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 标签: 《地下室手记》 《堕落》 自我双重性虚荣
  • 简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的讲题是《儒学与人格养成》.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但他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进行理解,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学习永远不可以停止下来,什么时候可以停止下来呢?只有当自己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可以停止下来,所以只要活着,我们就需要学习.我们一生不可以停止下来的学问是什么样的学问呢?我的理解是生命之学.

  • 标签: 人格养成 儒学 学习 生命 学问 荀子
  • 简介:<正>柳宗元不仅是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个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感情的普通人。沿着他的诗文去探索其人格和性格,或许可以从另一角度增加对他的了解。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既受时代、民族文化、阶级等社会因素影响,又取决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素质和生活经历。因此,就生活在同一民族文化氛围的人讲,其人格总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柳宗元也是如此,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又有独特之处。

  • 标签: 柳宗元 人格 性格特征 个性倾向性 刘禹锡 心理特征
  • 简介:《周易》从"贞"为"正"的意义上提炼、概括了人之价值和意义,使"贞"成为这部经典所理解的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使人能自觉、理性地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标举于一切生灵之上,成为高贵的从容驾驭自己、从容驾驭环境的一类,使人类自身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从容美好的生命过程;而"贞"的实践意义又具有着使个体的人规避险难,不断获益,不断走向成功的合理指向。

  • 标签: 自觉 理性 规避 获益 成功
  • 简介: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留着体系的基本特征,并遗存了成就辉煌的文物建筑,建筑文化在世界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西方建筑的精神内核,是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中国建筑的精神实质,乃我们视为宇宙本源的道,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之精神,崇尚自然,厚德载物,注重人、建筑和环境的交融。近代的百年屈辱和国人疑古、贬古、崇洋的思潮,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断裂和空前的危机,我们要汲取文物建筑的营养,继承传统并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重构中国建筑文化,创造建筑的中国气派。

  • 标签: 文物建筑 建筑文化 危机 重构
  • 简介: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 标签: 文化精华 文化遗产 中国 历史文化
  • 简介:人格是立身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格也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的统一体,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社会职业,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也各不相同,人格带有明显的职业烙印。

  • 标签: 人格魅力 教育家 社会职业 人际交往 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 简介: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解决殷商内外服问题为契机,从总结夏商周社会治理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建立稳固新秩序的良策。考察周初周王朝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策略演变,可得见周初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的历史进程,以及商周间制度的承袭与变革。

  • 标签: 周朝 社会治理模式 以史为鉴
  • 简介: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自主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学生也在其间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我们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时,

  • 标签: 自主学习 迷失 课程改革 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程
  • 简介:本文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视角,解读了屈原的爱国思想和人格精神,又以历史的眼光探讨了屈原悲剧结局的原因。

  • 标签: 屈原 爱国思想 人格精神 悲剧
  • 简介: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 标签: 王船山 太虛 宗教性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唐史研究历来偏重唐前期,对于中后期关注不够,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多有改观。就专著而言,先有谭凯(NicolasTackett)关于世族衰亡的专著,后有陆扬对于晚唐清流文化的阐发。~(1)前者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在晚唐的消亡问题,认为黄巢(?~884)之起,特别是对长安的占领和屠杀从肉体上摧毁了这一阶层。后者主要从对唐代中后期世族中潜行的清流文化的揭示,看其政治文化在唐后期五代的赓续问题。

  • 标签: 唐帝国 诸侯 重构 危机 政治文化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会有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在不断的传承着。教育在这一连接链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作用更是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己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位置,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 标签: 语文教育 中国 道德观念 人格 民族文化 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