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并且是一个多配体受体。它与不同的配体结合后,在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配体是神经轴突生长因子(amphoterin)。在许多恶性肿瘤中两者均表达增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及肿瘤临床分期与预后等相关。对两者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研究,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位,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配体 受体 治疗 生理病理 靶位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因为其可视性,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但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普及,各种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而近年来新应用的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则因为其操作简易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及限制条件较少,而受到广发关注。由于脊肌覆盖范围较广,所以从不同部位进行阻滞则可获得与之相对的镇痛节段,因此其在围术期镇痛中得到应用。本文则通过近年来对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应用,旨在为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围术期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危儿的头能力训练当中,早期头控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危儿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n=28)及观察组(n=28),参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则需接受早期头控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接受干预前后的运动情况与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干预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高危儿头能力训练方式的选择而言,早期头控训练的效果较好,可行性较强。

  • 标签: 高危儿 早期头控训练 竖头能力 运动 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肌平面阻滞在麻醉与疼痛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将我院2021年4月到12月收治的120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肌平面阻滞应用在麻醉与疼痛管理当中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表现得更为稳定,并且一定程度上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长,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整体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竖脊肌 平面阻滞 疼痛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多位点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及数字能量减影(DES)正斜位肋骨摄片检查未见明显的移位性肋骨骨折,但有局部肋骨孤度异常("3"字征阳性)或临床高度怀疑有肋骨骨折的66例患者,用多功能数字化遥控X线机(DRS)进行多位观察及点片.结果66例疑有肋骨骨折病例中,多位点片显示了33例中的43处不完全性骨折(左侧21例28处,右侧12例15处),并显示了61例中的79处移位性骨折(左侧34例45处,右侧27例34处).结论多位点片是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有效工具.

  • 标签: 肋骨骨折 多轴位点片 X线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舟骨螺旋CT影像的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以及二者的性别、侧别差异。方法收集30例60侧正常舟骨的螺旋CT数据,利用软件VxWork计算舟骨的最大长度、最长的端点位置、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α,并检验上述数据有无性别、侧别及观察者内的差异。结果30例60侧舟骨的最大长度均值是(28.05±2.12)mm,男(29.31±1.55)mm,女(26.6±1.83)mm;男性长于女性,但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α的均值是(23.81±2.45)°,男(23.25±2.40)°,女(24.86±2.50)°;性别、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也无显著的观察者内差异。舟骨最长的端点分别在舟骨远、近端的皮质上,位置较恒定;远端位于舟骨结节区的中央,近端在舟骨近端关节面背缘中1/3处;左右两侧对称。结论舟骨螺旋CT影像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较恒定,且无侧别差异;以健侧舟骨影像数据为依据,用以判断患侧舟骨形变是可行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舟骨 解剖学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的异常。运动过程中要调节身体机能的同时维持稳态,这就依赖于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形成完整的调节环路,对运动时的机体做出有效而恰当的调节。本文就运动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稳态的调控、抑郁与HPA的关系、探讨运动对防治抑郁症的途径。

  • 标签: HPA轴 应激 抑郁症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2月 -2018年 2月间接诊的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 32例,随机分为 A、 B两组,每组各 16例。 A组于切皮前行 0.375%罗哌卡因脊肌阻滞, B组直接全身静脉麻醉。记录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手术节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手术者对肌肉松弛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生命体征、手术节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手术者对 A组手术区域肌肉松弛满意度明显提高 (P< 0.05),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P< 0.01)。结论 :罗哌卡因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全身麻醉药物用量 ,提高手术中手术医生和手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

  • 标签: 罗哌卡因 竖脊肌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腰椎手术
  • 简介:阴部外动脉皮瓣(superficalexternalpudendalarteryaxial-patternflap,SEPA皮瓣)是基于阴部外动、静脉系统的型皮瓣.本院于1991~1999年采用SEPA皮瓣早期修复手部电击伤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阴部 外动脉轴型皮瓣 电击伤 手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近视防控在儿童眼增长中的应用效果作以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儿童分为不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与进行近视防控的防控组。观察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眼与屈光度检查。防控组儿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眼检查,入组第一次测量眼后散瞳验光,一年后复查眼后再次散瞳验光,防控手段包括日间户外(平均每日大于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或环曲离焦类框架镜(星趣控、新乐学、成长乐等)等。结果:经过将防控组与观察组的儿童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实行近视防控之后的防控组的眼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小于观察组;未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的眼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高于防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儿童眼增长的监控对于近视防控评估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有利于评估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情况,有利于预判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有利于评估近视防控效果,以及提高儿童近视预防及控制的意识。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眼轴 近视防控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后入路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录2022.12——2023.12期间于我院接受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5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临床麻醉手段,比较组间效果差异。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样本量均有25例,所对应的方案为在超声下确认针头末端位于脊肌深面后在手术两侧各注入0.375%的罗哌卡因20mL、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于术后2h、6h,患者在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VAS评分均以观察组更低,P<0.05。统计两组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统计值8.00%低于对照组统计值32.00%,P<0.05。结论:在腰椎后入路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对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价值显著。

