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学界不乏从宏观上探讨杜诗与宋末遗民诗关系的成果。但若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某个作家或某部诗集作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则必不可少。本文拟元代杜本所编选的著名遗民诗集《谷音》①例,分别就诗歌风格、篇章结构、意象句式等三个方面,探讨杜甫诗歌对宋、金、元相交之际的部分遗民诗人的深刻影响,并揭示其间的缘由所在。

  • 标签: 杜诗 遗民诗 《谷音》
  • 简介:文学"乡土"在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中原突破"乃是一种文化创伤笼罩下的书写,这种创伤源于中原由盛转衰的郁结与失语。倘若用一个词来概括"文学豫军"对历史的记忆,那就是"中国弃儿",它亦可作为"文学豫军"集体身份的命名。"弃儿"意识深深影响着"中原突破"中的乡土书写与主体建构。"弃儿"式的韧性与智慧、自利与虚无,让"文学豫军"相当自然地融入了90年代以来的"市场"与"个人化书写"的潮流。在创伤的牵动下,"寻根"成为"文学豫军"的写作宿命。其间,"中原"(地方)与"中国"的纠葛是最微妙的部分。

  • 标签: 文学“乡土” “中原突破” 地方认同
  • 简介:鲁迅与日本的关系深厚而复杂,但他终其一生在对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民族文化的学理评价方面,基本上是保持沉默的,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严重的障碍。鲁迅与日本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日本人的中国研究或日中国学(旧称“支那学”)如何与他的思想文学发生关联,或者反之日本的某些中国研究是否也受到过鲁迅的启发,这些问题较之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而言,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讨论。

  • 标签: 中国研究 日本人 鲁迅 中国学术界 日本文学 民族文化
  • 简介:<正>1988年,王尔德出版了他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收录了包括《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五篇童话故事。1892年,王尔德的第二部童话集《石榴之家》出版,收录了《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日志》、《渔人

  • 标签: 王尔德 月光下 文学理想 现实主义文学 寻找母亲 就这样
  • 简介:无论从语言风格和技巧形式来看,还是从审美意识和文化旨趣来看,中国小说都存在着越来越缺乏"中国性"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什么是"中国小说",什么是"好的中国小说"。著名作家老村身处体制之外,心系"中国小说",坚持探索"中国小说"写作的可能性,写出了《骚土》代表的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品。然而,他的经验被严重地忽略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老村小说写作经验的考察,来表达对"中国小说"的理解和呼唤。

  • 标签: 老村小说 中国小说 风格 语言
  • 简介:“新浪潮”是法国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以后的各国电影创作者都有很大的启示,在创作方法以及创作思维上影响了很多人。戈达尔作为代表人物,他所坚持的“破坏性美学”对西方电影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以《精疲力尽》例,来探析他所秉持的独特美学风格。

  • 标签: 破坏性美学 新浪潮电影 传统电影美学 跳切
  • 简介:当下诗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命名"与"诗歌文本"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要确定一位诗人价值的时候,他所从属的"命名"(或者说社团、流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环节,甚至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于是在拉帮结派基础上,寻找并确定一个独特的命名,成为当下诗歌前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愈演愈烈的命名冲动在当下诗坛不断上演。这样,一个诗刊、一诗集、一个论坛或博客、一种诗歌朗诵会等形式阵地和平台,当代诗坛涌现出无

  • 标签: 当代诗坛 诗歌作品 中国现代新诗 中国当代诗歌 第三代诗 中国新诗
  • 简介:在《猩球崛起》这部影片中,与绝大多数拿科学实验说事的科幻片一样,有一个天才但偏执的"疯子"科学家、一群利欲熏心只想通过科学实验赚取超额利润的贪婪商人,以及一个开始时无限光明但最后越来越走向黑暗的实验结果。猩猩是实验对象。有了自我意识的猩猩们不堪忍受奴隶般的生活,毅然

  • 标签: 科幻片 自我意识 凯撒 黑帮片 场面调度 拍摄场景
  • 简介:戏剧的基本任务并不在于像小说那样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而在于写人,在于塑造人物形象并揭示人物的内心。本文“冯乐山”这个人物形象例,分别从情境与人物关系、结构与主题、艺术形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与戏剧的异同。曹禺先生改编的《家》从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和人物安排上都与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有所区别。本文主要谈人物,尤其是以“冯乐山”这个人物形象来论证小说《家》与剧本《家》的艺术特点之异同。冯乐山在整个《家》的内容中都是无足轻重的,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剧本中作用更甚。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主题思想、戏剧结构和情境、人物关系浅显入手,来窥探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 标签: 人物形象 《家》 小说 乐山 剧本 戏剧结构
  • 简介:在大学生中举行文化沙龙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个性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沙龙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迟缓,数量少,水平较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应采取有效策略,多措并举强化大学生文化沙龙建设。

