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epatitisBviruslargeprotein,HBV-LP)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乙肝)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192乙肝患者和同期120名健康体检者(NC组)乙肝五项及HBV-LP含量,并检测乙肝组治疗前后HBVDNA、HBV-LP含量变化,分析HBV-LP含量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组HBeAg阳性率、HBV-LP阳性率均高于NC组,其HBV-LP阳性率亦高于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患者HBVDNA、HBV-LP阳性率及定量逐渐降低,治疗6个月后HBeAg阳性率及定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773,P<0.05)。以HBVDNA为金标准,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HBV-LP评价乙肝治疗效果的灵敏度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上升。结论定期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LP含量对评价其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效果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归纳有效护理手段与对策,提高病症针对护理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36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资料初步了解,针对不同病症特点制定初期治疗方案,通过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心理引导以及后期护理等多种方式。结果36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有拥有积极情绪参与配合治疗,而且疗效显著,后期复查情况顺利,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科学的护理方案和严格的实践护理对策是保证治疗效果的根本,也是患者能够最终痊愈,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

  • 标签: 肺结核 乙型肝炎 心理引导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的30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进行分析,作为肝硬化组,同期选取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组,对两组进行了96周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改善明显,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组患者的两项指标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肝硬化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组患者仅有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后出现了差异性(P<0.01)。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两组的血常规和肾功能复查正常,没有血液损害和肾功能损害情况出现。结论乙型肝炎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优秀,临床中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ADV)对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11BeAg阳性(C11B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对照组患者给子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25mg双环醇片口服,每天3次。治疗时间均为4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A,FⅢNF,IV-0,LN等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双环醇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较单用阿德福韦酯,更有助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双环醇片
  • 简介:目的为了解乙肝患者HBVDNA载量与性别、年龄相关性。方法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DNA。结果(1)2741阳性患者中,男1801,载量4.82±1.86;女940,载量4.79±1.96。(2)2294患者中,从小到大七个年龄段病毒载量分别为6.26±1.94、5.85±1.68、5.38±1.97、4.43±1.80、4.44±1.77、4.27±1.61和4.19±1.49。结论男性患者极显著多于女性,病毒载量也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毒载量逐渐降低。

  • 标签: 肝炎 乙型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这80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对照组采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1个月,观察组则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还原性谷胱甘肽注射液联合治疗1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和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ALT、TBil较对照组恢复更加明显,观察组ALB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多烯磷脂酰胆碱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和健康孕妇各56分别入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程序行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则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产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无1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结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多方面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期 乙型肝炎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近几年接收的92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肝病治疗仪。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和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肝病治疗仪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135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35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69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进行治疗,而B组66患者则采用一般护理的方式进行治疗后,分析2组患者的ALT水平变化、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结果①A组和B组的ALT水平相比较发现,A组患者显著小于后者,差距较大,经比较P<0.05;②A组的住院时间和B组相比较发现,A组患者时间较短,与B组差距较大,经比较P<0.05;③A组的复发率和B组相比较发现,A组较小,与B组差距较大,经比较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了患者的病况,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循证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 ALT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5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和对照组28,两组均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120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克一日一次静点,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一日一次口服,治疗组同时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4个小时,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穴位贴敷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0,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70,以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在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系统护理方式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 生活质量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价值。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286乙型肝炎患者分为非重症组(180)与重症组(106),另取100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测定并对比三组受试者血清IgA、IgM、IgG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非重症组与重症组乙肝患者血清IgA、IgM、IgG表达水平更高;重症组血清IgA、IgM、Ig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与非重症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病情改善的乙肝患者血清IgA、IgM、IgG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改善者,独立样本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是乙型肝炎常用的检查与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支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IgA IgG IgM 表达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至本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对照组43。对照组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硫普罗宁片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则将对照组治疗方式中的利福平换成加替沙星,吡嗪酰胺换成链霉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烟肼+加替沙星+链霉素+乙胺丁醇+硫普罗宁片的治疗方式对于肺部病灶的吸收以及肝功能损害程度的降低、治疗时间的缩短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较之其他治疗方式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标签: 肺结核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疗程较长特点,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分别为NAS(核苷酸类似物)、IFN(干扰素)。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两种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治疗情况予以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血清类风湿因子(RF)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0HB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和80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皆收集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对所有对象的RF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的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RF呈阳性率分别是27.50%、6.25%;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定量和HBV乙肝e抗原)(HBeAg)检测中,HBeAg阴性与阳性HBV感染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HBVDNA阴性和阳性患者血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LT正常与异常者的RF阳性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感染者的血清RF与其ALT、HBeAg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RF变化可对临床治疗做出借鉴。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血清类风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实验组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LDQ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LD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CL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CLDQ评分,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式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 CLDQ评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12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HBVDNA定量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平均HBVDNA定量的对数值分别为(7.35±2.08)和(7.56±1.87),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明显,而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2、24、48周后血清中HBVDNA定量、HBVDNA转阴率及肝功能ALT复常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48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结果分别为(3.31±1.06)和(2.76±1.19)、80.98%和94.35%、81.39%和9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84%和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片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全程优质护理的治疗效果,并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护治疗以及护理满意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将这些患者按照疾病的程度分成两个小组,观察1组与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是45人,同时对观察1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并结合疫苗接种治疗,给予观察2组的患者使用全程优质护理并结合抗病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使用不同的护理以及治疗手段后发现,观察2组的护理以及治疗方法能够显著优于观察1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以上的论述得知,运用全程优质护理配合疫苗接种手段是提高患者护理以及治疗的首选条件,值得了医学领域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慢性乙型肝 治疗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0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对照组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治疗后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CHB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