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洛阳方言保留了不少古词语,且含义与古相合或相近。文章选取洛阳方言的古词语若干条,逐条释义并举例说明了用法。

  • 标签: 洛阳方言 古词语 口语
  • 简介:临猗方言“走”的语法特点王临惠0引言01临猗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为山西运城行署所辖。临猗方言属于山西方言原官话区的一个地点方言。02在普通话里,“走”通常是不及物动词,表示人或鸟兽以足向前移动之意。在临猗方言,“走”[tsu53]除了普通话...

  • 标签: 临猗方言 祈使句式 不及物动词 “去” 连谓结构 普通话
  • 简介:文章对汉语方言894个鼻尾增生语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声母、韵母、声调对鼻尾增生的影响,发现高元音最容易增生鼻尾,低元音增生鼻尾需要有声母条件(声母为鼻音或高气流辅音),声调与鼻尾增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从音节角度看,汉语方言C鼻音V高音节的鼻尾增生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地域分布也最广。鼻尾增生是听觉感知所引发的音变。

  • 标签: 汉语方言 鼻尾增生 听觉感知 声母 韵母 声调
  • 简介:<正>晋中方言的特殊语法现象不少,这里斟谈几点,文内的标音以平遥话为准。一、词的重叠词的重叠形式是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许多方言都有,而且有其一定的规律,但是重叠的格式及其作用就各有不同了。普通话中词的重叠现象,表现在量词、动词、形容词中最多,重叠之后所表示的意义都有一定的变化。比方量词重叠之后,多半表示“每”的意思,动词重叠之后表示

  • 标签: 晋中方言 方言普通话 语法现象 量词重叠 形容词 语气词
  • 简介:李巧兰博士著《河北方言的儿化变音研究》于2011年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调查了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各种形式,并对不同的儿化变音形式进行了共时和历时比较,揭示了不同儿化音变形式所反映的历史层次。该书还运用非线性音系学理论对不同的儿化变音形式进行了特征几何分析,解释了音变的机理。此外,该书对河北方言“儿”尾的语义特征和非“儿”尾来源的儿化变音等问题也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 标签: 河北人民出版社 河北方言 儿化 变音 音变形式 “儿”尾
  • 简介:今山西方言音系叠置着文白两个音韵层次,分别代表不同的两大系方言。本文通过比较山西26个方言点的材料得出,就阳声韵而言,山西文读层的出发点为山(咸)开齐合撮/臻(深)开齐合撮/宕(江)开齐合/曾梗通开齐合撮这四大类15小类,其分合及主元音音值均同于一般北方方言。文读阳声韵鼻尾的消变以山(咸)为最快,与其它汉方言的规律相符。山西白读层则以山(咸)一等开合/山(咸)其它开齐合撮/臻(深)开齐合撮/宕(江)开齐合撮/曾通开齐合撮/梗开齐合撮6大类22小类为出发点,其中山(咸)一等的主元音较二等偏后,梗摄主元音较曾通摄前且低。这种分合关系与音值特点与许多南方方言相近。白读层阳声韵鼻尾的消变以梗、宕(江)为最快,与唐宋西北方音的特点相同。

  • 标签: 阳声韵 山西方言 出发点 南方方言 合关系 北方方言
  • 简介:山东莱芜方言的语气词"来"可用于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语气意义。其中"来"和"咧"存在功能互补现象,"来"不能出现的句类"咧"可以出现。

  • 标签: 莱芜方言 语气词“来” 语气词“咧” 语法功能
  • 简介: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北部,尖草坪区的方言与太原话不同,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人称代词。尖草坪区方言的人称代词不很复杂,本文尝试对太原尖草坪区方言人称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作简单的描写和说明。

  • 标签: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反身称 别称
  • 简介:文章以《中原音韵》知二庄、知三章两分为出发点讨论山西方言知庄章声母的演变,认为:1.字音分合是讨论历史音变的关键,音位归纳则可以有多种方案;2.山西境内一半以上的方言点属于开口知二庄、知三章两分的昌徐型方言,它们是《中原音韵》的直接发展,不可能是知庄章合一但与精组对立的北京型方言的后裔,更不可能由太原等知庄章精合一的方言发展而来;3.山西方言知庄章的演变涉及到4个发展阶段、上10种方向不同的变化。

