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讨论“单音动词+了”(简称为“动+了”)在下列结构中是否充当句法成分:改了就好|想走了|学会了|约他谈了|坐车跑了|坐了去|说完就走了和“了”有关的单音动词有四种类型,即a.动词可以单说,“动+了”也可以单说,例如:说,看,洗,办,罚。b.动词不能单说,“动+了”却可以单说,例如:伤,病,完,死,忘。c.动词可以单说,“动+了”不能单说, 例如:爱,恨,在,是,敢。d.动词不能单说,“动+了”也不能单说,

  • 标签: 单音动词 句法成分 曹禹 “了” 连谓式 兼语式
  • 简介:《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是学习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以《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词义为研究对象,力求为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做出有价值的工作。

  • 标签: 尚书 单音节 反义词
  • 简介:汉语动作动词自身语义中内蕴了大量体现行为"方式"的语义特征。本文通过对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内部语义系统中"方式"特征的提取、考察和描写,结合范畴化认知,梳理词内"方式"语义范畴的层级和类别,指出"方式"特征是动作行为的一类具有区别性意义的特征域,有的已深深内化在汉语语言表达认知之中。

  • 标签: 单音节动词 方式语义范畴 词典释义 范畴化
  • 简介:<正>汉语的特点,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大多是和其它语言比较后,找出汉语和别的语言的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正好是汉语的特点。由于不同点很多,哪一点才是汉语的主要特点,这就产生了许多争议。可是汉语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大家却忽略了。我们以为单音节语素性是汉语最主要的特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决定了记载汉语的文字变不成印欧语那种形式的拼音文字,这个特点也决定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使语序在汉语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单音节语 汉语拼音方案 素性 主要特点 语序 汉字
  • 简介:本文旨在界定“古本”的概念,并在总体系统与具体操作(个案研究)两个层面上加以分析,而后考察了段玉裁标举“古本”的标准,并指出了他在具体操作时,由于迁就自己的体系,而出现了违背语音史规律的错误。

  • 标签: 古本音 语音演变 系统
  • 简介:<正>谈到现代汉语的音节问题,记得曾讨论过这样的现象,比如“他们刚刚吃过了”这个句子,可以将“刚刚”移到句首说成“刚刚他们吃过了。”但“他们刚吃过了”却不能说成“刚他们吃过了。”对于上述现象,大家都认为可以从音节上去解释,只要将“刚”扩展成双音节就能站得住。给人的印象是句首的单音节站不住,或者说得严密一些,主谓结构(如上例“他们吃过了”)前一般不能出现单音节。这个解释还可以进一步从音节节奏规律来论证。语音节奏和音乐节奏有相通的基础,按通常语感,在语流中双音节较稳重,单音节较活泼,且往往跟随一个停顿。比如“相信群众相信党”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七字句节奏,可以标示为××|××|××|×○”,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而若说成“相信党相信群众”,节奏就会成“××|×○|××|××”,中间由于含有单音节“党”,就在随后出现一个停顿。按照这个规律来看,“刚刚他们吃过了”节奏形式开头为“××|××|……”,很顺畅;而“刚他们吃过了”则成了“×○|××|……”,句首的单音节和句中单音节情况不一样,它前面也是一个停顿,所以显得突兀,不顺口。

  • 标签: 单音节 主谓结构 句子 语义块 句法 语音节奏
  • 简介: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例如:王力先生解释说:"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1]另一种解释是从一词多义方面讲的: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原因:一、语音简化说;二、表意明确说;三、汉民族的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 标签: 汉语词汇 复音化 动因 文化意识
  • 简介:<正>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把数千年的汉语语音史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即晋代以前;二、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以前,即北宋以前;三、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以前,即清代以前;四、现代期——十七世纪到现代。每一阶段都有它们的代表音系,上古期主要以《诗经》的押韵和汉字谐声所反映的系为代表;中古音以公元601年陆法言所作《切韵》系为代表;近古期以公元1324年周德

