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现状调查及历史考察研究现代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问题。微观分布的考察以王姓(汉族)、金姓(满旗)、张姓(汉族)、道姓(蒙旗)4户为例。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有70多年,共考察8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及专著。文章还对台湾国语“和”读“汉”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溯源。

  • 标签: 北京话 国音 连词“和” 白涤洲 齐铁恨
  • 简介:通语法是专书训释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国语》韦昭注一书作为研究对象,对韦昭在训释时所运用的揭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及虚词的用法等方面进行简略的概括。同时从误虚为实、误实为虚、不明倒装、不明词类活用几个方面对《国语》韦昭注存在的一些失误进行辨析。

  • 标签: 《国语》韦昭注 语法 得失
  • 简介:本文旨在界定“古本”的概念,并在总体系统与具体操作(个案研究)两个层面上加以分析,而后考察了段玉裁标举“古本”的标准,并指出了他在具体操作时,由于迁就自己的体系,而出现了违背语音史规律的错误。

  • 标签: 古本音 语音演变 系统
  • 简介:蒋冀骋先生曾撰文指出:“蔑片’应特指嫖行中的帮闲,与一般的帮闲有区别。有些地方与一般的帮闲同义,应是泛指的结果。”(见《古汉语研究1994年4期》)但蒋先生的结论未能说明何以称“嫖行中的帮闲”为“蔑片”。故赘举一证,并说如下。

  • 标签: 中国 古汉语 “篾片” 释义
  • 简介:文章通过分析《清文启蒙》中“来着”的五种特殊用例,认为北京话“来着”的用法可能源于满语过去时的某些用法,是一个指称事件发生在过去并对现时语境有影响的标记,即完成体(perfect)标记。“来着”的语气用法是其时体用法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从历时角度可以更好地解释“来着”与其他体标记配用的事实。

  • 标签: “来着” 完成体 过去时 满语 语言接触
  • 简介:<正>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把数千年的汉语语音史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即晋代以前;二、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以前,即北宋以前;三、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以前,即清代以前;四、现代期——十七世纪到现代。每一阶段都有它们的代表音系,上古期主要以《诗经》的押韵和汉字谐声所反映的系为代表;中古音以公元601年陆法言所作《切韵》系为代表;近古期以公元1324年周德

  • 标签: 音系 周秦时代 郭锡良 殷商时代 甲骨文 韵母
  • 简介: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系耀以《慧琳音义》为主体来研究唐代关中方言系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当时治学环境以及黄先生个人身体原因还存在一定疏漏,需要参考慧琳《一切经音义》、蕃汉对、日译汉、后世西安方言等材料进行苴。声母上可以给黄先生的系统增加一个喻三W,知、庄声母改拟为t、ts。介音上可以增加一个二等介音,并将黄氏系统原三、四等介音互易。韵母上则以模配虞,改拟更部为tuoη,京部为mieη。另外黄书构拟是从音位着眼,E聪慧琳音义》提供的韵系大大简化。以其为突破口,可以观察音位系构拟的原则。明确标明音素系与音位系可以减少音韵学研究中的问题纷争。

  • 标签: 黄淬伯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一切经音义 音位音系
  • 简介:1963年前后写《说“哥”》,是因为看到有的论著说及文献中以“哥”称父的现象而有不同的解释。我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有以“哥”指父的现象。小时候听到过年纪比较大的人们述及某事时说:“某某(人名)他哥在世的时候……”,或者问句:“你哥在家不在?”答话只能是“我爹……”,绝不能说“我哥……”,

  • 标签: 《说"哥"》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论著说
  • 简介:王梵志诗中“鬼朴”一词数见。《王梵志诗校辑》0一二首注:“鬼朴:指鬼使、鬼魅。”项楚先生认为此注不妥,云:“‘鬼朴’者,指行将化为鬼物之人,或云候补鬼物。唯何以称‘朴’,颇难索解。《战国策·秦策三》……故知死鼠未腊者称·朴’,‘朴者’,肉脯也。而古人确有称待死之人为‘肉脯’者……此与‘鬼朴’之语同一联想也。”

