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据SchmollerKM2015年10月8日[Nature,2015,526(7572):268-272.]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出芽酵母中发现在细胞分裂之前,周期蛋白Cln3的合成速率随细胞尺寸变化,而转录抑制因子Whi5的浓度会随细胞生长而得到稀释,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细胞尺寸对增殖的调控。细胞的大小是影响细胞内所有生物合成过程的基础,它决定了细胞器的尺寸还影响着细胞的物质运输。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影响细胞大小的基因,但细胞尺寸调控之下隐藏的分子机制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揭示。

  • 标签: 细胞生长 合成速率 转录抑制 美国斯坦福大学 周期蛋白 细胞增殖
  • 简介:据BelgardtBF2015年6月20日[NatMed,2015,21(6):619-627.]报道,小RNA(microRNA-200家族)胰岛B细胞的存活和糖尿病的形成存在着很大关联。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 小RNA MED
  • 简介:目的通过将不同比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盐酸川芎嗪联合用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观察不同比例对其体外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已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静脉血50mL,分别二次离心法制备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分析。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是否加入药物为分组依据,分成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入药物,其余三组分别将体积分数为15%、30%、50%的PRP80%盐酸川芎嗪按照1∶1.5混合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细胞达到80%融合,消化收集细胞;计数确定各组细胞培养情况,确定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对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培养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确定其成骨分化特性。结果各组PRP+盐酸川芎嗪促进MSCs增殖优于对照组。达到80%融合时间更短。随着PRP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效率显著增加。结论PRP盐酸川芎嗪对BMSCs的体外增殖有促进作用,PRP体积分数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盐酸川芎嗪 体外增殖 实验研究
  • 简介:随着现代人群户外运动的增加,肌腱、韧带损伤患者随之增多,给患者的身心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韧带修复带来新的希望,利用不同谱系的细胞因子结合特定的周期性机械力作用,诱导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纤维分化形成工程韧带。虽然肌腱韧带虽生物学功能有差别,但均为束状结缔组织,主要成分均为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只是二者比例有所差别,且单独研究其中之一文献较少,故而笔者将合并论述。本文将抛开机械力而专述细胞因子对韧带形成的影响。

  • 标签: 细胞因子 肌腱韧带 组织工程 胶原纤维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膀胱癌小鼠的抑制作用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雌性无胸腺裸小鼠6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建立膀胱癌原位荷瘤模型,并给予CIK处理,模型组则仅进行模型建立,给予同样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输注,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上予同样0.9%氯化钠溶液处理。3组小鼠均于完成治疗后7d处死,解剖小鼠,测量肿瘤的体积及质量,治疗过程中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模型组比较,肿瘤体积[(145.34±46.32)mm^3vs(552.33±133.32)mm^3]、质量[(0.18±0.23)gvs(0.76±0.2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使小鼠外周血CD4^+及CD8^+细胞增多,治疗组模型组比较,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4±4.65vs15.52±0.12,P〈0.05)。结论CIK对膀胱癌起到抑制的作用,对膀胱癌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膀胱癌 T淋巴细胞
  • 简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是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联合主办的生物医学工程及其相关临床医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已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报道国内外有关生物医学工程及其在临床中的研究、应用。为生物医学工程学和其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架起学科间桥梁。

  • 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学 临床医学 稿约 科技论文 统计源期刊 国家科技部
  • 简介:《生物骨科材料临床研究》(ISSN1672-5972CN42-1715/R)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是以突出生物骨科材料临床研究相结合,体现骨科临床技术趋势应用面的拓展,理工医相结合的专业期刊。现已被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AS化学文摘等大型数据库收录。

  • 标签: 征订启事 化学文摘 国际标准开本 临床技术 发行面 双月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CT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检查证实的39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1.7岁。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超声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超声CT检查对病灶边缘、回声或密度的判读结果较相似,但CT判读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明显高于超声(P〈0.05);超声检查80.6%(29/36)病灶乏血液供应,增强CT检查92.0%(23/25)轻度强化。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3.6%、38.5%、48.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

  • 标签: 腺性膀胱炎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 简介:为了进一步减少数据扫描时间,提高磁共振成像速度,我们对压缩感知MRI脉冲序列进行了研究。采用相位编码方向变密度欠采集的方式,设计了基于自旋回波的压缩感知序列;并采用PPL语言编程,在永磁和超导MR扫描仪上实现了该序列,对压缩感知欠采集自旋回波全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图象重建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达到了压缩感知的要求,采集的头部和膝盖数据的最佳欠采样加速因子分别为2和4,大大节省了数据采集时间。该序列的实现使得低场强MR扫描仪在不提高梯度性能的情况下,便可实现快速成像,为提高我国在MR扫描仪上的研发水平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脉冲序列 自旋回波 图像重建 稀疏变换
  • 简介:新年喜庆福相随,天地共舞春又归!在过去的一年中,因有您的支持,《生物骨科材料临床研究》编辑部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并取得新的进步。2014年里,编辑部先后开通微信公众号、升级全新的官方网站、正式启用数字化在线稿件处理系统,希望通过这些新平台新方式,能更加方便编委老师们、读者作者朋友们编辑部的联系交流和学习工作。相信在您携手和帮助下,《生物骨科材料临床研究》杂志会越办越好!

  • 标签: 稿件处理系统 通微 全体同事
  • 简介:结合期刊处理数字化、网络化趋势,为服务广大读者作者朋友们投稿、查询、检索、交流,方便编委老师们审稿、指导工作、沟通互动,进一步加强期刊的传播推广,提升期刊影响力,《生物骨科材料临床研究》编辑部在线稿件处理系统已于2015年正式全面投入使用。希望该系统的开通能更加积极地发挥本刊链接产学研医管的纽带作用,为行业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标签: 临床研究 骨科材料 系统 稿件 在线 生物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分型及压迫厚度对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影响,探讨不同乳腺分型和压迫厚度同AG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患者400例,均为女性,年龄21~72岁,中位年龄46岁。采用美国HologicSeleniaDimensions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所获得的400例乳腺片,回顾性分析不同的乳腺分型、不同的压迫厚度AGD的关系。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分型为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乳腺分型、不同压迫厚度患者的AGD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乳腺分型、不同压迫厚度及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AGD的关系。结果乳腺X射线摄影AGD随乳腺厚度增高而增高,随着乳腺密度分型由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到致密型逐步升高,AGD也随之升高。结论乳腺AGD乳腺的压迫厚度和不同乳腺分型有着密切关系,有利于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优化的曝光参数,以最低的辐射剂量获得最优质图像。

  • 标签: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压迫厚度 乳腺分型 平均腺体剂量
  • 简介:目的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LCP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胫骨20条形成骨折标本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LCP外置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观察标本在不同的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作用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700N载荷轴向压缩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14N.cm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300N载荷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LCP外置固定骨折在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等生物力学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其在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 骨折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髓外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视。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髓外固定失血特点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临床病例对照实验(C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种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78,95%CI[-322.64,-110.91],P〈0.001);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8.51,95%CI[-651.13,-245.88],P〈0.001);髓内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08,95%CI[34.94,253.22],P=0.01);髓内髓外固定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41,95%CI[-190.74,-66.08],P〈0.001);髓内髓外固定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6,95%CI[-88.68,144.81],P=0.64)。结论据本系统评价结果: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其隐性失血量均多于显性失血量;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均具有巨大的隐性失血量,但二者相比,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多于髓外固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髓内固定髓外固定的总失血量基本一致,对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