  • 标签: 腰椎后入路手术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术后疼痛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造成肾积水的。肾旋转异常。方法通过CT增强检查及三维重建回顾分析近2年来两家医院50例UPJO合并肾积水的肾,测量其冠状面侧夹角(IA)、横切面后夹角(PP)、矢状面前夹角(AA)。结果cT三维重建测量肾显示,肾内型肾盂,肾积水的肾旋转无明显异常。肾外型肾盂,积水未超过中线,肾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横切面后夹角增大,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肾外型。肾盂,积水超过中线,肾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更明显,横切面后夹角减小(甚至水平状),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结论UPJO引起肾积水的肾有旋转异常,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异常旋转患肾的辩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肾积水 肾轴 小儿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手术期间应用针刺阿是穴联合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所取效果。方法:纳选对象选择本院于2022年9月-2023年3月择期采取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组患者共计60例,经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后者应用针刺阿是穴联合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对比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生理应激指标。结果:术后不同节点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测定数值分别为2.33%、23.33%,其中观察组较低,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呈现为P<0.05。术后1h,对照组、观察组生理应激反应各项指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h,观察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果呈现为P<0.05。结论:后路腰椎手术期间应用针刺阿是穴联合超声引导下脊肌平面阻滞具有理想的镇痛、镇静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针刺 阿是穴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后路腰椎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4-18岁青少年眼与屈光度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到 2021年6月在我院建立屈光档案的青少年,行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眼位检查、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生物测量(包括眼、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白到白)、散瞳验光,排除斜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排除双眼眼相差大于0.2mm,等效球镜相差大于0.5D者,年龄≥3岁,≤18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对比两组眼和屈光度的增速;根据干预组是否规范防控分为达标组与非达标组,对比两组眼和屈光度的增速。结果:近视屈光度和眼长度呈正相关,眼越长,屈光度越高,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前,观察组与干预组眼和屈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后,干预组眼和屈光度增涨明显低于观察组;干预前,达标组和未达标组眼和屈光度统计学不具有差异(p>0.05),干预后,达标组眼及屈光度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统计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结论:将儿童生理性远视保护好,对于近视防控意义重大,眼增涨与屈光度增涨一致性较好,通过使用生物测量仪测量眼就能大致评估近视发生、发展的情况,快速便捷,用于近视防控评估值得推广。

  • 标签: 近视 高度近视 屈光参差 青少年 眼轴 屈光度
  • 简介:摘要:颈椎前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椎病变的方法,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性症状,如脊髓损伤、神经根压迫等。性症状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颈椎前路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轴性症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合并脊肌平面阻滞在开胸手术中及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 40例实施开胸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及全麻组,神经阻滞组在全麻之前于相应的手术部位行前锯肌平面及脊肌平面阻滞,药物为 0.25%罗哌卡因 30毫升行前锯肌平面阻滞, 0.25%罗哌卡因 20毫升行脊肌平面阻滞,两组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拔出气管导管后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药使用减少,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深呼吸及咳嗽切口轻度疼痛。结论,前锯肌平面合并脊肌平面阻滞可为胸科手术提供确实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平面阻滞 胸科手术
  • 简介:例1男,35岁,左手中指热压伤后1h入院,创面3.0cm×2.0cm,表面呈皮革状。X线片检查未见骨骼受损。人院后第2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清创,见左中指中、近节指背皮肤缺损约3.5cm×2.3cm,基底为伸指肌腱。设计第2掌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以第2、3掌骨基底间至第2指蹼中点为轴心线,第2指蹼中点背侧为旋转点,皮瓣4.0cm×2.5cm。按设计由伸肌腱膜浅层掀起皮瓣,蒂部皮神经和浅静脉两侧保留0.5cm宽筋膜组织。切开旋转点与皮肤缺损之间的皮肤,皮瓣旋转180°与受区低张力缝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拆线,患者创面封闭,外形及功能良好。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创面封闭 掌背 热损伤 指背皮肤缺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CDFI)设计腹部型皮瓣修复上肢深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上肢创面特点,选用髂腰皮瓣、下腹部皮瓣和胸脐皮瓣共3个部位8个皮瓣,术前传统方法设计皮瓣后,应用CDFI检测型皮瓣供血动脉的起止点和长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皮瓣并转移覆盖上肢创面.结果CDFI检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8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对腹部型皮瓣血管判断具有简单、直观和无创的特点,为确定腹部型皮瓣移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 腹部 轴型皮瓣 上肢 深部创面修复 CD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