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英文简历、旅游签证、留学外派、海淘代购、会议展览、邮政快递、约会请客、宾客迎送……如今大凡涉外,需要使用英语写下自己单位地址、个人住址、此刻所在的场合越来越多,应用频率越来越高。

  • 标签: 英文简历 地址 旅游签证 会议展览 邮政快递 代购
  • 简介:与权威汉语注疏进行比对,若干英译《论语》皆有不当甚或误译之处。本文声训、训、义训的体例入手,结合古今注疏对若干《论语》误译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比照了更贴切译文。从过程上讲,典籍英译本质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古代汉语,即雅各布森所谓的"语内翻译"。第二阶段是用英语翻译现代汉语,属于"语际翻译"。结合案例,本文提出:训诂学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起到了再现语境、界定名物、正确解读原文文本的基础性作用。此一环节是典籍英译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 标签: 《论语》 英译 训诂
  • 简介:斯帖记》作为圣经中女性命名的两卷之一,展现了民族女英雄斯帖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斯帖记》的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手法、戏剧结构和戏剧意识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的戏剧化特征。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圣经,对小说体裁的《斯帖记》进行戏剧性特征的研究,一方面展现了希伯来早期小说创作的特征,深化了对当时文学创作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圣经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不同的角度,使圣经文学的研究不限于宗教教化,根据文学特点进行不同的阐释。

  • 标签: 《以斯帖记》 圣经 圣经文学 小说 戏剧性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定义、范围、意义,阐释了葛浩文的“乡土语言”翻译思想;从手段和意识两个方面,讨论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本文还借助自建的莫言10本小说葛浩文翻译语料库,汇报了一些初步的考察发现。

  • 标签: “乡土语言” 翻译研究 思路 方法
  • 简介:翻译被视为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则是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间的交流,译者肩负重任,应当力求恰当地处理异域文化因素。本文尝试运用文化对等原则及可接受原则,选取《西方以东》中的翻译实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将上述原则作有机平衡与结合,由此才可能产生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 标签: 文化对等原则 可接受原则 《西方以东》
  • 简介:由于具有先于美国存在的历史,要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哈佛大学势必是个值得深入探析的个案。文章在阐述哈佛大学教学理念如何形成的基础上,首先针对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展开深入地分析研究,并基于此课程设置为例探讨美国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并浅论对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启示。

  • 标签: 哈佛大学 课程 传承 创新
  • 简介:2015年完成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降低了英语技能课的比例,规定英语专业必修课(含外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分的30%-40%。这一要求意味着英语专业需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探索“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模式,从而使英语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得以保持和提升。本文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一项教学改革实践,即讨论型课程的建设背景和设计理念,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该课程类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由“教师引发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或展开)-教师跟进提问-学生进一步阐述”等步骤构成的课堂讨论模式,为兄弟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经验和教训。

  • 标签: 讨论型课程 融合式教学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简介:翻译能力研究已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翻译的重要方面。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想要培养一定的翻译能力,起到中英双语之间交际桥梁的作用,就离不开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圣经》文化不仅深深地渗透于英语语言及文学作品中,也植根于英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本文《圣经》文化为例,探讨翻译能力之文化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对《圣经》文化的了解和内化,将进一步帮助其理解英语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其翻译能力的目的。

  • 标签: 翻译能力 文化能力 《圣经》文化
  • 简介:中小学教师常参加公开课听课,但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动态的分析,从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视角探索这一问题,即探讨如何让课堂观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为此,本文对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以及教师学习自主作了理论探讨,结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观察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教师自主课堂观察保证课堂观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及其可持续性,并以中小学英语展示课例的课堂观察为例,结合教师学习自主三重境界的理论框架,阐述了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教师自主课堂观察的可能途径。

  • 标签: 教师自主课堂观察 可持续专业发展 教师学习自主 展示课例 中小学
  • 简介:狄金森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她的许多诗篇还进入了中小学课本。但是原诗的思想如果没有在译文中得到恰当体现从而造成误解,则会给思想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该文通过聚焦狄金森四首不同主题诗歌体现出的思想态度,对比分析江枫和蒲隆译文对原诗的思想态度再现情况,发现他们的译文对原诗思想态度的体现或多或少都有偏差。最后该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 标签: 狄金森 思想态度体现 江译 蒲译
  • 简介:本篇分别《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的中国专栏为例,对中美报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现象的翻译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研究。其中的中国特色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政府机构名称和职能、中国人名、成语等。

  • 标签: 《经济学人》 《中国日报》 中国特色文化现象 翻译策略
  • 简介:课程建设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在英语类专业课程建设中,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吻合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课程建设 吻合度 适应度 保障度
  • 简介:政府新闻发布会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翻译,充分反映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语言选择和表达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则是研究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旨在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作为具体的语言分析工具,对2015年李克强见中外记者这一政治语篇的原语版本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有积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正确解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

  • 标签: 政治语篇翻译 政府新闻发布会 批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
  • 简介:中国的英语专业建设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英语专业建设的理论思考,重点介绍了其改革的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希望能够为中国当下的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 标签: 英语专业 综合改革 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