  • 标签: 《中原音韵》 山西方言 知庄章 知二庄 知三章
  • 简介:通过比较“坐着吃比站着吃好”在汉语方言的一些不同说法,认为存在着几种持续意义的表现形式:1,动词+着/倒/哒+处所词;2.动词+了+处所词;3.动词+处所词,并推测现代汉语的“V+在+处所词”有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的“V著+处所词”。

  • 标签: 汉语方言 持续 表现形式
  • 简介:有一个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义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又《淮南子·人间篇》:“千里之堤,以蝼螳之穴漏”。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其实,不仅长堤有蚁穴,公文的语言中也有。

  • 标签: 公文语言 韩非子 淮南子
  • 简介:言中的“A(B者)”结构刘有志文言中常见有“A(B者)”这样一种结构。其自然语言表达形式如:①“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汉书·高帝纪)②“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③“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④“请益其车骑...

  • 标签: 中心词 属概念 属种关系 《五人墓碑记》 语言材料 吕叔湘
  • 简介:<正>《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以下统称《长沙方言考》。见《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四),分别为杨树达先生三十年代初、三十年代中期所著,是目今所见到的专门研究长沙方言词语的最早成果。今法杨先生之法,补考若干条于下(各条中与词头重复之字用“~”号代指):

  • 标签: 长沙方言 考补 玉篇 集韵 毛结 三十年代
  • 简介:<正>杨雄《方言》的语言学价值在于:扬雄用它记录了当时人民大众口里活的语言,并在搜集、核实大量的方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进行系统描写,指出其异同,然后又将古语与今语对照,探讨其延续与变革。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描写词汇学和历史词汇学的工作。本文拟据《方言》一书的材料,阐发《方言》在这两方面所蕴含的价值。

  • 标签: 《方言》 秦晋 三题 复音词 方言词 二字组
  • 简介:闽东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和《加订美全八音》收录闽南通行俗字"■",此字在现代闽南方言经常使用,而字形未见于《康熙字典》,最早的出处待考,明清闽南戏文资料为我们提供文献依据。学界考定"■"的本字意见不一,或作"娶"和"挈",或作"曳"。戏曲文献用字往往只为了记录音读,这里的"■"造字本义是火烧毛,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火烧毛的快速,也可用作拟声词,形容火快速烧毛所发出的声音,而戏曲文献和方言调查的用字借这个字形来记录不同词义的方言词。

  • 标签: 闽南方言 方域俗字 考本字
  • 简介:忻州方言逆序词张光明所谓逆序词,就是构词词素与北京话相同,而排列顺序与北京话相反的词。忻州方言有比较丰富的逆序词。下面按照忻州方言的声母排列这些词(忻州方言声韵调系统请参看温端政先生著《忻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年4月版),每条先写方言逆序词...

  • 标签: 忻州方言 逆序词 北京话 牙人 声韵调系统 用例
  • 简介:敦煌方言的声调曹志耘对于敦煌方言,先后有张盛裕、刘伶二位先生作过调查。①1990年7月,笔者调查了敦煌方言的语音、词汇。现就敦煌方言的声调作些介绍和讨论,并求教于张、刘二位先生。今敦煌市的居民主要是清雍正初年大规模移民的后裔。②由于移民来源不同,敦煌...

  • 标签: 敦煌 方言志 单字调 两字组 《方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 简介:本文是作者《交城方言》中的第四章。前面三章,除简要介绍交城县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和语言概况之外,主要内容是对交城方言的音系和词汇特点进行描写。本章着重于交城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比较,内容包括词法、词类、句法三个部分。交城县地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百多华里的半山区。交城方言属于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

  • 标签: 普通话 交城话 单音节形容词 双音节动词 附加意义 方言
  • 简介:文章从电里方言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量词“块”三方面对《临汾电里方言研究》一书给予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继续深入研究山西方言的期望。

  • 标签: 电里方言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