  • 标签: 音系 周秦时代 郭锡良 殷商时代 甲骨文 韵母
  • 简介: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系耀以《慧琳音义》为主体来研究唐代关中方言系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当时治学环境以及黄先生个人身体原因还存在一定疏漏,需要参考慧琳《一切经音义》、蕃汉对、日译汉、后世西安方言等材料进行补苴。声母上可以给黄先生的系统增加一个喻三W,知、庄声母改拟为t、ts。介音上可以增加一个二等介音,并将黄氏系统原三、四等介音互易。韵母上则以模配虞,改拟更部为tuoη,京部为mieη。另外黄书构拟是从音位着眼,E聪慧琳音义》提供的韵系大大简化。以其为突破口,可以观察音位系构拟的原则。明确标明音素系与音位系可以减少音韵学研究中的问题纷争。

  • 标签: 黄淬伯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一切经音义 音位音系
  • 简介:天津话中有一些分词。这些分词不仅数量上比较大,而且结构上也有其特点:有些分词两个音节都无意义(特殊连绵词),有些分词则两个音节都有意义,第一个音节具有词汇意义,第二个音节具有语法意义(派生词:词根+词缀)。

  • 标签: 天津方言 晋语 分音词 派生词
  • 简介:转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发生转的字词往往要受到音义关系、语言系统以及一个音节内部声或韵的制约。藉此,我们可以对文献语言中的转现象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 标签: 音转 文献语言 音义关系 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 对文
  • 简介: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教授所著《(郭造经)研究》于2010年8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唐代郭适撰有《新定一切经类》一书,但久已佚失。《(郭适经)研究》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龙龛手镜》《类聚名义抄》《妙华莲华经释文》等16种文献中收集到了《郭逢经》逸文651条,

  • 标签: 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 《龙龛手镜》 2010年 随函录
  • 简介:1938年,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她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 标签: 女性 口才 演讲 赛珍珠
  • 简介:一段玉裁的古韵学有“古合韵”一说。什么是古合韵?《六书均表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也。其与古本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 标签: 段玉裁 叶音说 古本音 合韵 古韵 六书
  • 简介:《尔雅音图》的注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份反映晚唐五代时期汉语音韵的重要资料。此书注音的特点是:一字一,全是直音,没有反切。全书共有注音1583条。完全采用直音这种注音方式就说明其不可能是袭自传统韵书,而直接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口语。

  • 标签: 尔雅 音系 晚唐五代时期 注音 直音 音韵
  • 简介:日语固有音韵系统以五十图为代表,其固有词汇一般用直音表示。现代口语有23个音位,112个音节。“长音、拗、拗长音和促、拨,都是在和汉语接触后发展出来的,虽不能说尽出于汉语的影响,但不妨说主要出于汉语的影响”。王秀文先生认为,这些特殊音节是奈良朝以来新增加的。

  • 标签: 《广韵》 拗音 后发展 汉语 音节 长音
  • 简介:隋代的萧该是《切韵》“多所决定”者之一,他著的《汉书音义》今存228条342个注,其中一半以上是反切。所注音切主要在辨析同义异音和音变构词方面,引用前人音读在70%以上,音变内容相对较古,显示其切的传承性、多维性和泛时性特点。由分析可推知,《切韵》系应该具有综合性读书的性质。

  • 标签: 萧该 汉书音义 音变构词 同义异音 切韵
  • 简介:梵汉对与中古音研究储泰松一、梵汉对研究小史运用传统的方法、材料研究汉语音韵学,到清儒那儿已臻极致。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拓宽研究视野、方法,挖掘新的材料。正因为这种时代要求,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发刊词提出“用梵文原本来对照汉文译音的文字,很可...

  • 标签: 梵汉对音 中古音 语言研究 唐五代 鸠摩罗什 《史语所集刊》
  • 简介:本文以阴平单音节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声学实验和感知实验考察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对声调的影响。共有8位普通话发音人和15位听辨人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声调负载语调后,时长显著缩短——约为常态时的2/3;(2)相对于陈述语调及声调的音高常态,疑问语调的音阶增加须在4st以上或在斜率上高于11.2st/s;(3)阴平单音节句在斜率方面呈现出陈述-疑问语调的范畴化感知特性,这些发现对汉语语调教学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语调 声调 阈值门限: 范畴感知
  • 简介:《李氏鉴》第六卷《字母五声图》是供学童练习的音节总表,记录了时及南北方音。通过考查发现,《字母五声图》不仅兼列南北方音而且反映时又联系古音,其中最主要的系是时而不是南北方音,李氏所记时即清代嘉庆年间的官话音。

  • 标签: 《李氏音鉴》 《字母五声图》 时音 南北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