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钱币源远流长。从先秦至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钱币中重要的一支。这里,作者暂把它们分为古钱、近代币和现代币来讨论。古钱指方孔圆钱铸币,近代币指机制币,现代币指解放后发行的各种硬币。

  • 标签: 中国 硬币 铸币 钱币 世界 古钱
  • 简介:勋章和奖章是当代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以及众多国际组织授予、奖励特殊成就者的重要形式。作为金属制佩带物,勋章和奖章最早出现在欧洲中世纪;作为收藏品,现存古老的勋章奖章之稀少、近现代勋章奖章之珍贵是不言自明的。多年来,钱币学界对勋章、奖章缺乏整体系统研究和比较分类。

  • 标签: 钱币学 成就 收藏品 近现代 奖励 地区
  • 简介:自从柴尔德提出“新石器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成为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各学科学者运用多种理论从各个角度探讨这一革命性进程,试图回答农业是何时、何地、为何和怎样起源的。西方学者为此作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农业起源的研究历程,然后从环境、社会和人类文化、认知力三个方面对西方有关农业起源的理论或假说进行总结和评述,旨在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研究者对农业起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农业起源 环境 社会和人类文化 认知力
  • 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正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而唐代的青铜佛教造像,就是这枝娇艳的奇葩.唐代青铜佛教造像不仅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铸造技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 标签: 佛教造像 铜佛 唐代 三代 中国历史 青铜
  • 简介:稀见河西方志校读记张令瑄作者按我国近代史学家张维(鸿订)先生所著《陇右方志录》,收录今甘肃、宁夏、青海历代地方志四百余种,逐部为之评介,久为史界所重视。柳诒徵先生称之为方志学界创始之例,备省皆有仿作。该书出版多年,令乃以浏览所及,新编各志及原录知而未...

  • 标签: 大图书馆 金塔县 编委会 甘肃省图书馆藏 方志 校读
  • 简介:<正>一、现在的聂思脱利派听说过“聂思脱利派”这一名词的人很多,但它到底是基督教的什么宗派,却鲜为人知,在日本也没有属于这一宗派的教会.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得知在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亚述东方教会的团体,把聂思脱利派的各部组织到了一起.于是,我们立即与之进行联系,很快就得到回信说:“我们的确

  • 标签: 基督教徒 东西方 成吉思汗 阿拉伯语 十字架 东方
  • 简介:一部帮助西方人收藏中国古钱币的新作现已问世。丁福保于1940年出版的《历代古钱图说》收有古钱币2749枚。该书已被小乔治·A·费希尔(GeorgeA·Fisher,Jr·)改编。这是为了使不懂中文的西方收藏者能够使用它,因为原书用的是中文。费希尔译出了丁氏《图说》中所有钱币的名称和上面的币铭,给每一枚钱币加了号码,并注明铸行年代及所知的铸地。他译出了该书1940年钱币的价格,并加上了原文中相应的注释。他还注明了某些原书拓片上不大清晰的钱币背文。

  • 标签: 历代古钱图说 背文 丁福保 中国历代货币 造币厂 钱谱
  • 简介:最早参观西方机器制币的中国人赖茂功读《中国钱币》1991年第3期程卫红编译《伯明翰造币厂铸造的清朝样钱、广告钱、功牌、纪念章》一文颇感兴趣。该文述及1866年清官员“品春”或“品图仁(译音)”到欧洲访问造币厂事。读此使我想起我国最早到法国、英国参观机器制币的人和事,简述如下,或许能引起集币爱好者的兴趣。清政府第一批派遣赴西欧游历的官员是斌椿及随员四人,时在同治五年(1866年)。斌椿字友松,汉军正白旗人,生于1804年。随行者是其子广英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彝、彦慧。他们于1866年3月7日离开北京,5月2日到达法国马赛,他们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汉诺威、比利时,至8月19日离马赛回国,在欧洲近四个月。所见所闻,斌椿著有《乘槎笔记》一册。对在巴黎、伦敦参观造币厂均有记述。在巴黎参观造币厂时在1866年5月12日。《乘槎笔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命广英等往看造钱,用火轮法,以水气冲激推机,命进退铁管中。机之一端,连大轮之枢,以运动长轴。轴置屋梁下,分系韦条,运千百小轮。大轮转则轴转,轴转则众轮俱转。轮有横直,各适其用,工匠分司之。钱质成圆,无孔。一一平其轻重,无纤芥

