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道疾病是一类常见健康问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同时,不同人群由于生活环境习惯不同,胃肠道疾病发病率类型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将科普胃肠道疾病与发病人群之间关系

  • 标签: 肠道疾病 发病原因 预防与治疗
  • 简介: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认识逐渐深入,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肠内支持为主[1]。多项临床研究[1-2]认为,肠内营养无论在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安全性还是可行性上都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鼻饲术(nasogastricgavage)是通过鼻胃管经鼻腔插入胃肠道,从管内输注流质食物、水分药物,

  • 标签: 鼻胃管 位置判断 喂养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传统置入法存在失败率高、易导致并发症等问题;鼻胃管插入后,对其位置的确认是胃管置入术重要环节,其置入深度直接关系到患者舒适度以及后期营养、给药能否成功,误入气管则会导致其他并发症。本文对改良胃管置入法、胃管位置的确认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管置入术 位置确认 改良法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终端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管线虫病临床特征与护理方式,总结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接受40例广州管线虫病患者为对象,分为甲组乙组,甲组采取常规护理,后者则进行是综合护理,护理后分析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治疗结果评价指标以总有效率为基础,对数据分析后得知,乙组甲组有效率分别是95%75%乙组疼痛几率是10%,甲组疼痛几率是25%。结论:针对广州管线虫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方式,可行性高,改善了各项指标,能达到理想效果,值得借鉴实施。

  • 标签: 广州管圆线虫病 临床特征 护理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女护士焦虑情绪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上海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女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采用统计方法主要为积差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焦虑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回归结果表明焦虑、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解释能力分别为39.7%、17.6%,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焦虑对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171、-0.824(P<0.01),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直接效应系数为0.455(P<0.01),焦虑通过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间接效应系数为-0.078(P<0.01)。结论:女护士焦虑、社会支持是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焦虑也是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是焦虑与生活质量中介因素,改善女护士焦虑情绪,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女护士生活质量。

  • 标签: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女护士
  •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P/R比值平均数及95%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筛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置管体位在PICC导管尖端中对尖端位置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妇瘤外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不同置管体位干预方式随机分为进行抱头法干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传统外展平卧位置管患者为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置管导管异位率、生理应激反应、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实施PICC置管后,导管异位率0例(0.00%)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20.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1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9例(18.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瘤外科肿瘤患者,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抱头法干预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明显提升导管复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导管 尖端位置 置管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68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程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眩晕残障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SF-36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改善BPPV患者眩晕程度,提高生活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BPPV患者 综合护理 眩晕程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临床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科收治50例行PICC治疗患者纳入研究,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X射线胸片定位PICC尖端位置,观察组B超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对比两组定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定位时间、定位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B超引导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眩晕患者共40例,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参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用心理护理,将两组眩晕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眩晕状态评分优于参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并探讨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定期变换对减少气道黏膜损伤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6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及对症治疗、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不进行定期变换,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均进行定期变换。观察并评估气管插管后第5d、第10d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周边气道黏膜红肿、破溃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指南(草案)中相关标准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第5d、10d气道粘膜红肿、破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气管插管 套囊位置定期变换 气道黏膜损伤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系统护理干预对于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康复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1月53例BPPV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7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纳入26例,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评价组间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HI、VSI更低,P<0.05。结论:对BPPV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尽快减轻眩晕程度、残余症状,有临床借鉴意义。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影响。方法:选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组,普通组采取常规护理,探索组采取综合护理,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康复情况(BBS、DHI)。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BS、DHI对比对比,p>0.05;护理后,探索组BBS、DHI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探索组护理满意度比普通组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BPPV患者干预效果好,患者眩晕病症有一定改善,进一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BPPV 满意度 康复情况
  • 简介: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组织血液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治疗胃癌患者术前空腹血以及癌组织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法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血清和组织中胃蛋白酶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胃癌患者中2例(6.7%)肿瘤组织胃蛋白酶原C(PGC)表达阳性,PGC在癌组织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淋巴转移情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GC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实验测得胃蛋白酶原在血中含量与这些特征无关联(P>0.05)。结论:胃癌肿瘤组织中PG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但患者血中胃蛋白酶原量不能反应癌组织中表达情况。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5月--2022年5月内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患者为入组样本,共计人数80例,以奇偶数字分组方法,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观察效果成效。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97.50%)相比另一组(80.00%)显优势,焦虑(32.49±3.28)、抑郁(35.58±3.47)负性情绪低于另一组(50.19±4.48)(53.09±3.99),且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实施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患者中,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患者、家属表示较为满意,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 护理效果