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赛义德指出东方主义两大母题:东方是被打败的和危险的;但忽视了伏尔泰代表的第三个母题:浪漫化东方,批评西方。伏尔泰对东方的了解虽然肤浅,但他的剧作宣扬宗教和文化宽容,挑战占统治地位的丑化东方人的观念,成就卓著。西方社会内部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和对他者文化的向往也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这一点应该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历史上跨文化交流的真实面貌。

  • 标签: 跨文化戏剧 东方主义 浪漫化东方 文化宽容 多元文化
  • 简介:西方戏剧借用亚洲戏剧美学的时候,常常显得不够正宗,亚洲舞台上对西方戏剧的诠释,也常常离原作很远。本文以立陶宛上演的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2004)和日本上演的欧里庇得斯《美狄亚》(2004)为例,说明上述问题。作者认为,跨文化戏剧中对戏剧美学的扭曲和夸张在所难免,评论者需以开放心态对之。

  • 标签: 西方戏剧 亚洲戏剧 误读
  • 简介:《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失与重建、“孤儿”的成长与认同的隐喻性叙事,解码在“国际化”模糊了演员和制作班底各自“身份”的同时,来自中国香港的主创人员所“无意识”表达的:香港“自我”的身份意识、成长记忆以及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捉妖记 香港 身份意识 文化认同
  • 简介:文化消费时代,文化场域像个万花筒,又像个大转盘,飞速旋转又令人目迷五色,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何在这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留下一点痕迹,并引起人们关注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的效应呢?命名是一个学术性地实施利益企图的文化策略。

  • 标签: 文化场域 身份焦虑 新文人画 “注意力经济” 编码 消费时代
  • 简介:中华民族文化瑰丽夺目,其中民间舞蹈是我国艺术史上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已经开始在现代时空中不断融合了新元素,其未来能否适应、怎样适应全球?随着国门开放程度的提高,不同舞蹈艺术之间形成了碰撞,不仅带来了世界人民之间交流的的话题,而且促进了舞蹈之间的传播与发展。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本研究以中国民间舞蹈的跨文化传播为对象,创新性地从舞蹈文化视角探究多国之间舞蹈文化交流可能的领域以及我国民间舞蹈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民间舞蹈 跨文化传播 国际化 交流
  • 简介:迈克尔·契诃夫表演方法深受“神秘主义”的影响,这浸润着其跨文化理念的身世。“意志论”“人智说”等唯心主义哲学观使其跨文化理念的生命根基得以夯实。“梦幻现实主义”戏剧观催促着其跨文化理念的生命萌发。“创造性想象力”“双重意识”表演观编录着其跨文化理念的成长密码。身体语言符号表征着其跨文化理念的身份实质。能动的能指显现着其跨文化理念的存在表情。多义的所指使其跨文化理念的生命姿态得以展示。身体叙事使其跨文化理念的处世规则得以揭示。

  • 标签: 迈克尔·契诃夫 表演 方法 跨文化
  • 简介:媒介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是以本土的方式进行接受。本研究认为经济绩效中的文化折扣及跨文化预测性是媒介产品本土接受的两个数量反映。尽管普遍化是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媒介产品在本土接受过程中价值的损失以及票房绩效的预测,还是成为生产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1989年到2004年在香港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票房数据,检验了不同电影类型在香港的文化折扣及预测性的缺失。研究结果表明,喜剧的文化特定性最高,科幻片最为普遍,其他电影类型的结果较为混合。

  • 标签: 文化折扣 跨文化预测 票房绩效
  • 简介:本文以安岳石窟艺术的文创产品开发为例,通过对以安岳石窟为代表的古蜀文化遗产的考古性研究,分析其艺术特征、造像手法、精神气质、哲学思辨等,从古代璀璨文化遗产中提取与全球化生产生活相关联的特征和价值取向,结合东西方思维对古蜀文化遗产的图案、造型、语义、认知、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跨文化语境 古蜀文化遗产 情景设计 产品设计
  • 简介:文化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文化是什么?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将文化定义为“代代相传并用符号体现出来的一种意念模式,人类借以态度的思想体系”;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则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群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和集体努力而获得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意义、社会等级、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以及实物和物质财富等所有一切的积淀”。无论是狭义的“文化”还是广义的“文化”其共同的性质都在于对价值观念和实现意图的传播与接受方面。

