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围绕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概念解读加拿大黑人作家劳伦斯·希尔的代表作《黑人之书》。吉尔罗伊反对民族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提出从"路径"而非"根源"的角度进行黑人文化研究,强调奴隶制记忆以及从奴隶视角对现代性的重审。《黑人之书》牵引出对18世纪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创伤记忆,并借助新奴隶叙事彰显黑人主体性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呼应了吉尔罗伊的理论主张。然而,吉尔罗伊虽然倡导跨民族理念,却在"黑色大西洋"的构建中忽视了大西洋国家加拿大,《黑人之书》则通过回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人的北迁史,确证了加拿大在非洲流散中的关键位置,丰富了"黑色大西洋"的维度,同时揭示出加拿大种族主义的历史源流,为认清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实质提供了读本。

  • 标签: 劳伦斯·希尔 《黑人之书》 黑色大西洋 加拿大 奴隶制 非洲流散
  • 简介:《假黑人》(TheArtificialNigger)通过乡下佬赫德带领外孙进城见世面的一段经历,揭示出蓄奴制虽早已废除,但黑人仍处于受奴役的地位。祖孙俩在白人住宅区大公馆旁发现一尊黑人石膏像时。祖父当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里的真黑人还不够他们使唤,他们就得弄个假黑人来。”作者还用含蓄的笔法寓意:种族观念在白人孩子纯洁的心灵里原是不存在的;在孩子们的眼里,黑人首先是人,其次是胖子或瘦子,是老年人或青年,肤色并不重要;而肤色的区别、种族歧视等都是成年人社会逐渐给他们灌输进去的。作者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小说末尾的道德说教反映出作者宗教思想的局限。

  • 标签: 火车站 列车员 帽子 赫德 黑人 祖父
  • 简介:我在北大读书时是读的中文系,为了开拓学术视野,也选修了部分西语系的课,这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从那时开始,我除读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之外,还读了不少外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这

  • 标签: 兰斯顿·休士 《黑人谈河流》 诗歌 艺术风格 美国
  • 简介:我母亲讲述了一件三十年代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那时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她和我的父亲住在乔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抚养着六个儿女.他们是小佃农,当时的食物,尤其是面粉,十分匮乏.要想领到政府红十字会发放的面粉,必须提交由当地政府签发的证明才行.那天,母亲正打算去镇上领取面粉,恰好收到一个北方的阿姨寄来的一大箱旧衣物.

  • 标签: 作家南方 南方之旅 黑人作家
  • 简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本文以社会大环境、文学理论思潮、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为观照点,指出三次高潮中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出路的反思与构建主要体现在:第一次高潮中的“觉醒后要求‘多重认同'”;第二次高潮中的“在‘反抗’中争得平等”;第三次高潮中的从“自身‘融合’走向社会‘融合'”。美国黑人文学的自在性和发展的自为性对我们认识多元社会中的美国文学和美国少数裔文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美国黑人文学 高潮 认同 反抗 融合
  • 简介:《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是我国黑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专著。该书按照时代一作家一作品的模式对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发展作了详细、系统的描述和深入研究,发表了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述。

  • 标签: 20世纪 美国黑人 小说 历史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乘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势,在左翼文化运动的激荡中推出了黑人左翼文学。他们把种族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的高度,在"泛非运动"和"泛亚运动"中彰显无产阶级的国际意识,突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自此,黑人左翼文学深刻地揭露了种族主义制度的暴戾,展望了种族主义必将灭亡的理想前景,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发展。

  • 标签: 美国黑人 左翼文学 历史启示
  • 简介:<正>Ⅰ……对于这件事你能够了解多少呢?我在冬天的浓雾中藏起我被歪曲了的脸,我被歪曲了的声音.如果我向你走来,离开这座潮湿的岛,向你走来;趁现在,我还年轻,我的手指头还有气力.说明我爱你,而你,我甚至还不认识.对于我,你能够了解多少呢?(只了解我喜欢色彩,活动,晚上的稀薄强劲的空气?你自己的可以认识的部分?)

  • 标签: 哥伦比亚大学 六十年代 美国黑人 讲师 魔术 打破常规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的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的、释一行禅师所宣说的"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的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的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的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能够根据独立的现实构建虚构的世界。本文通过对《沙之书》和《骑桶者》这两篇外国小说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的“虚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艺术“虚构”是如何体现具体细节、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而这些都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是艺术真实性的表现。本文主要以《沙之书》和《骑桶者》为例,探讨小说虚构的意义,让学生们通过小说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真实感。

  • 标签: 小说 虚构 意义
  • 简介:《味闲堂丛稿》是一部涵盖区鉷先生著述之精华的"自选集",体现了鲜明的"跨界"特征:他的学术视野横跨中西,贯通古今,其著述活动涉及到英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体学研究、翻译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多个学术领域。区鉷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围绕"本土意识"概念,用中英文发表了系列论著,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标签: 本土意识 跨界 区鉷 《味闲堂丛稿》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托尼·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和母爱,这导致了他成年后对性爱的畸形追求和不可自拔的迷恋,他因此每每注重从“性”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认为白人对黑人滥施私刑乃至所有种族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人对黑人性能力的恐惧;他还设想性爱可以成为化解种族冲突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良方,这构成了詹姆斯·鲍德温观察和思考种族歧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路。《生命的较量》这篇小说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 标签: 詹姆斯·鲍德温 性神话 私刑 种族矛盾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