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个乳腺癌(114例)的乳腺X线表现,依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分类标准,进行乳腺X线判读。结果:122个乳腺癌中导管内原位癌23例(18.9%),浸润性导管癌77例(63.1%),小叶原位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乳头状癌12例,粘液癌5例。导管内原位癌乳腺X线影像学多不具备典型恶性征象,21例(91%)伴钙化,诊断BI-RADS-4a以上正确率为91%。浸润性导管癌1级多数不具备典型恶性征象,诊断BI-RADS-4a以上正确率为75%。浸润性导管癌2级(33例)和3级(40例)乳腺X线影像有相同的征象,二者较导管原位癌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征象,浸润性导管癌2级和3级诊断BI-RADS-4b以上正确率为77%。结论:按照BI-RADS分类标准判读乳腺X线影像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早期 乳腺X线检查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由一名副主任医师、两名主治医师对34例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与MRA、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显示为颅内动脉瘤,2例MSCTA诊断阴性,诊断准确率94.12%。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1-4级脑血管分支结构,同时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完整形态和空间结构。在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前循环动脉瘤18例,后循环动脉瘤1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合并脑梗死3例。发现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前交通动脉变异合计7例。结论:在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毗邻解剖关系以及Willis动脉环变异情况,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为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值得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EEG CT
  • 简介:目的:分析6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CT、TCD的特点。方法:收集CT证实,同时从事TCD检测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较大,60岁以上占71.6%;男性多于女性。易患因素高血压占首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往往呈多发性。35%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运动性偏轻瘫。TCD无创检测颅底大动脉的流速、流向及频谱等血流动力学改变,能间接推测皿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可了解局灶性缺血的病因和供血情况。结论:CT、TCD对辅助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TCD
  • 简介: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EMG)诊断。方漱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的3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及肌电图分析。结呆:手术所见与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完全符合62.9%,基本符合为31.4%;EMG推测病变范围大多较手术所见损伤范围广。结论:综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电生理测试可对臂丛神经损伤提出定性定位分类诊断,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肌电图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完整睡眠周期视频脑电图在儿童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19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儿童进行包括清醒及完整睡眠周期的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719例患儿平均记录2.8h。其中318例(44.2%)记录到临床事件,其中198例(27.5%)伴同步癫癎性放电。401例(55.5%)在监测中无发作,但288例(40.1%)有脑电异常。总异常率67.7%。结论:完整睡眠周期视频脑电图提高了检查阳性率,对儿童发作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儿童 视频脑电图 发作性疾病 睡眠周期
  • 简介: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cervical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 标签: 颈椎动态稳定器 退变性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与CT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对比应用。方法:509例患者进行了脑电地形图和CT检查。结果:在509例患者中脑电地形图和脑CT显示了不同的改变。结论:脑电地形图和脑CT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各具有其优点和不足。脑电地形图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脑电地形图 电子计算机化断层扫描 CT检查
  • 简介:利用脑电地形图(BEAM)诊断脑部疾病是当前脑电图学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对器质性脑损害的诊断与定位帮助颇大,而且对脑功能性疾病的损害提供客观依据,对疗效的估价与预后的判断都有一定的价值。一、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脑组织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故头颅CT常正常,但由于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肿胀及脑电活动异常,BEAM常能显示异常改变。阳性率高于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大脑功能失调 脑血管疾病 器质性脑损害 血缺氧 脑部疾病
  • 简介: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研究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和评价新药的新兴学科。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医药院校开设了临床药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临床药理学的发展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在我国高校作为一门课程,仅仅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而且教学任务大多由基础药理教研室承担,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紧密结合临床,

  • 标签: 临床药理学 教学方法 药物相互作用 病例讨论 新兴学科 病案讨论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增多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可用于医疗服务的社会经济资源(特别药品资源)却相对有限.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新药;探索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便成为医药研究领域中广泛关注的问题.

  • 标签: 临床药物应用 经济学 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
  • 简介:近年来,纤维联接蛋白(FibronectinFn)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其结构,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Fn分子量为450,000,含糖5—9%,为二聚体或多聚体。Fn基固位子第8对染色体,大小约48Kb,有多个内含子,目前已克隆成功。Fn具有广泛的生理功

  • 标签: 纤维联接 联接蛋白 蛋白疾病
  • 简介:为了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的诊断问题进行再探讨,我们对以临床标准,或以电生理检测标准诊为病窦的124例病人进行了分析,并报道如下以与同道们商榷。资料及方法全组124例,男85例,女39例,年龄37~77岁(平均45岁)。均系心脏电生理室进行窦房结功能检测的病人。先经病史,体检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之后,再进行窦

  • 标签: 电生理诊断 病窦 窦房结功能 电生理检测 临床标准 诊断问题
  • 简介:本文旨采用决策分析对腹部外科抗感染常用头孢菌素进行评价,供临床用药参考。决策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评价品种、选择评价标准、进行分阶系统的设计、进行决策分析并得出结果、进行灵敏性分析。本文选择的评价品种是: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西力欣、先锋必素、菌必治、复达欣。选择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性(主要依据其对腹部外科常见感染病菌的MIC90);安全性(副作

  • 标签: 决策分析 先锋必素 评价品种 常见感染 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与脑CT在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脑电地形图和脑CT在99例患有脑感染性疾病患者中被检查了并且进行了对比。结果:在疾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中,脑电地形图和脑CT是一致的。但是,在阳性率方面,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在脑电地形图中94例是阳性,而在CT中只56例是阳性。结论:脑电地形图在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感染性疾病
  • 简介:Objective:ToexploreleveldiagnosisonCTandBAincerebrovasculardiseases.Method:CTandBAwereexaminedin53patientswithcerebrovasculardiseasesandcomparedinleveldiagnosis.Result:ThesidesonleveldiagonsisofCTandBAwereidentical.TherangofdiseaseswaslargerinBAthanthatinCT.Conclusion:BAcanhelpleveldiagnosisincerebrovasculardiseases.TheleveldiagnosisofBAandCTwerebasicallyidentical.

  • 标签: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本文对186例头痛患者的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脑电图可作为头痛病人的常规检查,其表现中度以上异常及局灶性异常改变的患者是头颅CT检查的重点,脑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否认CT检查的价值。

  • 标签: 头痛 脑电图 计算机断层摄影
  • 简介: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imaging,MRSI)是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重要检测工具之一,是分子医学、基因疗法等医学前沿的首选监控技术[1],它可以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人体的生化环境、组织代谢等进行无创定量分析。一、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原理MRS是一种可以观察活体细胞代谢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现象是它的关键,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频谱的精细结构。波谱的水平轴代表共振频率,用每百万单位(ppm)表示,波峰高度或峰下面积与受检原子核数量呈正比。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成像技术 无创伤性检测 分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