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楚辞创自屈原,宋玉继之于后,其作品之“惊采绝艳”,是汉魏六朝时期文人的共同认识,但评价却颇有区别。汉人往往将屈原与宋玉区别开来,推重屈原而以宋玉为轻薄。魏晋以后,文人却往

  • 标签: 汉代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楚辞》 屈原 诗歌创作
  • 简介:在采访曹东之前,记者参观了以百马集团为主体投资的这座坐落于建国中路1号的壹号美术馆,近三千平方米的展馆.分一、二两层。在一楼设立了一个艺术会馆、一个小型展馆、及艺术书店,在二楼设立了常设展区和精品展馆、配置着与西方国家美术馆远程多媒体实时互动的数字系统的VIP厅及办公区域。

  • 标签: 艺术理想 城市中心 数字系统 实时互动 西方国家 美术馆
  • 简介:何亚在加入骑士酒店集团(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之前,一直从事星级酒店管理工作。之所以会选择"骑士",是因为看好连锁酒店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她看来,连锁酒店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有人说经济型酒店已进入井喷时代,

  • 标签: 骑士 精神 演绎 连锁酒店 经济型酒店 投资管理
  • 简介:"现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这位干过厨师、推销员、外交官和农夫的牛津大学肄业生,1941年以5000美金起家,创办了HewittOgilvy,Benson&Mather(奥美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

  • 标签: 现代广告 牛津大学 奥美公司 奥格威 推销员
  • 简介:这首《诗经·风·伯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生活在北、南宋之交,一生沉沦下僚,清戒持重,嗜书如命,所著颇丰。留存至今的《竹坡词》三卷,虽非“苦心刻意而为之者”(孙兢《竹坡词序》),却自成一格,别具特色。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竹坡词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偶有涉及者也失之简略。

  • 标签: 周紫芝 南宋 中秋词 《竹坡词》 论略 词人
  • 简介:无(1260~1340以后)是元初有代表性的诗人。明高启说他“于虞、杨、范、揭外别树一宗”。他现存的300多首诗作充满了一种故国之思:对南宋朝廷覆灭的哀悼,对江山易主的慨叹。但和大多数江南诗人主要通过以登高念远、睹景伤怀来抒发故国不堪回首之情的表现形式不同,无的故国之思,

  • 标签: 诗人 咏物 诗作 登高 高启 观感
  • 简介:司马池(980—1041),字和中,夏县(今属山西)人,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之父。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授永宁主簿,后为建德郫县尉、知光山县,治绩著声朝野,于天禧五年(1021)迁秘书省著作郎,继而复兼监察安丰(今安徽寿县南、

  • 标签: 司马光 宋诗 诗人 宋初 历史学家 政治家
  • 简介:谈到贾凹,真是百感交集。那就从论争和偏见说起吧。我与山西大学王春林教授关于贾凹小说,断断续续有过数次讨论。说是争论亦不为过。因相约重写小说史,自然涉及中国当代小说整体生态及基本评价。他曾从各种视角试图说服我:贾凹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我笑言,定位他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我比较接受。王教授曾写过一篇长文刊发于《小说评论》,言及《古炉》是当代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后来还为《古炉》写更多还原

  • 标签: 贾平凹小说 小说史 中国当代小说 王春林 《废都》 王教授
  • 简介:本文以濂入仕明朝为界,重点探究了其前期和后期的两种文学观——一类是基于自然之道、文道并重的自然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一类是基于伦理之道、重道轻文的载道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并阐明了两种文学观中"文"与"道"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濂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的影响,最后探究了两种文学观的交叉复杂性及其成因。

  • 标签: 文道矛盾 自然文学观 载道文学观 交叉复杂性 文本缝隙
  • 简介: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由日本奈良县主办的第二届“奈良万叶国际奖”经过评选,近日决定将今年的大奖授予中国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王晓。该奖项每两年产生一次。

  • 标签: 王晓平 奈良 国际 教授 华人 天津师范大学
  • 简介: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著录于《石渠宝笈》的清官旧藏、国家一级文物《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以7952万元成交。

  • 标签: 文物 国家 宋人 天价 《石渠宝笈》 2010年
  • 简介: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
  • 简介:南宋末年,词坛上与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等人并称的还有陈允。陈允(生卒年不详),字君衡、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末年曾任沿海制置司参议官。人元后曾因图谋恢复旧朝的罪名被关押在监狱里,得同官袁洪营救获释。

  • 标签: 浪淘沙 阳关 解读 史达祖 吴文英 生卒年
  • 简介:上海师范大学丽娟博士的题名《“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简称“著”),作为“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丛书”的第四部专著于2017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问世.著以1735-1911年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古典小说的西文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照察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明清期间“中国古典小说的西传”;通过中文文本和西文译本的对比研读,进行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梳理考证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篇目,分析求证西人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动机和策略,考察承担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译者身份,描述中国古典小说在翻译中产生的异变并分析变异现象的文化缘由,探究中国古典小说西文译本的多种载体形式或文本形态.

  • 标签: 上海师范大学 宋丽娟
  • 简介: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