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效果及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 4月 -2017年 3月 间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择36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增加实施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将其设为对照组。选择同时期 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之上增加实施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并设为观察组,采取 MSS运动功能状态量表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 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评分,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M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 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则显示无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后 4周 M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 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则显示观察组更优( P< 0.05)。 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得到良好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恢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老年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取本院于2021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就诊时间进行组别划分,组别类别分别为试验组及参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试验组患者行中医正骨方法进行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中医正骨手法 治疗上肢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将针对将中医特色护理融合上肢骨折病患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时间范围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两年时间内的共计100名上肢骨折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法为基础分作两组后各包含50名病患。所有病患均给予外固定治疗法和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之后对比临床指标数据。结果:两组病患接受差异性护理后的详细指标数据比对见正文表格出,可以看出均是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的研究组病患数据占优势,对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前实践研究以及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临床期间对于上肢骨折病患而言,通过在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能够达到既定的理想治疗和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上肢骨折患者 中医特色护理 效果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将针对将中医特色护理融合上肢骨折病患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时间范围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两年时间内的共计100名上肢骨折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法为基础分作两组后各包含50名病患。所有病患均给予外固定治疗法和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之后对比临床指标数据。结果:两组病患接受差异性护理后的详细指标数据比对见正文表格出,可以看出均是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的研究组病患数据占优势,对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前实践研究以及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临床期间对于上肢骨折病患而言,通过在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能够达到既定的理想治疗和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上肢骨折患者 中医特色护理 效果探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固定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上肢骨折固定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组,分别给予传统神经阻滞麻醉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

  • 标签: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骨折固定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出本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对象,抽选出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后,以简单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分量表(STEF)。结果:干预前,2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MA、STEF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STEF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治疗作用显著。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梗死 上肢痉挛性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乳腺癌术后伴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通过合用逐水散、微波艾灸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微波艾灸治疗,同期观察组加用中医药逐水散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vs对照组:97.14% vs 85.71%,P<0.05;治疗前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高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术后伴随上肢淋巴水肿者给予逐水散及微波艾灸能够有效改善患肢症状并获得确切疗效。

  • 标签: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逐水散 微波艾灸
  • 简介:[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与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障碍及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 86例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 SLNB 组 ( n = 43) 和 ALND 组 ( n = 43) 。结果与 ALND组手术优良率 79.07%对比, SLNB组手术优良率 97.67%较高( P< 0.05), ALND组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 8例, SLNB组发生 1例。与 ALND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18.60%( 8/43)对比, SLNB组发生率 2.33%( 1/43)较低( χ2=4.6527, P< 0.05)。与 ALND组术前肩关节功能对比, SLNB组最大外展角、 Neer评分均未表现明显差异( P> 0.05);与 ALND组术后肩关节功能对比, SLNB组最大外展角、 Neer评分均较高( P< 0.05)。结论 与 ALND相比较, SLNB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疗效更优,可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改善患侧上肢功能。

  • 标签: []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肩关节功能障碍 上肢淋巴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骨折固定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方法:以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组,分别行常规麻醉和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P<0.05),同时B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也均显著短于A组患者(P<0.05)。结论:B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方式具有非常显著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骨折固定术患者 血流动力学水平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 ( MNs ) 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 6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动作观察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动作观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每组 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动作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 ,采用简式 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FMA) 和 Barthel 指数 ( BI ) 分别评定 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 ADL能力 ,同时计算 3组患者治疗 4周后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 ,并进行组间比较。组内康复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治疗 4周后 , 3组患者的 MBI 和 FMA评分均明显提高。动作观察组上肢 FMA评分分别为 (37.93±3.08)分、 (35.35±6.09)分、 (46.534±5.58)分 ,BI评分分别为 (60.20 ±4.75)分、 (59.87 ±5.30)分、 (74.07±6.56)分 ,与组内治疗前及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 4周后 ,观察组各项评分与纽内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的同时间点差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 基于 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 标签: [] 动作观察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