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嘞的《西》,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1,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2,其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极为难解,有的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其实,

  • 标签: 《西洲曲》 歌德巴赫猜想 乐府民歌 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 代表作
  • 简介:叫头鸡,又名焦头鸡,也叫“咬嘴”“较嘴”。按照规范的汉语,应称作“叫鸡”(善斗的公鸡)。叫头鸡话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口头流传),是安徽省利辛县很有特色的一种俚语,最早定型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老阚疃集。解放前,叫头鸡话在以阚疃镇为中心方圆百里的范围内颇为盛行。受其影响,叫头鸡在利辛县周边的淮南市、风台县、颍上县、阜阳市、蒙城县等地亦广泛流传。

  • 标签: 公鸡 皖西 民俗文化 民国初年 利辛县 安徽省
  • 简介:天地会“西鲁传说”探幽曾五岳[编者按]天地会起源问题,是谜象环叠、聚讼纷争的世纪公案。而洪门秘籍“西鲁传说”,更是谜中谜,案中案,历代史家对其评价不一,褒贬都有。主要有洪门缘起的“信史说”、部分真实说和荒诞不经毫无史料价值说。本文作者从方法论等角度提...

  • 标签: 天地会 南少林寺 史料价值 东山县 起源问题 萧一山
  • 简介:<正>唐初,居住在洱海周围及祥云、凤仪、永仁、姚安、大姚、永胜一带的“西洱河蛮”,有一套与当地社会道德、风尚、礼仪息息相关的原始习惯规范。原始习惯规范以社会为文化背景表现为具有“社会意志”的风俗习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又表现为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唐初,“西洱河蛮“还处於“各据山川,无大君长,不相役属”的部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更没有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性的机构来认可习惯规范。故“西洱河蛮”的原始习惯规范还不可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还处於一种从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过程中,靠“礼”和纯朴的民约乡规来体现的阶段,此阶段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

  • 标签: 西洱河 法律规范 习惯法 道德规范 唐初 国家意志
  • 简介:六朝时期珠江三角的经济开发赵庆伟珠江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其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的珠江三角,其西、北、东顶点直抵高要、清远和惠东,大致包括广州、佛山、珠海、深圳等近三十个县、市。从便于选取材料的角度出发,本文拟取其广义。六朝时期是珠江...

  • 标签: 珠江三角 六朝时期 《南方草木状》 广州 海外贸易 《齐民要术》
  • 简介:<正>鸠摩罗什(Kumāarajiva,公元343年—413年),意译童寿,佛典四大译家中的第一位。他活动的时代,应属佛典汉译史的早期。但是他的若干译本却能经历一千五百年漫长时间的考验,始终为佛徒所喜受,成为他们诵习的标准经典和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不被他人乃至名家的重译所取代。他的译经实践,形成了佛典翻译史,以至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公认的高潮。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秦政权对于佛教的大力提倡,前此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人勤恳努力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他,

  • 标签: 妙法莲华经 《大正藏》 方言 活译 鸠摩罗什 中国翻译史
  • 简介:对唐山、汶川、玉树三次大地震的遇难者集体“亡灵”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的梳理,可以展现现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助于分析“亡灵”作为生者记忆遇难者的装置所具有的意义,以及民俗学研究“亡灵”相关课题的必要性。集体遇难者的“亡灵”无法仅在个人或家庭层面予以对应,而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层面予以抚慰;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行政和社会舆论也总是会遭遇到各种形态的“亡灵”问题。

  • 标签: 地震 亡灵 国家哀悼制度 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