"丝路"话语实践所蕴含的开放、多元、包容的话语内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资源。

  • 标签: “丝路”话语 交融互渗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内涵
  • 简介:本文从文化多样性的定义着手,介绍了世界及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且阐述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状并根据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标签: 文化 多样性 世界 建议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系统方法的整体原则、相关原则等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气象与气候》教材,从而确定教材的目的、特点及其功能,并对该教材提出了自己看法。

  • 标签: 气象学 气候学 教材
  • 简介:教育无法成为学科主要是因为找错了研究对象。"目标-手段-结果"是教育实践的整体框架。如果我们把"手段"完整地理解为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其他学科无法研究的对象,也隐含着对教育的整体理解。在教育系统中,任何局部的信息处理和交互都可以由心理学、社会等学科解释,但是整个教育系统何以能够具有达到具体教育目标的功能只能由教育学系统机制来解释。研究教育系统能够发展出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些知识能提升从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因此,教育系统是教育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教育不再是教育术语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新教育。新教育包含教育技术、教育现象、教育价值三个分支,主张践行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教育不宣布一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而是为制定清晰合理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不关注泛泛的方法模式,而关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设计教育系统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不关注有效性,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一致性;不关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关注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关注实践的成功,而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新教育作为后发学科虽已开始,但其走向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路还很长,至少需要在人员素质、实情数据以及软件工具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 标签: 教育学 研究对象 教育系统 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 研究范式 新教育学
  • 简介:论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曹春阳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历史观的重要问题,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本文试从人的需要方面,站在行为科学和哲学的高度,通过分析需要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来考察人的需要究竟在人类社会...

  • 标签: 人的需要 社会发展动力 人类社会 动力系统 人的实践活动 需要结构
  • 简介:上大学 什么润木上大学学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有用的知识?有用的标准是什么?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后两个问题就不好回答。目前,大多数人以实际行动做的回答是:为就业方便,为找到好工作,这就是有用无用的标准;热门专业就是有用的知识,当下就是金融、会计...

  • 标签: 上大学 文化人类学 热门专业 经济学基础理论 基本功 会计知识
  • 简介: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计导目标,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项目”的实施,培养学员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收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的动手能力。

  • 标签: 开放教育 统计学 教学能力本位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