  • 标签: 大学 文化 文化沙龙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先生看好的中国作家中,有沈从文、李锐、莫言、苏童、曹乃谦等人。如果从“东方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也许可以说是这些作家符合了马悦然对中国的“想象”,他们都以写中国乡土见长,并且着力揭示的是边远地区贫穷落后的农民及农村生活状态。不过,在这些作家中,他们与农民的心灵距离是不一样的,

  • 标签: 中国作家 马悦然 农民 距离 心灵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浅井了意《剪灯新话》等中国志怪小说翻案创作的《伽婢子》作为“日本近世怪异小说的一个新起点”,其叙事方法、翻案技巧、“征其实”的怪异美学都对后来的读本、戏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撷取其中的《深红衣带》,通过与原典《金风钗记》以及其他日本作家的翻译、翻案文本,透视日本作家在跨文化翻案过程中对中国志怪小说的融摄与创新,探讨中日怪异小说在文化心理、叙事方法、审美旨趣、故事类型方面的异同。

  • 标签: 跨文化 翻案 怪异小说 结构功能性物品 冥婚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并汇的时期,东西方、历时共时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人们也开始将关注的目光从文化的表层投向其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而新历史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演变背景下,异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政治视角、社会视角去反思观照历史的做法,从文化的视角、生命本体的视角去透视、剖析社会历史生活,甚至表现出用文化来浸润、粘合、反思人性以及不同的生命形态和道德冲突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历史小说也是作家们对文化所作出的哲理性思考。作家们从民间出发,站在民间的立场,致力于在历史的重新书写中构建起一个生长于民间又在民间显形的文化体系,它表现为一种鲜活的、自由的、流动着生命特质的“民间文化形态”。

  • 标签: 新历史小说 文化交融 民间文化形态 20世纪80年代末 莫言 作品
  • 简介:本文从动量词的表义功能出发,根据动量词各自的表量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又从"时间"角度对动词进行分类来考察动词和动量词的组配关系。可以看出动词和动量词的组合规律总是以语义匹配核心的。

  • 标签: 动量词 动词 语义特征
  • 简介: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当今社会对于学历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与博士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高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质量将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发展动力的根本。目前我国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对于高学历的盲目追求的引导,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导致每年加入考研、考博士队伍的人数逐年递增。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许多潜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鉴于研究生教育质量对于国家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本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个案,分析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对于影响研究生质量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改善培养现状,最终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 标签: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巴尔加斯·略萨在《潘达莱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等作品中,荒诞的笔触讽刺世事,反映了拉美生存境遇的不合理性,从中折射出他对理想社会的探求。体现在他作品中的荒诞意识来源于存在主义、拉美现实和他本人生活经历的共同影响。

  • 标签: 略萨《潘达莱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荒诞意识
  • 简介:叶燮的《原诗》写于布瓦洛《诗的艺术》创作的前后10年内。两位文学理论家同样批判性的眼光观照了作家所处的文学环境,并且有共性地认为真正的成熟,不是否定他物存在,而是鼓励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古为今用的标准就在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有利于当下文学发展的部分,使得文学自身强大起来。

  • 标签: 《原诗》 古典文学 叶燮 艺术 正视 文学理论家
  • 简介:《红楼梦》自诞生以来,立即迷倒了众多读书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思想,读后使人留恋忘返,退思悠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本文重点在于对其情思想的解读,从传统儒道信仰陷入困境的角度揭示了情思想出现的原因,并分析了情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 标签: 情本 《红楼梦》
  • 简介:教师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给老师送上特别的礼物。猜一猜,他们在准备什么9对照示范图把画面补充完整并添加色彩吧!

  • 标签: 教师节 礼物 老师 同学
  • 简介:“父权”是美国华裔文学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这种伦理、政治的秩序,既是对子女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机制的操控。具体表现在华裔文学中,父权所具备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对作家的人物塑造、叙述基调、情节安排等有重大影响,而这一秩序中隐藏的黑暗面让文学作品更增添了思辨的力度,让读者反思在美国主流父权的统治下,华裔父权表现出的两面性。

  • 标签: 父权 伦理 政治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