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对钢琴作品和声起伏的三个方面——和声力度的强弱、和声稳定性的强弱以及和声节奏的轻重与宽紧——进行了探究。和声起伏诸因素在一首钢琴作品中往往是浑然一体、互为条件的,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各种因素巧妙地综合运用使音乐充满生机活力。钢琴演奏者准确认知和声起伏的诸因素及其规律,对准确把握与塑造音乐形象无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钢琴作品 和声起伏 和声力度 和声稳定性 和声节奏
  • 简介:在饶余燕的钢琴作品中,复调技术一直是先生惯用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其创作的两首《引子与赋格》《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延安生活素描》的分析与研究,不难看出,几乎囊括了西方的各类复调技法,并凸显出基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特色。籍此可以管窥到:饶余燕先生在钢琴复调音乐创作上,自然秉承和延续了20世纪早期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传统,践行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的音乐文化发展之路。

  • 标签: 饶余燕 钢琴作品 复调技法 中体西用
  • 简介:圣一桑也写过很多自娱自乐的小作品,比如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除了《天鹅》之外,圣·桑在世时,组曲中的其他13部作品都没有公开发表或演出过,只是在他的朋友圈里小范围表演过。这部小作品是老顽童圣一桑的恶作剧,他借用其他作曲家的旋律,加以夸张、变形、讽刺,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作品。你们听,《乌龟》的旋律借用了奥芬巴赫的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的序曲。

  • 标签: 圣一桑 动物狂欢节 奥菲 圣-桑 奥芬巴赫 单三部曲式
  • 简介:鼓曲是集文学、音乐、声乐、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归根到底,它是一门声腔艺术。直白地讲,欣赏鼓曲的观众,首先是被演员的演唱所吸引,然后才关注到了节目的内容、文词等等元素,这是欣赏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完成一段出色的鼓曲节目,除去演员应具备天赋上佳的嗓音条件和表演故事的技能这些重要因素之外,鼓曲唱腔设计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 标签: 鼓曲 金线 舞台艺术 器乐演奏 曲艺文学 词曲作者
  • 简介:本文以贝利尼作曲的《去吧,幸运的玫瑰花》、《我多么忧愁,优雅的女神》、《炽热的心愿》三首小咏叹调为例,通过对作品音乐结构、音乐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深入解析,使歌唱者对贝利尼的小咏叹调有更深、更广的认识,便于更好地把握三首作品风格,准确地诠释贝利尼的艺术歌曲。

  • 标签: 小咏叹调 音乐结构 音乐内涵 演唱技巧
  • 简介: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性,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性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 标签: 音乐作品 评价体系 音乐评论 “三维结合”方法论
  • 简介:储望华的钢琴音乐在具有中国钢琴音乐共性的同时,还兼具鲜明的魅力与个性,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其钢琴音乐创作特色的同时,通过几首钢琴谱例来阐释其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

  • 标签: 储望华 钢琴音乐 中国风格
  • 简介: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令我不时回想起所创作、广播和出版的那些反映抗日题材的曲艺作品,更难忘一同合作的那些曲艺作者、演员、电台编辑、曲艺评论家和出版界曲艺行家的热忱投入。如此艺术创作氛围,彰显出曲艺人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与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怀。

  • 标签: 曲艺创作 曲艺评论 重大历史题材 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创作 李老师
  • 简介:文章以现代大提琴作品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奏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符号进行解释说明的同时,也阐述了大提琴演奏中产生的新音效和新技法,并结合相关作品,从具体演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标签: 现代大提琴 作品 符号 音效 技法 演奏
  • 简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承栽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通过音乐来传播文化历来是备受人民群众青睐的一种方式。以陆华柏为代表的作曲家积极投身于探索一条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出路,他采用了“中西并用”的创作模式,以广西民族音乐元素为材料创作了钢琴曲《鉴河之歌》。独具匠心的创作方式和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赋予了这首曲子丰厚的文化艺术价值。

  • 标签: 钢琴作品 鉴河之歌 文化价值
  • 简介:作为在二十世纪音乐中得以普遍应用的对称音阶①之一,全音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及深层的思想根源。本文以勋伯格与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学者有关全音阶形成的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李斯特作品中的各种全音阶形态,这对于理解该音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全音阶 对称音阶 调式交替 音程循环 八度均分
  • 简介:"运音法"(articulation)这一概念的本意指演奏者连接音符的方式(连奏或是断奏),但同时它也泛指乐曲中乐段、乐句、乐节之间的连接和分离关系。因此,运音法记号不仅影响了音乐结构的划分,还直接决定了音乐的语气、风格。在古典主义时期,运音法记号主要分为连线和断奏记号。而在所有莫扎特亲自标注的标记中,数量最多、最细致的就是运音法记号。

