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作为一种抒情小诗的词体,或写香艳闺情,或写风花雪月,或写自然丽景,取材比较狭窄。从苏轼起,词人才多有自我抒情之作,于是在词中出现了众多的风貌各异的词人的自我形象。然因写词者,大多是读书人,因此士人以外或劳苦大众,则很少在词中出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市民开始崛起,一些市民遂成为词人创作的对象。于是,在词

  • 标签: 宋代 市民形象 文学评论 艺术风格
  • 简介:<正>狄更斯是一位塑造“怪人”的巨匠。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描写性情古怪的人物形象,巳成了他创作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从他最早的成名之作《匹克威克外传》开始,一直到晚期的代表作品《远大前程》为止,他创造了不少“怪人”形象。这些“怪人”形象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狄更斯笔下所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中间,已经成为别具一格的“怪人画廊”。狄更斯作品中的“怪人”形象,就其性格而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下列五类。

  • 标签: 社会意义 描写性 狄更斯 类形象 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
  • 简介: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李贺,在其流传下来的二百多首诗歌中,有四十多首是以女性为吟咏对象的,李贺创作的这四十多首诗,虽然也不乏有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借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感受,寄托自己的理想,寻获一些精神补偿。它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窥探到李贺人生的不幸和心灵的苦闷。

  • 标签: 李贺 女性形象 寄托 中唐时期 诗歌 苦闷
  • 简介:<正>诗剧《浮士德》是歌德苦心经营六十年的力作,被许多人视为“近代人的圣经”,它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并列而为西方文学史长河上的四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雄伟里程碑。但是它千变万化的场景、庞大的内容、三千年的时间跨度,使得这部诗剧深奥、难解;宗教的外衣、主人公复杂的思想历程,更增添了这部诗剧的神秘色彩。

  • 标签: 《浮士德》 悲剧精神 生存方式 人的生存 西方文学史 主人公
  • 简介:性别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差异,对人类的文化、文学甚至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眼光就西方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三个文本:希腊神话、《圣经》、莎剧作具体分析,揭示其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存在的基本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

  • 标签: 男权话语 女权主义 《圣经》
  • 简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画廊,犹如一座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而元散曲中的女性形象,则是一朵朵娇艳而带刺的玫瑰独放异彩。元散曲是古代民歌的嫡传,元散曲中的女性具有民间女子个性舒展、敢爱敢恨、热情泼辣的性格特点,是一群具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市井新女性。像白朴的[喜春来]《题情》:

  • 标签: 元散曲 女性形象 白朴 古代民歌 市井 舒展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从2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尼现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剖析这期间的小说比较集中地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决定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特征.本文认为,印尼殖民地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就是殖民地社会悲剧演进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小说 社会悲剧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略论
  • 简介: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魏玲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俄国的优秀作家竞相以“多余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5-183l)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40)中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

  • 标签: “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毕巧林 屠格涅夫 洛莫夫
  • 简介:<正>花和鸟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里,不仅有百花齐放,而且有百鸟争鸣。她们在诗歌中的形象,对于抒发诗人的感情、烘托诗歌的气氛、深化诗歌的意境、拨动读者的心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要谈的是夜莺和杜鹃这两种鸟分别现英汉诗歌中的形象意义,并作一些粗略的比较。一这两种鸟都有动人的传说。我国《词源》中,《杜宇》条目下注曰:杜宇:古蜀帝名,化为杜鹃。后人因称杜鹃为杜宇。太平御览一六六汉杨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又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关于蜀王杜宇之魂化为杜鹃的传说,我国读者一般都比较熟悉。

  • 标签: 英汉诗歌 夜莺 杜鹃 形象意义 诗歌翻译 美好的事物
  • 简介:<正>在奥尼尔的作品中,大海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奥尼尔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给了他难以磨灭的苦痛,幸福和慰藉,更因为在他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实在的大海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而观念中的大海则向我们展示了剧中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剧作家本人)的精神追求。他甚至计划写一系列以“大海母亲之子”为总标题的剧本,尽管这一宏愿并未付诸实施,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奥尼尔作品中大海丰富多采的形象、作用与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反