  • 标签: 补释 王梵志 战国策 肉脯 “鬼朴”
  • 简介:考究《盐铁论》(以下简称《盐》)双音节动词时,发现《盐》书中有“简退”一词,出现于《论诽》篇:“今先帝躬行仁圣之道,以临海内,招举俊才贤良之士,唯仁是用,诛逐乱臣,不避所亲,务以求贤而简退不肖,犹尧之举舜、禹之族,殛鲧放骥兜也。”

  • 标签: 双音节动词 《盐铁论》 《盐》 行仁 简称
  • 简介:古籍文献中,"巧伪"一词常见,当前最权威、规模最大、收词最多、义项最全且有"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之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第二卷)对其予以收录,即"【巧伪】虚伪不实。《庄子.盗跖》:‘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补释 语文工具书 古籍文献 第二卷 收词
  • 简介:<正>“难道”是个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p.809和《新华词典》p.606是这么说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p.363和他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p.294—p.295,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p.341也都是这么说的。我们且从上面几本书里摘引几个例句来谈谈:

  • 标签: 用法 反诘语气 否定词 管仲 例释 《史记·项羽本纪》
  • 简介:在印尼苏北省第二大城市先达,通行着一种类似西南官话的语言变体,当地华人称之为“先达国语”。本文简要介绍“先达国语”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语言变异特点——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揭示在复杂的海外语言环境下先达国语的特色。

  • 标签: 先达国语 教学语言 身份转换 语言接触
  • 简介:天津话中有一些分词。这些分词不仅数量上比较大,而且结构上也有其特点:有些分词两个音节都无意义(特殊连绵词),有些分词则两个音节都有意义,第一个音节具有词汇意义,第二个音节具有语法意义(派生词:词根+词缀)。

  • 标签: 天津方言 晋语 分音词 派生词
  • 简介:转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发生转的字词往往要受到音义关系、语言系统以及一个音节内部声或韵的制约。藉此,我们可以对文献语言中的转现象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 标签: 音转 文献语言 音义关系 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 对文
  • 简介: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教授所著《(郭造经)研究》于2010年8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唐代郭适撰有《新定一切经类》一书,但久已佚失。《(郭适经)研究》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龙龛手镜》《类聚名义抄》《妙华莲华经释文》等16种文献中收集到了《郭逢经》逸文651条,

  • 标签: 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 《龙龛手镜》 2010年 随函录
  • 简介:<正>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都是从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其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是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愈好。世界上许多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数、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一则它们是分散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二则它们只是训释经籍时顺便提及,属于训诂学的附庸,所以科学的语法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1898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是《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

  • 标签: 中国语法学 汉语特点 《马氏文通》 语法学史 汉语语法研究 语言事实
  • 简介: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刘利1.0先秦汉语“为之名”结构中的“之”是否等于“其”,这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话题。前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故《孟子·公孙丑》篇:‘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周官·载师注》引此,‘为...

  • 标签: 动宾结构 《国语》 “之” “其” 双宾语结构 《马氏文通》
  • 简介:《子範编钟》盗出于山西闻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是春秋晋国时的重要青铜器之一,很多学者对钟铭进行了考释。本文将铭文中的一个疑难字释为“年”。

  • 标签: 《子範编钟》 校勘 晋国 钟铭文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动、、宾'句式,即述语后共补语和宾语结构.其不同于前人的方法是,以宾语为视点,联系它同动词和补语的关系,首先归纳整理出六种结构模式,然后以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为分类标准,分五节进行变换分析.通过各种结构模式之间的变换,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力图探求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转化规律,以便从理论上解决汉语句法灵活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 标签: 动补宾句式 变换 语义指向 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