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与其他文学奖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彰显了其“跨文化”色彩,具体表现为:颁奖的跨文化历程的演进;对作家与文本的跨文化色彩的张扬;搭建了文学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引发了读者跨文化阅读的热情;创建了一个跨文化的独特的学术研究对象。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跨文化文学交流的负面因素。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跨文化 负面影响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的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的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的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的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2009年8月14日至21日,“生态文学与环境教育:亚洲跨文化论坛”如期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印度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协会、德国古藤堡大学、全球水伙伴(中国)和北京生态集团等单位合办。

  • 标签: 文化论坛 生态文学 环境教育 亚洲 北京大学 综述
  • 简介:第三届DCC中国周与驻德中资企业携手搭台,以吸引中国知名企业,如国航、武钢、五矿、华为等共同参与,将DCC中国周活动真正变为中德企业之间以及中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 标签: 交流平台 经济文化 中资企业 知名企业 共同参与 中国
  • 简介:走国际化之路,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企业成长、获得更为高额的利润,是中国企业市场性质的自然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必经途径。

  • 标签: 企业国际化 中国 跨文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 竞争力 资源整合
  • 简介:神话通过讲述神的行为或事迹,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它的现存秩序.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创世故事和北美印第安部落起源传说进行对比,来探寻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指出Acoma故事更接近部落的实际生活,而《圣经》则带有更多的宗教印迹.

  • 标签: 故事 《圣经》 探寻 神话 跨文化研究 讲述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物"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与"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与"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萨拉马戈的长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篇"政治寓言".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异想天开地让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洲大陆,浮向南非与中美洲之间靠近拉丁美洲的大西洋中的某一点,其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心"与"边缘"的两元对立,而且显现了萨拉马戈文化情结中的后殖民意识.

  • 标签: 萨拉马戈 《石筏》 “中心”与“边缘”
  •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1年1月14日至17日在哈尔滨共同举办“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就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文学进行研讨,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拨冗与会。会议议题包括:1)20世纪文化思潮与英语文学创作;2)文本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3)性别、种族与文化;4)英语文学的生态关怀;5)英语文学的跨文化研究;6)英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7)全球化与英语文学教学。

  • 标签: 英语文学教学 国际研讨会 20世纪 文化视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在明媚而慵懒的午后,静坐海边,任轻柔的海风吹拂脸颊.看海鸥在海面上飞翔.和心爱的人在优雅的小提琴曲中细细地品尝杯中的红酒……这种高雅而精致的生活方式正是奥地利小姐安杰利所推崇的。

  • 标签: 奥地利 首席代表 美好生活 红酒 葡萄酒 中国
  • 简介:<正>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进展,诸如《胡适全集》《钱穆文集》,还有萧一山、南怀瑾等人的著作,大陆征得版权公开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台湾也出版了《鲁迅全集》(解放前旧版)和钱钟书先生的《钱

  • 标签: 南怀瑾 萧一山 胡适之 两岸文化交流 钱穆 《鲁迅全集》
  • 简介:《台湾女性文学史》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女性文学史实践,它在史料整理、地域色彩、性别文化与批评等方面颇具特色。其努力,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走向成熟与细化的趋势。通过对三百多年台湾女性生活、文学创作与女性意识变迁的历史梳理,勾勒了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发展轮廓。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史 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文化变迁
  • 简介:《皇华集》是每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时,与朝鲜群臣唱和的诗文作品集。自天顺元年(1457)陈鉴、高闰的《丁丑皇华集》开始,朝鲜国王每次都将这些唱和作品刊刻成集,名之《皇华集》。“皇华”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臣使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自景泰元年(1450)倪谦出使,至崇祯六年(1633)程龙出使,184年间共刊刻了24种《皇华集》。

  • 标签: 历史见证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书架 交流 诗歌
  • 简介:本文解读《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中移民者语言的迁延所展示出的文化身份变迁过程,以及语言迁延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西亚家女孩原本固化的多米尼加身份受到来自美国文化、政治和移居经历冲击,进而变化、形成动态的文化身份,直至最终在美国形成以杂糅为特征的新身份。在语言这一领域中,这种文化身份的流动与变化具体表现在与母语的割裂、双语期的焦虑、在接受国语言中的着陆三个阶段,对应着文化身份被动改变、迷茫排斥和最终认同,反映出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对立的消解、文化杂交的可能、以及文化身份的动态变化。

  • 标签: 茱莉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语言 文化身份 语言身份
  • 简介: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的确如此。语言极富粘性,它粘住词句,粘住思想,粘住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也粘住幽微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英语语言学中有语篇学,专门研究句子间的衔接和语篇的语义连贯。汉语有类似的章法学等。正如中外语言学者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语言中词句决不是无意义地盲目堆砌,它们之间有某种“有形的网络”和“无形的网络”在粘连。但无论这个网络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应该与语言的基本特征相吻合。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而且是有序的,传情达意的。它变化起伏,有韵律,有更多还原

  • 标签: 英语语言学 审美鉴赏 语篇衔接 美学效果 抽象名词 连接词
  • 简介:英国19世纪后期作家乔治·吉辛的小说《瑟尔萨》中的男主人公似乎颇受批评家的青睐,而作为小说标题的女主人公瑟尔萨·特伦特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似乎与吉辛以瑟尔萨作为小说题名的初衷相悖。如果我们细考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瑟尔萨的面貌描写,就可对作家的初衷了然不惑。小说旨在以瑟尔萨的容貌变化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条主线,充分展现其心智发展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质疑工具理性主宰下的现代生活。该主线与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另一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从文化的视角揭示生活必须关注心智培育,并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

  • 标签: 乔治·吉辛 《瑟尔萨》 容貌 心智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