  • 标签: 剧作家 作品 精神追求 故事情节 长日 奥尼尔
  • 简介:<正>当代苏联著名作家尤里·特里丰诺夫是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他那荣获斯大林奖金的成名作《大学生》五十年代就已译成中文。近年来,他的《交换》、《预先的总结》、《另一种生活》、《滨河街公寓》、《老人》等作品也先后在我国被翻译出版。在苏联文坛上,尤里·特里丰诺夫是占有显著地位的。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总是引起读者和评论界强烈的兴趣和热烈的争论。是什么使作家赢得了读者?特里丰诺夫在一次答记者问中曾经说过,创作中

  • 标签: 五十年代 莫斯科 苏联文学 中篇小说 斯大林 作品
  • 简介:<正>(一)翻开美国当代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青年人:作为倾注作家深沉情感的中心人物,不同于哈姆雷特,心目中有一个生而相依、死而相托的信仰,“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也不同于于连·索黑尔,在一种“恶崇拜”的驱使下,不择一切手段地去创造心目中的“英雄业绩”;他们敏感,易受损伤;时而懒散,却不甘堕落;他们的内心常处于一种畸形的变态,而对外界,却总保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作为“史诗性时代”以后的“散文化时代”的产物,用“反英雄”的名字,将他们载入文学史,是有一定概括性的。如果说,二十年代期间,海明威笔下的那位“感觉象在地狱中”,再也不相信什么“神

  • 标签: 反英雄 当代小说 哈姆雷特 海明威 中心人物 史诗性
  • 简介:<正>《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对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的视角所引出的迥异的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对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和令人思考的,同时也应该是继续的和深入的。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正>伊卜利斯是伊克巴尔的诗歌中一个很迷人的形象。西方文学中“伊卜利斯”的传统译法是“撒旦”。伊克巴尔在诗中主要用“伊卜利斯”这个词,个别场合也使用“亚撒色”或“撒旦”。这几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魔鬼”。究其根源都是来自《旧约》。这里主要想探讨在伊克巴尔的诗歌中的魔鬼的形象,故沿用伊卜利斯这个词。伊卜利斯这个人物,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文学中,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或国家的文学中,虽然有时对他的称

  • 标签: 伊斯兰教 造物主 基督教 犹太教 穆斯林 印度次大陆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以库柏、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等美国白人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研究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探讨白人文学家们如何以虚假的印第安形象取代印第安民族的真实存在,在文本中臆想印第安民族的必然消亡,并使白人对北美大陆的原住族印第安人的驱赶、杀戮和剥夺合法化。本文认为,美国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在印第安民族被消声与边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白人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构成。

  • 标签: 印第安形象 美国白人文学经典 殖民主义话语
  • 简介:伊丽莎白·乔丽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她打破个人创作传统,另立文风的一部重要小说.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路易丝的边缘人悲剧,认为作者通过路易丝的悲剧达到了用边缘颠覆中心、否定权威、批判理性的目的,再现了重建人类关系多元共生的后现代文化的普遍涵义.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牛奶与蜂蜜》 边缘人物形象 伊丽莎白·乔丽 文学评论
  • 简介:<正>浪迹风尘二十六年的牧羊女季叶塔,蓦然间衣锦荣归回到乡间,荒凉的海滨小镇阿格列斯捷顿时活跃起来,死寂般的生活中突然掀起层层波涛,涌起阵阵涡旋,由于每一涡旋都萦连着主人公的吉凶难卜的命运,而这主人公的形象又极真切可信,于是读者便不由自主地关切和悬念着小说人物的每一行程,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产生一种一气读完的愿望。这部小说何以具有如此强劲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否可归结为,亚马多善于通过生动情节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把情节称作

  • 标签: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艺术魅力 长篇小说 小说人物 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