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d,(4.0±1.5)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标签: 急性肢体缺血 导管直接溶栓 急性血栓形成 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3例,经股静脉或颈静脉行腔静脉滤器置入,予以留置导管溶栓及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术后随访6月,行超声或DIC检查。结果53例患者均1顺利完成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导管溶栓时间2-7天,50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下肢肿胀轻度缓解,1例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无明显缓解。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风险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较好的优点,是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置入 导管溶栓 足背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方法选取58例剖宫产,随机分为对照组(29)与护理组(29),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为41.38%,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0%,对照组为34.48%,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取预防护理干预,能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近期经验。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8例DVT患者分为导管溶栓(CDT)组(n=16)及系统溶栓(ST)组(n=62)。CDT组患者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抗凝等基础治疗,ST组采用抗凝、系统溶栓。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二组间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CDT组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静脉通畅评分、Villalta评分优于ST组。CDT组尿激酶用量及平均每日尿激酶更大、使用时间更短。CDT组9例患者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症(iliacveincompressionsyndrome,IVCS),1例患者同期行该侧髂静脉球扩支架置入。1例并发导管移位,ST组1例肺动脉栓塞(PE),4例牙龈出血,2例血尿、1例皮肤黏膜瘀点,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DT治疗急性DVT近期疗效可靠,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治疗 系统溶栓治疗 尿激酶
  • 简介:摘要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是中药行业形成现代、环保、集约新产业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中药废弃物来源与主要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针对膜科学技术应用于制药工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已作为应用于中药制药行业传统提取、分离工艺改良的技术储备,提出膜科学技术是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工艺设计的重要选择之一。中药废弃物为组成与性质十分复杂的物质体系,“分离”过程的科学、有效是其再利用领域的技术关键,而过程集成有助于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或提高分离过程产品的纯度,可以解决许多传统的分离技术难以完成的任务。

  • 标签: 中药废弃物 资源化 膜分离与集成技术 适宜性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1-0052-03
  • 简介: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需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全面的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DVT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术后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腓静脉,2例发生在肌间静脉,发生率为5%.结论原发疾病、肥胖、手术刺激、感染、药物使用及围手术期缺乏活动等因素是导致DVT发病的主要原因.掌握DVT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促进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microRNA-21在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s,HS)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生物学防治提供新靶点。方法收集临床患者正常皮肤及HS标本,组织学检测、组织胶原定量检测;免疫组化、Real-timePCR检测正常细胞外基质Col1A1、Col3A1、Fibronectin(FN)及α-SMA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microRNA-21mRNA表达水平;培养HS成纤维细胞,构建microRNA-21反义表达载体,并加入TGF-β诱导,Real-timePCR检测Col1A1、Col3A1及microRNA-21的表达。结果HS中胶原的含量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HS组织中microRNA-21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GF-β可增强HS成纤维细胞中microRNA-21的表达,而瘢痕成纤维细胞转染microRNA-21反义表达载体后可明显降低瘢痕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皮肤创伤愈合后局部microRNA-21表达升高,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而TGF-β进一步加强了microRNA-21对瘢痕形成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导致HS形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细胞外基质 转化生长因子 小分子核糖核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与肾小球新月体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2011年3月-2013年6月经肾脏活检病理检测证实的IgAN患者45例,ELISA检测尿AGT水平,计算新月体指数,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IgAN患者尿AG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212.3±276.1μg/g比6.6±4.9μg/g,P(0.05),有新月体患者显著高于无新月体患者(272.3±329.71/g/g比143.6±187.2μg/g,P(0.05),新月体指数〉110%的患者显著高于新月体指数〈10%的患者(375.8±391.9μg/g比201.3±186.3μg/g,P〈0.05),尿AGT与新月体指数(r=0.483,P=0.001)、24h尿蛋白(r=0.618,P=0.000)水平正相关,与血白蛋白(r=-0.535,P=0.000)水平负相关,与肾小球硬化程度无关。结论IgAN患者尿液AGT水平可能反映肾组织新月体形成

  • 标签: IGA肾病 新月体 蛋白尿 尿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膝荚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10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5.8±3.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5±4.3)kg/m2。统计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牢,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间、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对P〈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心素logistic凹归分析,以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9.2%)术前发生DVT。,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甘油蔓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是否合并下肢骨折、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硅示: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约为9.2%,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足此类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膝关节 韧带 关节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低分子肝素(LMWH)防治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该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20例,按照数字列表法随即平均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后使用常规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预防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每天5000U,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周血液流变学,其中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结果(1)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84%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21.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7,P〈0.05)。(2)术后1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能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低分子肝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二次球囊扩张配合口服华法林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4例。先行下腔静脉小球囊扩张术,同时给予达标量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影像学观察患者血栓溶解情况。治疗效果明显者给予下腔静脉大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54例患者一期手术成功率100%,2例手术后口服华法令出现出血,改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改行其他介入治疗方式;余48例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溶栓治疗3~6个月,治疗效果明显,行二次行大球囊扩张治疗。结论:腔静脉二次球囊扩张同时口服华法林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球囊扩张 华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