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显然,这两个小说是我旺盛想象力的分泌物。当我于2012年写下《乌蒙》或稍早时期写下《奶牛住进我们家》《宋代美人》《开往糖厂的末班车》乃至更早一些的《巴西海藻足球队》那样的小说之后,在我所尊敬的何凯旋大兄的提醒之下,我突然发现,小说写作当然可以照着这条路子往下走——以我十余年记者生涯的真实遭遇提供燃料,再用过剩的想象力点燃它,亦能完成一个写作者所谓的"现实观照"。

  • 标签: 小说写作 记者生涯 博尔赫斯 乌蒙 下走 记者手记
  • 简介:从事教学至今已经十四个年头,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一路走来,有苦有乐,有笑有泪,热情的我尽情倾洒着汗水,看着孩子如花朵般灿烂的笑脸,感到由衷的幸福。而近两年的低年级教学让我对小学教学感触颇多,深感要教育好孩子需要教师用心去爱,用尊重和信任去唤醒孩子的求知欲望。

  • 标签: 信任 小学教学 美好 班主任工作 求知欲望 孩子
  • 简介:作为海外汉学界颇负盛名的中国明清文学研究者,韩南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出了彰显个人理论基色的“东方微观型”著作《创造李渔》。本文以此为中心,重点探讨了韩南书写体系中“喜剧”概念的功能性所指,以及“创造”李渔所施行的具体策略:文学中“性文本”的模式化提炼,“倒置”作为文学现象认识装置的使用,基于“叙述者”“赞助人”等角色框架的观察和演绎,以及“跨文体”文论观的实践。事实上,积极引入西方理论批评话语并有意择取李渔这一中国文人形象作为书写个案的韩南,正代表了海外汉学界观看东方的典型机制:以特定理论/视角作为切口,方能超越时空/文化隔阂而获得创造性发现,其恰可用韩南受李渔小说启发而关注的“望远镜”及其原理作为行为隐喻。韩南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已将形象学范畴中的李渔提升至方法论层面,进而作为自己文学研究的镜像加以参照,这使得韩南与李渔呈现出平等互动的对话姿态。

  • 标签: 李渔 韩南 《创造李渔》 微观中国文人 东方想象
  • 简介:2001年,也就是14年前,拙作《玉秀》在《钟山》的第六期刊发了。对《钟山》杂志社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小事,刊物编发了一部小说,如斯而已。但是,对我来说,写《玉秀》这件事波折了。写《玉秀》有故事。玉秀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玉秀》是我写作道路上深刻而又清晰的一个脚印。

  • 标签: 小说作者 虚构人物 《玉秀》 逆向 反哺 《钟山》
  • 简介:古往今来,咏离别伤怀之作可谓多矣,要以司空见惯的素材写出新的文章,难度更大,尤其需要独辟蹊径,课寂扣虚。无聪慧颖悟之思,无相当的笔力是无法办到的。起笔交代抒情主人翁的情态,简净之笔已形神兼备,满纸氤氲了,《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冥色起愁,哀兴于暮,对于一个天涯羁旅的人来说,这时别离更是触绪纷至。如此在难舍离愁渲染下的全文充满了恋恋不舍的基调。

  • 标签: 《再别康桥》 意象创造 抒情 《文心雕龙》 形神兼备 主人翁
  • 简介:内容摘要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必须品。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人才,更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公民。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公民的创造性思维更应该从小学生抓起。

  • 标签: 陶行知 创造教育 小学教育 启示
  • 简介: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思维活动。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思维松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创见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注意摸清学情,有的放矢;引导时要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评价时要鼓励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中注意课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培养 创造性思维 教学 注意 问题
  • 简介:从"一鸣惊人"到"樱桃红了",李景宽以苍凉的情怀,细腻的笔触,翔实地记叙了自己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尤其是四十多年的创作甘苦。景宽是共和国同龄人,我比共和国小一岁。这部传记让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我们之间有着特殊的缘分。我们的祖籍都是山东,先祖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都出生于贫寒的大家族;上小学时都戴过"三道杠",都喜欢语文和作文;同样考上了县一中初中和高中,同样在这时爱好文艺;同样参加过文化大革命;毕业后同样舞文弄墨,与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结缘;然后同样拖家带口挤上高考的“末班车”,名列前茅地考进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之后同样从事戏剧工作。

  • 标签: 李景宽 传记作品 樱桃红 坎坷人生 创作构思 戏剧创作
  • 简介: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不仅是20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和诗人们进行创作的宏大背景,也是其无法规避的尖锐矛盾和永恒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五四”后作家或者大陆文学史意义上的当代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文创作具有研究的“样板”价值。在早、中期的创作中,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犹豫、摇摆与彷徨,正是其创作呈“螺旋式”上升并最终在作品中达成中西融合的重要阶梯;而在后期创作中,他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弥合与创造,并达到了某种和合、融通的新境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他解决的不只是文学观念问题,而是最终落实到了文学语言上。

  • 标签: 余光中 中西文化 冲突 融合
  • 简介:1902年由梁启超发动的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之后,与南方以上海的"海派京剧"为代表的新形态剧种创造相对应的,是北方以成兆才、月明珠和"警世戏社"为代表的评剧新形态剧种的创造。他们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为戏剧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近代性戏剧的到来,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评剧的创造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重要的篇章,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

  • 标签: 戏剧改良 近代性 剧种 形态 警世 中国戏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