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浙江的青铜时代,正值中原夏、商、周奴隶王朝(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起)到越国兴灭的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对证实和探索浙江的先秦历史,尤其是越国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浙江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青铜,但多数非为考古发掘所得,通过科学手段发掘的先秦墓葬出土品,更是廖廖.另一方面,越王勾践以前的浙江古代史,除了一些传说之外,在文献记载上几乎等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就现有的青铜资料,还难于对浙江的青铜文化作全面总结,更不可能对器物作深入的类型学分析和断代研究.因此,本文仅就浙江出土的商周青铜,结合有关资料作初步分析,并对浙江青铜文化的若干问题,阐述自己的粗浅看法,希望能就正于关心浙江青铜文化的同志们.

  • 标签: 青铜文化 浙江 文物 商周青铜器 图版 兵器
  • 简介:通过仿古范铸实验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可以初步得出利用微量元素示踪青铜产地及矿料来源或探索古代矿冶产品输出路线是可行的,但要走新的技术路线的看法。

  • 标签: 青铜器 微量元素 范铸实验
  • 简介:广东在先秦时代究竟有没有过青铜时代?是否进入了奴隶社会?过去研究者一般是持肯定态度的.本文作者力排众议,提出广东在先秦时代不存在青铜时代,也没有进入奴隶社会.这就对岭南上古时代的文化面貌、文化发展水平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新问题.文章取材丰富,论说有力,是研究广东先秦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欢迎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继发表高见.

  • 标签: 墓葬 广东地区 墓主 先秦社会 岭南 遗址
  • 简介:<正>1988年1月,在江苏省六合县西南的程桥发现了一批青铜.经南京市博物馆派员赴现场清理,系出于一座春秋晚期的土坑坚穴墓中,编号为程桥三号墓.在同一地点,于1964年和1968年曾先后发现过两座墓葬(编号分别为程桥一、二号墓),与这次发现的三号墓相距仅百米,出土的铜器

  • 标签: 程桥 铜器 吴王光 吴国 相关问题 考古
  • 简介:<正>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容器,从现有材料看,其器类大致有鼎、卣、尊、缶、(?)、鉴、(?)等,以下就这些器类中值得讨论的问题逐一分析.鼎.这类器中的越鼎.学者们均作了深入研究.不再讨论.而对于两广出土的楚鼎则需再作分析.有学者认为罗定南门垌和恭城秧家各出土一件楚鼎,对恭城秧家的一件鼎.有说楚器,也有人认为是“仿中原和楚”的“越青铜”.但观此器形与纹饰,属楚青铜,是毫无疑问的.罗定南门垌的一件鼎是否为楚鼎?笔

  • 标签: 两广 青铜容器 罗定 百越文化 恭城 中原地区
  • 简介:<正>本世纪3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序》中,将中国古代青铜划分为南北二系,提出“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北系也”,并认为“徐楚乃南系之中心”。这个论点曾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至今仍然流行。然而,1949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史上,徐楚能否相提并论,是否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系青铜风格的形成决定于楚抑或决定于徐,徐楚关系如何等等。本文试图对徐楚青铜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机制,以及青铜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

  • 标签: 徐人 楚国青铜器 楚人 青铜文化 徐国 楚墓
  • 简介:<正>江阴长山乡盘龙山北麓出土1件较为完整的汉代青铜鸡首鐎盉。盉底还留有明显的炭黑痕迹,盉内壁粘附着一些稻谷糠皮,表明是一件使用过的炊器。该器身扁圆。盘形盖,盖顶中间铸拱形纽,纽高1厘米,右侧有一长方形纽,纽长2

  • 标签: 江阴 龙山 青铜 形盖 圆流 拱形
  • 简介:本文依据ATM复合剂清洗粉状锈即青铜病的实验,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腐蚀青铜编钟进行保护处理,将清洗液作了IC分析。从实验和分析表明ATM复合剂不怛可消除粉状锈,而且对青铜文物起到缓蚀保护的作用,简化了传统腐蚀青铜文物的处理工艺。

  • 标签: 清洗剂 青铜腐蚀 缓蚀
  • 简介:对比了BTA和AMT的物理性质、缓蚀青铜的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 标签: BTA AMT 青铜文物 保护措施 腐蚀抑制性能
  • 简介:<正>近年来,云南西南部的昌宁县北部澜沧江边的德里村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我们在这里收集各类石、陶器标本30余件.这些器物在加工方法和造型方面颇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昌宁县乃至整个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风貌.一、遗址环境德里也叫大寨村.是昌宁县大田坝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子位置在昌宁县北端澜沧江与永平河交汇处的河谷台地上.南距昌宁县城60公里.村子台地地形为西、南两面靠山,东、北两侧为澜沧江水流环绕.海拔高度约900米.由于地处峡谷,气候炎热,加之周围有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良好场所.据传过去曾是“蒲蛮人”(布朗族)长久生活的地方,后来由于疾病流行,人口不断外迁,遂渐荒芜.1949年后,当地政府从数十里外的大田坝等地迁来若干民户,形成了今天的汉族村寨.据村民讲,“德里”一语,就是当年“蒲蛮人”的地名.现在被汉族沿用了.二、遗迹遗物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存 昌宁县 宁德 蒲蛮 云南西南部 澜沧江
  • 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家萨林(MarshallSahlins)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库克船长在夏威夷岛被杀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述有关世界体系在南太平洋地区遭遇的诸多事件。在这一系列论文中,萨林反思了“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坚持人类学的初衷——理解他者的文化,以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志为材料,从人类学的视野,撰写了历史人类学的典范之作。

  • 标签: 南太平洋地区 历史事实 萨林斯 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 80年代
  • 简介:祁连休先生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98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册)。我查阅了《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5月18日,大概这就是先生给出版社交稿的时间吧!从那一天起到现在,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孤独 愤怒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在理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成效不高.如何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试以广东省博物馆情景教育活动探索的实践为例,探讨什么是博物馆情景教育活动及其开展的依据,提出博物馆开展此类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 标签: 博物馆 情境创设 情景式教育活动
  • 简介:东莞自201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架起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使艺术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考量的问题,本文以引进瑞士“真实虚构电影院”项目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互动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实施模式以及当代艺术本土化等问题,借此为引进和运作新型的艺术项目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互动 公共艺术 实践 机制
  • 简介:为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工作,本文以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创建“周六故事”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为例,对文艺品牌的培育进行探讨,在分析“周六故事”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提出了文艺活动品牌差异化选择、树枝成长、立体化发展的观点。

  • 标签: 文艺品牌 成长 发展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