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拒绝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保留合理安全切缘可提高本病患者生存率。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36例恶性黑色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27例见黑色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 标签: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巢状分布,并见少量黑色沉积,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界清,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可见1~2个大的核仁。免疫表型肿瘤细HMB45(+),Malan-A(+),SMA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30%,S-100(+)及Vimentin(+),Actin(-),CD117(-),CD34(-),CK8/18(-),DES(-),EMA(-),SMA(-),及P-CK(-)。病理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均要与转移癌、淋巴瘤等相鉴别,预后不良。

  • 标签: 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学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了病理确诊。结果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60例、58例与59例,检出率为100.0%、96.7%和9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 标签: 皮肤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黑色素 皮肤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盲样(饮料)中合成色素测定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直接测定质控盲样中的未知合成色素。结果色素分离效果理想,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回收率在95~101%之间,相对标准差小于3%。结论HPLC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分离度好,适用于盲样中合成色素的同时测定。

  • 标签: 质控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合成色素 梯度洗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塞病色素膜炎并发白内障及玻璃体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总结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来进行分析,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治疗,玻璃体切除采用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方法。随访时间为6月~2年,平均20.8月,随访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最多可提高至0.6(logMAR0.22),术后眼压仅一例明显升高,术后一周为33.8毫米汞柱,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降为正常,其余患者术后均眼压稳定。术后炎症反应仅为轻度前房细胞,角膜内皮皱褶,仅有一例出现明显瞳孔后粘连。术后一月大部分患者均可观察到黄斑水肿,术后半年,基本都消退。结论手术对于白塞病色素膜炎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手术难度较大,注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更有利于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果酸(羟基乙酸)治疗面部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患者依次应用浓度为20%,35%,50%,70%的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4次,每2周治疗一次后与治疗前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结果48例患者完成治疗,第一次治疗后色斑有不同程度的淡化,有效率53%;第二次治疗后色斑面积缩小,色沉颜色减轻,有效率64%;第三次治疗后色沉面积明显缩小,有效率72%;第四次治疗后颜色基本消退,有效率83%。在治疗第2、4、6、8周对患者进行与治疗前对照的疗效观察。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红斑、白霜等,经冷敷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果酸治疗面部痤疮后色素沉着需要一个疗程(4次)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果酸 痤疮后色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微量合成阿司匹林实验的改进方式。方法此次实验主要是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为主要的原料,同时结合维生素C的催化作用,利用35%的乙醇水溶液作为重结晶溶剂合成阿司匹林。结果此次实验证实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为原料,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通过分析结果发现当水杨酸的用量是4.0克的时候,乙酸酐的用量为7毫升,维生素C的用量是1片,在70~85摄氏度反应到20min的时候,经过纯化处理可以得到2.16克的阿司匹林精品,收率能够达到83.08%,相较于相同条件下以浓硫酸作为主要催化剂的实验,经过饱和后的碳酸氢钠溶液作重结晶溶剂,收率明显提升。结论半微量合成阿司匹林实验重点以维生素C为催化剂,35%的乙醇水溶液作为重结晶溶剂,收率明显提升。

  • 标签: 半微量合成 阿司匹林 改进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在合成盐酸普拉克索的时候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合成的时候将(S)-2,6-二氨基-4,5,6,7-四氢苯并噻唑充当制作的原料,通过CH3CH2CHO/NaBH4进行还原并得到所需的材料,然后通过丙酮进行成盐工序,通过使用相应的药物来合成盐酸普拉克索。除此之外,经过对所用原料的大量研究以及对原料使用的剂量、药物出现反应所经过的时间、出现反应所需要的温度等的研究。结果通过实验所得的化合物需要通过1H-NMR、13C-NMR、MS来进行确定,结果表明吸收的效率达到了57.3%(以(S)-2,6-二氨基-4,5,6,7-四氢苯并噻唑计)。结论和传统使用的合成工艺比起来,这种方式显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且还有效的提升了收率,更适合在工业生产中使用。