  • 标签: 断奏 古典主义时期 顿音 浪漫主义时期 重音记号 巴托克
  • 简介:《雨后彩虹》是我国合唱作品中的典范,于之作词、陆在易作曲。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创作在合唱、艺术歌曲领域中最为著名。其创作具有音乐语言生动、写作手法丰富的特点,所创作的作品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且最终所表现的是对祖国深爱的真情。浪漫、真挚、细腻、抒情是其作品基调,创作中对钢琴伴奏的创作尤为考究。尤其在《雨后彩虹》这部作品中钢琴伴奏创作极具特点,钢琴在整部合唱的进行中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钢琴伴奏所发挥的功能为出发点,分别从伴奏中较有特点的前奏与间奏部分、钢琴与合唱队的融合、钢琴与指挥的配合、钢琴伴奏部分音乐描绘彩虹的手段及技巧特点几方面对该作品进行钢琴伴奏演奏特点分析。

  • 标签: 陆在易 合唱 钢琴伴奏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伊始,中国又一次掀起了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学习热潮,开始展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一批优秀的中国音乐学子纷纷赴欧美留学。由此,西方音乐对我国的音乐创作自然也产生了影响。在这样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汇中,在接触不同文化、观念、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技法之后,无论是东方的民族元素,还是西方的先锋派尝试,都可能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以种种方式呈现。

  • 标签: 中国钢琴作品 中国作曲家 音乐创作 创作技法 西方音乐 中国音乐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一书,作为音乐基本素质培养教材,至今影响广泛、深远。本书极具学术价值,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创新与突破,并搭建出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为视唱练耳教学引领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新的空间。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力求领悟这一教材的精髓,通过对其应用问题的梳理认为视唱练耳教学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基本技能、技法;对音乐听觉训练、全方位提升音乐素质,应该是当今我国音乐基本学科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 标签: 完整音乐作品 听觉训练 术语 节奏 音高 织体
  • 简介:本研究认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作为"十七年"舞蹈史乃至中国当代舞蹈史中富有争议与先锋性的重要事件,包含有艺术创作方面丰富的政治文化信息,遗留的反思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本文试通过对吴晓邦"天马"创作活动的系统梳理,探讨其在表现视角、艺术形式、创作方法上的创新,从而在历史的重读中"温故而知新",对吴晓邦的艺术探索做出新的解读。

  • 标签: 吴晓邦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 创作 实验 创新
  • 简介:二胡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移植曲目,这首作品为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具有典型的新疆民族风情。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外国现代作曲技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民间器乐曲的一些特殊的演奏手法,使此曲具有独特的音乐与演奏风格。随着艺术的迅速、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生动的二胡改编作品问世,在艺术风格和音响色彩上又一次极大的丰富了二胡的发展与表现力。这首乐曲中主要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部分,只有多了解中西方音乐的特点,加上娴熟的技术运用,才能真正的演奏好这首作品

  • 标签: 二胡独奏曲 音乐 民族风情
  • 简介: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JackBody)的作品《布依I》取材自云南布依族民歌。该作品结合了其它媒介手段将音乐创作和音乐保护结合在一起,真实再现出布依族民歌的本原精神,不仅为结合民间音乐的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也为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揭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观念及在作品中实现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创作相结合的技法手段。

  • 标签: 杰克·波蒂 布依族民歌 混合媒介 民间音乐
  • 简介:文章根据笔者2014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欧音乐分析论坛》上的英文发言稿整理而成,旨在研究现存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体制和曲式教材选用之间的关联,回顾以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曲式教学历史,以便将学术视角放眼到未来的学科建设上来。文中主要论述的是中国在曲式教学方面,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事件、发展的脉络,国内曾经出版、并且作为各个大学专业教学基本教材的一些情况及其评说。以多维的学术视角观察,我们则需要更加宽泛地理解前人所作的种种专业领域的积淀性工作,汲取历史的教训和经验,用以促进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基本建设和理论提升。

  • 标签: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体 作品分析 教学研究 历史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