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司马垂墓志考证周铮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司马垂墓志一方,河南洛阳出土,长75.宽74.厚8.5厘米。志文33行,满行33字,有界格,楷书,间有行草:燕故魏州刺史司马公志铭承议郎守中书舍人赐绯鱼袋赵郡□华撰河内公温人司马氏讳垂,字工卿,唐开元天宝中受任中外...

  • 标签: 司马氏 墓志 颜真卿 《资治通鉴》 侍御史 旧唐书
  • 简介:这篇论文,作为批判中国正史东夷传记事史料的第一步,整理了《史记·朝鲜传》、《汉书·地理志》、《汉书·王莽传》的朝鲜观、朝鲜王者观。作为中国正史朝鲜关系记事的发端的《史记·朝鲜传》其史料价值从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可是,其记述是以汉武帝出兵朝鲜为中心,对朝鲜的历史几乎没有表示关系。而且,其东夷王者观是理念化的,中国亡命者都变成其地的王者,并在统治东夷诸族的同时,作为藩属的王而服从于汉王朝。在《汉书》里,朝鲜观及其王者观是多样化的,但与《史记》一样也是理念化的,未客观地描述实际情况。《汉书·朝鲜传》几乎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史记》的记事,在《地理志》郡县条分注里,把箕子、卫氏两朝鲜国,异民族的真番、朝鲜、高句丽诸国安置于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设定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朝鲜国。在《地理志》分区条里认为,包括朝鲜国在内的东夷诸民族是顺从的,他们之所以彬彬有礼,是因为遵守了箕子之教,由于中国人亡命者变为王者并进行了教化,因而出现了理想化的境地。在这里,可以说找到了朝鲜王者的理想像。与之相反的东夷王者观在《王莽传》中可以看到,王莽把高句丽侯驺认定为异民族的王者,将其抹杀是皇帝的任务。《史记》《汉书》的朝鲜观和东夷王者观不是从客观的史实产生出来的,其记事的史料价值也并不那么高,但给予后世正史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 标签: 《史记》 《汉书》 东夷王者观 史料价值 中国
  • 简介:悬棺葬是广泛分布于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奇特丧葬习俗和考古文化,流行时间达数千年之义。它恰似一部古老神奇的乐章,情深意浓,婉转悠扬,唤起了后人对往昔的追忆,对历史的深思。半个多世纪以来,悬棺葬这一世界性文化现象引起了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为揭开这一“干古之谜”作了种种探索。

  • 标签: 中国悬棺葬 丧葬习俗 考古文化 婉转悠扬 世界性文化 流行时间
  • 简介:1975年成都羊市街出土“别部司马”铜印一件。资料显示,这种东汉军队官员印章,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据文献记载,别部司马是东汉时期别营的领兵官,早期直属于大将军。东汉末年,兵制受到破坏,别部司马的隶属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东汉军队中,虽然别部司马的地位和官秩都不是很高,但东汉末年至三国一些著名历史人物,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由于东汉兵制对别部司马的领兵数并没有作出严格规定,加上“别营”、“别部司马”属于比较特殊的编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朝廷和各大割据势力也就将其作为收编流散武装、增强自身实力的手段和工具。在东汉末年争霸战争中,别营、别部司马为各方霸主争夺势力范围,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别营和别部司马已经不适应当时形势需要,并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 标签: 别部司马 割据 战争 铜印
  • 简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归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归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归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的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归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李氏家族 长史 司马
  • 简介: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异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 标签: 河洛文化 汉人南迁 客家文化 河南 大谷关遗址
  • 简介:三代都城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论及其原因,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三代都城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无疑在三代迁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本文着重从人口的角度来分析三代都城的屡

  • 标签: 三代 迁都 人口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之一,周祥副研究员的新著《中国古代纸钞》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里的“古代”同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古代”涵义稍有不同.是按照上海博物馆的习惯用法.其中的古代纸钞包括清末的户部银行、大清银行纸币在内。本书由上海博物馆的古钞、钞版藏品图录和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组成。

  • 标签: 中国古代 纸钞 上海博物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藏品研究 习惯用法
  •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史态度的区别。