  • 标签: 普拉克索 抗帕金森氏病药 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 合成工艺
  • 简介:摘要本综述涉及幽门螺杆菌脂多糖(LPS)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现有知识和分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管腔面。脂质A构成改变阻碍TLR4诱导以及幽门螺杆菌LPS通过以Lewis抗原修饰O抗原来模仿宿主,都促进了免疫逃逸和慢性炎症。至今,尚未获得幽门螺杆菌LPS的完整结构,目前推荐的模型为一种线性结构,其内核由被定义为多聚己糖(Kdo-LD-Hep-LD-Hep-DD-Hep-Gal-Glc)的物质构成的,外核由保守的三糖(-GlcNAc-Fuc-DD-Hep-)组成,连接到由Lewis抗原修饰的多聚LacNAc构成的内核、葡聚糖、庚烷和一个可变O抗原的第三个庚糖上。虽然负责幽门螺杆菌O抗原链合成的糖基转移酶已经被识别和描述,但是在有关核心LPS的合成方面仍存在许多分歧。这些局限性保证了对该胃内细菌会有的足够的诱变和结构方面研究,从而获得其完整LPS结构和相关生物合成路径。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脂多糖结构 生物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K1(周期素依赖激酶1)在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取14、21、28d的Rd小鼠眼球(实验组)、B6小鼠眼球(对照组)眼球进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K1在不同日龄小鼠视网膜上的表达。结果CDK1在Rd与B6小鼠视网膜的内核层细胞中表达,且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表达量下降。与正常B6小鼠比较,CDK1在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Rd小鼠视网膜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仅局限于视神经节细胞,而内外核层细胞减少并消失,细胞G2-M期的调控因子CDK1不直接参与Rd小鼠视网膜的发育调控,提示Rd小鼠视网膜细胞退化很可能发生在G1-S期,而不是G2-M期。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细胞周期 CDK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2只雄性SD大鼠,将其按照111比例,分为A组(治疗组,n=14,红花黄色素)、B组(假手术组,n=14,生理盐水)、C组(模型组,n=14,生理盐水)。以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对比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等发生情况。结果A组、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率均低于C组(P<0.05);C组MDA、NO水平高于A组、B组(P<0.05);C组SOD低于A组、B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能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红花黄色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超薄皮瓣法联合A型内毒素修复体表巨大色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6年9月就诊的12例体表不同部位的色素痣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沿色素痣边缘切开,切除病变组织后,充分游离两侧皮缘,张力区设计“Z”瓣或“S”瓣,修剪成超薄皮瓣,彻底止血,分层减张缝合,在皮瓣边缘注射少量A型肉毒素,略加压包扎,7~10天拆线,观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6倒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术后血肿、感染、皮肤坏死,其中2例患者创缘出现淤紫,局部微波治疗一周伤口愈合正常;3个月复诊时,3例局部出现明显瘢痕增生,经加压包扎6个月后恢复良好;10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2例认为效果一般。结论超薄皮瓣法联合A型肉毒素修复体表巨大色素痣效果满意,该术式简便易操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薄皮瓣 A型肉毒素 巨大色素痣
  • 简介:摘要综合国内外关于阿托伐他汀钙的报道和文献,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阿托伐他汀钙的合成技术进行优化,探讨适合工业化生产阿托伐他汀钙的新工艺技术,在进行阿托伐他汀钙的合成过程中,考察水解反应时间、水解反应温度及溶剂对阿托伐他汀钙收率的影响,得出阿托伐他汀钙合成技术的优缺点,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阿托伐他汀钙提供依据。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调血脂药 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手术、激光及冷冻三种方法治疗皮肤色素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240例皮肤色素痣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各80例,分别采用手术、激光、冷冻方法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近远期副反应。结果三组整体疗效比较,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97.50%),明显高于乙组(91.25%)和丙组(78.75%),手术治疗次数最少,术后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乙组治疗后出现浅表性结痂,丙组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局部红肿、水疱、瘢痕等。结论手术治疗皮肤色素痣疗效最佳,与激光、冷冻方法相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可作为首选方法。

  • 标签: 皮肤色素痣 手术 激光 液氮冷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类风湿关节炎常规治疗并加用云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配合云克治疗,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以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时间、血沉等为观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由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红花黄色素 云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红花黄色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另选取39例作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I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红花黄色素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自用药后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适反应,治疗组患者用药2周后血清HCY水平、血浆Fg水平、TG、LDL、TC值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HDL上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属于该疾病治疗的理想中药制剂。

  • 标签: 红花黄色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病人应用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病人共50例,采用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检查,分析脑梗死病人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结果CTA扫描头颈动脉狭窄42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2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2例、头颈动脉狭窄8例),正常8例。结论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迅速、准确,可为疑似头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病人提供临床诊治的相关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CT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细胞毒性并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靶细胞,研究PM2.5水溶成分及HSYA作用后细胞活力及氧化损伤,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ROS则呈现增高趋势,染毒浓度为100、200、400、800、1600、3200μg/mL,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00±0.80、98.00±1.20、96.42±1.52,93.61±1.80(P<0.05)、86.79±1.03、56.01±2.00(P<0.01)。ROS荧光灰度值分别为158±48、160±56,178±42(P<0.05),198±45、229±38、252±40(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干预后与1600μg/mLPM2.5组相比,细胞存活率94.86±0.50(P<0.01),ROS荧光灰度值160±38(P<0.01)。结论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抑制PM2.5损伤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标签: PM2.5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羟基红花黄色素-A 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