  • 标签: 跨文化分析 《花木兰》 文化定义 价值观念 文化研究 美国
  • 简介:根据现有的跨文化戏剧理论,跨文化“挪用”常以文化的“杂合”与“交叉”为特征。本文拟以中国戏曲舞台上两部莎剧改编作品——《王子复仇记》和《血手记》中鬼魂角色的跨文化舞台表现为例,分析莎剧鬼魂角色被跨文化“挪用”至中国戏曲的文化土壤的可行性;阐述戏曲莎剧改编中鬼魂的舞台表现所应用的两种“杂舍”与“交叉”的方式:自然融入与适度添加;展示电魂在戏曲舞台表现中的本土化位移与转型,以小见大,指明莎剧的跨文化改编中来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相伴相生的特质。

  • 标签: 跨文化舞台表现 鬼魂 挪用 杂合 交叉
  • 简介:由中法艺术家通力合作根据法国17世纪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同名喜剧改编的京剧《司卡班的诡计》于2012年9月1日晚在武汉剧院隆重上演.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浓厚兴趣。

  • 标签: 通力合作 传播交流 跨文化 观感 17世纪 莫里哀
  • 简介:7月1日至2日,汇聚了中国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伦敦金融城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苏黎世市政厅音乐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迪拜歌剧院、香港西九文化区等全球著名艺术机构领军人物的"201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

  • 标签: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世界 英国皇家歌剧院 跨地域 跨文化 合作
  • 简介:《秀拉》是诺贝尔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叛逆黑人女性秀拉的塑造,为我们揭示了在男权至上以及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艰辛。本文以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作为依据,更为深入的对黑人女性自我迷茫与缺失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体现了秀拉在进行自我构建的艰辛历程。而秀拉作为一个追求自我的独立黑人,被孤立的她更是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新一代黑人的先锋,成为追求自我的先行者。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秀拉 迷茫和缺失 自我建构
  • 简介:电影《喜宴》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主人公想要获得身份认同却被不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身份困境既来自于外部认同的失败,也来自于自我认同的错位。在认同失败的现实下,李安导演对影片结局采用了中庸式的“圆满”处理,用各退一步的方法为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临时的答案。这样的结局处理是李安为边缘身份寻求认同平衡点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达。

  • 标签: 《喜宴》 边缘身份 认同困境
  • 简介:2008年1月23日,女演员芬妮·亚当以梅萨热的歌剧《维罗尼加》在巴黎夏莱特剧院的上演成功而挺进导演领域。亚当这次执导的剧目是安德烈.梅萨热1898年的轻歌剧作品。伴随着这部剧作的上演,其潜在的意义在于:一场无声的革命影响着巴黎的各大歌剧院舞台——夏莱特歌剧院,一旦遭遇巴黎歌剧院这一强大的对手,它就匆匆换上轻松娱乐类题材的作品;而巴黎喜歌剧院,

  • 标签: 亚当 导演 巴黎歌剧院 歌剧作品 女演员 安德烈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被评论界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以鲜明而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著称.特别是他对南方没落的种植园文化的独特关注.在同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女主角布兰奇呈现出的典型而鲜明的双重性格具有不可替代与不可重复的特性。该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使布兰奇这一人物“包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布兰奇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作为当时社会南方淑女的真实写照.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现实的人并加以分析。

  • 标签: 《欲望号街车》 双重性格 身份认同 潜意识 社会人生 南方淑女
  • 简介:生活中每个人难免有所选择,无论正确与错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人产生斗争冲突,不管是思想性格亦或生存方式,影片就表现了这种无选择的选择.它通过处在特殊位置的警察和匪贼的命运变化,展现了选择的无奈以及佛家关于"涅槃"与"无间"的学理.正如影片开头用对片名的解释"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为了表达两个主人公最终"涅槃"和"无间"的生命含义,影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行自身的叙事策略.

  • 标签: 香港 电影艺术 身份认同 《无间道》 叙事策略 欲望客体
  • 简介:刘再复在《读书》(2009.12)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提出了把文化划分为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的观点,此观点是受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启迪。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质原汁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伪形文化则是指丧失本真的已经变形变性变质的文化。每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风浪颠簸中都可能发生蜕变,考察文化时应当正视这一现象。应用原形、伪形文化区分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

  • 标签: 民族文化 原形 《西方的没落》 《读书》 斯宾格勒 中国文化
  • 简介: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浙江绍兴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江南著名的水乡,水是绍兴的文化灵魂之一。本文尝试从绍兴城市水文化资源的形成来探索一个城市背后的集体记忆,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然后,试述这种城市文化和社会认同,如何在现代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作用,建立绍兴特有的文化形像和品牌。

  • 标签: 文化空间 文化资源 水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