  • 标签: 宋徽宗 画继 邓椿
  • 简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李信伐楚时先攻平舆、寝,又攻“鄢郢”,然后向西会于城父(父城)的过程,存在史实抵牾和地理矛盾。清华简《楚居》中楚惠王时期曾徙居的“邚郢”,整理者根据字形释作“鄢郢”,学者认为这里的“鄞郢”应进一步读为“郾郢”。本文指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李信攻打的所谓“鄢郢”,实即《楚居》中出现的“鄞郢”,不在今湖北宜城一带,而在今河南郾城。李信伐楚作战路线存在的矛盾之处,可以得到合理的复原和解释。

  • 标签: 清华简 《楚居》 郾郢 《史记》 鄢郢
  • 简介:<正>出土文物可以校核、补充及修正史籍记载的正误,古代史学家在撰述其历史著作时,有的据事直书,有的回避不谈,有的(?)意涂改或故意伪造,地下出土文物及地上的刻碑,成为未经篡改,翔实可靠的第一手实物史料。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湖北省博物馆在江陵县城外西北七公里处发掘的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践青铜剑,出土时置放黑色漆木剑鞘内.保存完好,剑身尚闪炼着辊目光泽,寒

  • 标签: 越王勾践 史记 世家 史籍记载 公元前 司马迁
  • 简介:<正>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方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批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址,诸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江陵荆南寺、张家山、湖南石门皂市等等,出土了一大批风格基本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器物。南方地区的这些夏商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多,其与北方夏商文化惊人的一致性,曾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广泛密切的关注。这种典型中原风格的夏商文化、特别是商代前期文化,为什么会在南方大地上广泛存在?以前,在没有

  • 标签: 南方地区 相关问题 湖南石门 夏商时期 张家山 史学界
  • 简介:敦煌初唐卷子本裴注《史记·管蔡世家》残卷之附篇前、后,有两大段包括两个相同的“太史公曰”在内的重复之文,又,附篇增衍“曹叔振铎世家”一题。敦煌本此卷这两处重大文字错误,乃因附篇拼补入卷所造成。敦煌本《管蔡世家》中误重之文和增衍的附篇之题,后为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北宋景祜本《史记》相继沿存下来,而又有所变易。初唐盛唐至北宋这三个重要阶段有代表性的《史记》传本文本之同异,既显示出《史记》夹注本之传承有绪,又反映该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特点。

  • 标签: 《史记·管蔡世家》 敦煌本 《索隐》本 景祜本
  • 简介:提要:纪念馆是为“记忆”而生的一种博物馆,它参与群体历史记忆的建构,从而维护群体稳定性、塑造主流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教育。纪念文化和博物馆文化作为纪念馆的两个来源,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纪念馆中群体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如何在纪念馆中≯了妙平衡、互补融合纪念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建构中一个值得探究的现实课题。关键词: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纪念文化;博物馆

  • 标签: 历史记忆 纪念馆 群体 博物馆文化 矛盾 主流价值观
  • 简介:试探魏孝文帝洛之动机及所走的路线白艳芳拓跋鲜卑自道武帝拓跋王圭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以来,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孝文帝拓跋宏称帝的时候,平城已经人口众多,初具规模,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了。而孝文帝掌握政权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

  • 标签: 魏孝文帝 平城 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地图集 洛阳 复礼万国
  • 简介:关于裴李岗文化一支西的几个问题袁广阔DuringPre-Yangshaoperiod,thePeilgangCulturedistributedinmiddleplainwasworede-velopedthanLaoguantaiCultured...

  • 标签: 裴李岗文化 半坡类型 中原地区 贾湖遗址 体质人类学 新石器时代遗址
  • 简介:电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16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对伊拉克国家博物馆17万件历史文物的洗劫,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特殊浩劫,是对人类保存历史记忆的一次重创”。

  • 标签: 伊拉克 国家博物馆 人类文明 文物洗劫
  • 简介:汉唐时期中亚粟特人向东方的移民运动,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即商业移民与部落迁徙.这一特点,在敦煌与吐鲁番地区定居的粟特人中有比较鲜明的反映.从总体来看,在隋唐以前,这两个地区籍粟特人的来源以商业移民为主,而在此之后,则主要以部落迁徙为主.

  • 标签: 粟特人 敦煌 吐鲁番 部落迁徙 商业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