  • 标签: 造币厂 制币 乘槎笔记 中国钱币 斌椿 样钱
  • 简介: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资料证明,从唐代中晚期开始,中国瓷器就通过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文化因素 西方 外销 清代 创造发明 中国人民
  • 简介:东周青铜器叙事画像纹的工艺可以分为刻纹、铸纹、嵌错纹三类.刻纹主要见于吴楚地区及三晋地区,铸纹主要流行于三晋及其周边地区,嵌错纹则盛行于三晋和燕代地区.东周青铜器叙事画像纹不同地域风格的形成,与各地的思想主流和工艺传统密切相关.

  • 标签: 东周 青铜器 画像 叙事 思想 周边地区
  • 简介:1876年,因云南马嘉理事件,郭嵩焘被钦派出使英国,前往英国道歉,同时出任常驻英国大使(后兼任驻法大使)。郭嵩焘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他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他所见的各国博物馆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博物馆方面的材料做一个细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去“恢复”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构建郭嵩焘眼中的十九世纪西方博物馆形象。

  • 标签: 郭嵩焘 伦敦与巴黎日记 博物馆
  • 简介:说明文字是博物馆展览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就叙事型主题展览而言,说明文字理应承担展现内容、揭示主题、传播知识的作用,但目前却普遍存在逻辑结构及其层次不清晰、文字量过多、可读性不足等问题,致使博物馆展览长期面临难以吸引观众、社会效益不高的困境。本文将对博物馆叙事型展览说明文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探讨编写好说明文字的方法。

  • 标签: 博物馆 叙事型展览 说明文字
  • 简介:作为一种人工系统,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对它需要的程度,而且有赖于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同其它社会有机体一样,西方博物馆的结构和功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渐趋完善,其社会效益也日益显著.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加论证,作为'博物馆与西方社会'一文的补充.

  • 标签: 博物馆事业 艺术博物馆 社会功能 社会有机体 西方国家 国家公园
  • 简介:<正>在四川唐代的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变》有三种表现形式,兹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代分别论述于下。(1)“阿弥陀佛与五十二闻法菩萨”,该图又称“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或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陀罗”,或名“五通曼茶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三尊佛、菩萨像的曼荼罗(即佛一尊,菩萨五十二尊)。六朝至隋唐的阿弥陀佛为中心的“西方净土变”不少,这种组合是最早的一种净土变相。

  • 标签: 阿弥陀佛 摩崖造像 西方净土变 四川 菩萨 寻杖
  • 简介: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类型之一,民族志藏品自十五六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珍宝"(curio)到"标本"(specimen)到"艺术"(art)的不断发展与修正。民族志藏品架起的桥梁不仅实现了藏品与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沟通,而且还实现了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沟通,以及西方社会内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论和知识体系的沟通。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将民族志藏品置于整体的历史、社会与知识脉络中,探讨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体系更迭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志藏品内涵与认识论逻辑的演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志藏品 珍宝 标本 艺术
  • 简介: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桥头堡,自古与中亚、西亚、印度、阿拉伯、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有联系,源于东西方的各种文物因素在这里交汇、融合,所以这里出土的很多珍贵文物,表现出多元文化之特色,新疆丝路沿线发现的发现东罗马金币、马人武士裤装、对人对兽树纹厕袍、玻璃杯、绢画等珍贵文物,都是汉唐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

  • 标签: 经济文化交流 珍贵文物 东西方 东罗马 金币 丝绸之路
  • 简介: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博物馆应该如何确立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公众对信息媒介的选择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使信息接收与建构的效果得到最大优化。本文尝试引入一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能够应用于研究传播行为的理论框架,对博物馆及其展览所独有的媒介优势进行解读和优化。

  • 标签: 媒介 结构主义 叙事学 博物馆展览
  • 简介:一前言旧石器考古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门学科。经过几代旧石器考古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中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旧石器文化分期序列。它以欧洲冰期一间冰期地层和共生哺乳动物化石为基础,并以和分期相联系的标志性技术、工具为标志①。标志性技术和工具毕竟是人类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现象,可以在研究早期人类文化进化上发挥其独特作用。

  • 标签: 鄂尔多斯 乌兰木伦 石器技术 西方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